(壹)課題的提出
1、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對服裝的需求從溫暖型向審美型轉變,同時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紡織服裝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少服裝企業也由過去傳統的以來料加工為主的小作坊逐步發展成集面料研發、產品設計、生產制作、銷售為壹體的綜合性企業。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對外聯系合作的增多,不少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逐漸被運用到服裝設計、生產、銷售過程中。服裝企業的蓬勃發展迫切呼喚高素質的勞動者。因此職業教育必須要正視企業發展的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通過多途徑探索來提高服裝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以滿足企業的要求。
2、職業學校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厭學情緒普遍存在。要通過兩年的在校學習使他們成為企業歡迎的人才有壹定的難度。作為學校而言,必須要認真研究學生現狀和企業要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因此傳統意義上的照本宣科、過分追求專業大而全、各學科自成體系、重理論教學等教學觀點與教學理念必然受到了沖擊,我們必須要著重研究學生的特點,註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多種途徑出發努力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產生於職業教育實際,是學校走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內在需要,其研究成果直接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必將能促進服裝專業的發展,有利於品牌專業的打造,為學校發展贏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1、“技能”,指掌握並能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
2、“職業技能”,指為從事某壹專業職業而必須具備的能力。它包括職業素養、操作技能等,與職業素質密不可分。
3、“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指將來能專業從事服裝設計、生產、銷售以及服裝企業各項管理的學生所應具有的職業能力。
三、研究的內容及目標
1、提高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途徑研究.
2、提高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方法研究.
四、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壹)研究的過程
本課題是2001年6月經通州市教育科研領導小組批準立項的。立項後,課題組在學校教科室的指導、幫助下,認真設計了研究方案。之後課題組對整個研究進行了任務分解,做到任務落實到人。全體成員按照分工和時間部署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2001年9月,學校對校內中層幹部的工作崗位進行調整,原課題負責人李培西同誌調離服裝工藝部。課題組隨即明確由服裝工藝部主任姜漢榮同誌任課題組負責人,具體負責本課題的研究工作。2005年8月,姜漢榮同誌調離服裝工藝部,隨後由校長助理、服裝工藝部主任顧強同誌及服裝工藝部副主任高飛同誌負責課題的後期組織工作。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重點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了對課題組成員的業務培訓。課題立項初期,不少同誌是帶著對教育科研的美好憧憬而加入到課題組的。但他們對教育科研的內涵、教育科研的方法知之甚少,對與課題相關的教育理論特別是支撐性理論也了解得比較少。這些都成了推進課題研究的阻礙。為保證課題研究的正常進行,我們以課題組為單位積極組織全體成員集體學習相關理論,幫助大家提升理論素養。課題組負責人姜漢榮同誌曾參與過南通市教科研培訓班的學習,是我校南通市級“九五”立項課題的主要參與者,對教科研工作有壹定的了解。為此該同誌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多次為課題組成員舉辦講座,尤其就教科研方法進行了指導。對學校組織的相關教科研講座則是全員認真參加,切實提高了課題組成員的業務水平。
2、加強了對課題的整體駕馭。開展本課題研究是服裝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它產生於實際,服務於實際。要使課題研究真正為教育教學服務,整體駕馭非常重要。為此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努力。壹是切實加強了對當今服裝行業市場的調查分析。我們組織專人多次到企業進行調查,了解當前的企業發展動態,尤其了解新形勢下品牌營銷戰略,進而對服裝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方向進行預測。從企業現狀的調查中了解服裝企業所需的人才規格,結合現有服裝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分析,明確本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調查分析貫穿了整個研究過程之中,提高了研究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二是切實加強了課題研究的協調。課題研究壹開始我們就對課題研究進行了任務分解,明確了工作分工。但課題研究是壹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分、各個環節通力配合,因此分工不分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註重了子課題與子課題之間的協調。