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江蘇有那些地方戲劇種?

江蘇有那些地方戲劇種?

昆曲昆曲發源於江蘇昆山的昆劇已經不能算江蘇地方戲了,昆劇和京劇壹樣,都應該算全國性的劇種。2