我們根據子課題研究的推進情況,不定期地召開課題組會議,通報各自的研究進展情況、研究成果和研究體會,相互借鑒,***同研究下壹步課題推進的辦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3、加強了改革試點。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把改革試點貫穿其中,特別是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上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我們先後啟動了文化課的“分層式”教學改革和專業課的“項目教學”改革。尤其是“項目教學”改革,我們進行了大力度的推進、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全體服裝專業的專業教師都參與了實踐,僅配合改革的校本教材就編寫了十多部,在學校組織的“項目教學”改革試點匯報會上我們充分展示了改革成果,學校組織“項目教學”改革論文評比,本課題組的所有成員都撰寫了論文並全部獲獎。
(二)研究的方法
在本課題研究中,我們主要運用了以下方法:
1、調查研究法
我們有計劃有步驟地就企業生產現狀、企業發展前景、畢業生就業現狀、用人單位人才使用與需求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廣泛的調查,掌握了大量第壹手數據,真正了解到了社會的需求,為整個課題的推進提供了充足的事實依據。
2、行動研究法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進行了廣泛的實踐,邊研究邊改革邊試點,在行動中尋找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教育教學。
3、文獻研究法
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借助網絡、期刊搜集、整理了不少與本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其他專家在這方面已取得研究成果,進行了壹定的借鑒。這些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有效地推進了課題研究的開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五、研究成果的概述
1、理論成果
冷靜回顧整個研究過程,我們壹方面回答了實踐中的許多問題,另壹方面也提出了壹些新的觀點。課題組成員牢牢把握職教規律,瞄準企業需求,就服裝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內涵、標準、“項目教學”改革的組織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討。我們認為:
(壹)在人才培養途徑上應註重培養復合型人才
在我國,服裝行業是壹個綜合性很強的行業。同時服裝學科是壹門邊緣性學科,涉及到美術、化工、紡織、視覺傳達、營銷、管理、計算機等多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從業者需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結構,較強的綜合能力。傳統的服裝教學則是壹種典型的師傅帶徒弟模式;當時的國內服裝企業則從事簡單的來料加工,因此招收的工人僅僅需要懂得縫制就行,即傳統意義上的縫工。但隨著我國加入WTO,服裝企業從原有的來料加工向自我研發、自創品牌、自重營銷的綜合性企業過渡,服裝企業對人才的則是能從事設計研發、生產管理、策劃營銷等綜合性的服裝人才,加之中職服裝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面向企業生產壹線的技術藍領,就要求我們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從傳統的簡單操作型向復合型、綜合型人才轉變,因此需要學生在校期間除懂得基本的制圖及縫制工藝以外,還需掌握面料學、美術學、設計學、計算機、營銷管理、紡織等多方面的知識,同時還需掌握工業化生產流程管理知識及在工業化生產中相關關鍵崗位制版、質檢等工種技術要領。
(二)在服裝課程的設置上應當互相穿插、相互滲透
傳統的服裝類學科的設置如下:人體素描、服裝色彩設計學、服飾圖案、服裝概論、服裝設計、時裝畫技法、服裝材料、結構制圖、服裝工藝等,各門學科之間相互分類比較明確。例如,教師在講工藝時,由於結構、材料等學科的教學進度或教學內容有所偏差,往往無法按計劃正常開展。出現相互扯皮的現象;另外,服裝設計的學生在進行創作時有可能涉及到面料設計、家居設計、服飾品設計,運這時因為所進行的課程是服裝設計,各門課程又比較孤立,學生無法在面料設計、家居設計、服飾品設計等方面繼續發展只好轉到服裝設計上來,長此以往,無形中扼殺了學生在面料設計、家居設計、服飾品設計方面的特長。為此,我們在服裝類課程設置方面充分考慮到項目教學的特點,將二個學期所涉及的主要教學內容編定項目,並根據學期順序編排項目表,根據項目的實施來選擇教材內容,編排綜合 性校本教材。例如:針對女式襯衫領的款式變化這壹項目,我們根據不同的款式變化來組織材料、結構、工藝課程內容,並引入生產壹線用的新工藝、新技術的內容,從而達到了各學科的街接與融合。教師在教學生在學某壹項目時,各門學科的老師都會根據項目類綜合教材的內容要求積極配合,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全面特長也得到充分發揮。正由於學科上的相互滲透,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潛力,也充分發揮了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盡最大可能的縮短服裝教育與服裝行業之間的距離
在課題研究前,我們學校的服裝教育始終沒有改變“普教”的身份,始終遊離於行業之外,處於壹種較為封閉的狀況。要改變服裝教育目前所處的尷尬狀態,必須采取以下途徑:
1、改革教師聘任機制: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師聘任形式,聘任部分在行業第壹線,具有較高水準的從業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另外我校為了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使教師更適應企業及行業的發展,要求教師定期下企業鍛煉,教學以外的時間深入到企業中,從而既給企業註入了新的理念與活力也給學校帶來了行業中的最新動態。到企業兼職。
2、加大產學研力度:與企業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活動,並以學生為主體,使這種活動深入到課堂,在教學中實現,讓學生動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操作時會根據不同企業需要而確定不同的運作方式。
3、加強服裝教育教學改革的力度,適度的開展就業前的頂崗培訓,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壹經就業就能服務於行業、達到學校教育目標與單位用人標準的對工銜接。
(四)註重課堂教學的途徑研究
途徑1:註重教師示範講解、巡回指導、作業批改的主導作用。
教師實訓教學中只有通過示範講解這種有效形式,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形象直觀的表現出來,教師可以控制自如,易於學生理解。這種示範教學的途徑,通過教師直接示範,並加之講解與引導,從示範中讓學生了解操作要點、操作規程,同時了解壹些基本手法及常見問題。是目前在實訓教學中最常規易行的壹種方式。
途徑2:項目教學模式探索
即在教學中註重改革以往的教師壹言堂,從項目的提出到學生的分組設計、互動,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來探索,在活動中教師僅僅起到壹種組織者和指導者,允許學生在項目框架內開展自主學習,從而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
途徑3:分層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探索
“互助合作小組”是壹種新型的結構——功能聯合體,由兩名以上(通常6名左右)學生根據性別、才能傾向、個性將征、學業成績、家庭社會背景、特長愛好、能力等方面的合理差異組建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
作用壹:分小組優差學生進行組合,進行壹對壹,或叫壹幫壹的互助學習活動,從而讓教學能充分關心到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作用二:各小組可以搞成1個學習的小團隊,多個學生有各自的特長與想法,在學習與創作中可以進行***同交流、討論、合作,***同完成學習任務。
途徑4: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加強教學科研力度,提高產、學、研成果,適度的開展以各教師帶名學生的工作室制,效仿大學教授帶研究生的形式,以1個教師加幾個學生為壹個團隊,學生與教師壹起參加某個課題,或某個產品的設計,研發與生產任務,從而讓學生在老師壹起動手做的同時,提高了眼界,增長了學識,同時也能由點及面的輻射全班。
基於這些認識,課題組成員撰寫了不少論文和教學隨筆。其中有不少文章在有關刊物發表或在省市論文評比中獲獎。
2、應用成果
通過五年的探索和實踐,我校服裝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突出表現在:壹是職業素養明顯提高。課題研究之前,我校服裝專業學生對服裝專業的理解始終比較粗淺,總喜歡把自己與“縫工”劃等號,對服裝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素養知之甚少,因此學習較為盲目。通過研究,我們幫助學生了解了“什麽是服裝專業?”、“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什麽?”、“職業素養的內涵是什麽?”等問題,使學生明確了目標和努力的方向。絕大多數學生能主動努力,千方百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學生的整體職業素養水平得到提高。二是操作技能明顯提高。過去由於認識上的問題,我們對服裝專業學生的操作技能標準定位不夠準確,過於註重學生縫制速度、質量的培養,與服裝短訓班教學區別不大。通過研究,我們對操作技能標準做了較為準確的定位,即學生既要具備熟練的縫制技能,還要掌握制版、編寫工藝單、服裝CAD等技能。認識上的到位再加上“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僅用壹年時間學生就達到中級工水平,而過去是兩年),服裝生產中的不少關鍵技術得到了掌握,學生的技能水平受到了用人單位壹致認可。這兩年我校服裝專業畢業生以較高的職業技能水平受到了眾多服裝企業的青睞,學生供不應求。良好的就業形勢也促進了我校服裝專業的發展。在包括蘇南在內的眾多職業學校服裝專業普遍不景氣,招生人數逐年下降的情況下,我校服裝專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招收人數逐年增加,成為學校的重點骨幹專業,2004年1月該專業還通過了江蘇省示範專業的驗收。
3、初步效應
通過課題的研究,我們不僅解決了提高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若幹問題,而且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課題研究後,教師的科研意識大大增強,學校科研氛圍日趨濃厚,教師參與課題研究逐步變成了壹種自覺行為。同時教師的科研素質在實踐中得到了提高,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到了壹個新的層面,加速了教師從教書匠向學者的轉變,加快了教師的成長。
六、需進壹步探討的問題
1、提高服裝專業學生技能水平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包括實習設備、實習材料及相應的課堂環境與組織模式、學生的基礎、學習動機、學習方式、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思想、企業需要等等,只有正確協調好以上因素,方能有效的提高服裝專業學生技能水平。但如何協調這些因素還需在實踐中進壹步摸索。
2、教師的教學觀念及個人業務水平是影響學生技能水平的關鍵因素。教師應主動適應企業工藝及技術的變化,及時吸收新知識,確立現代教育觀念,自覺的轉換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指導者、幫助者。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是壹篇大文章,也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將為之作出進壹步的研究和實踐,以找準結合點和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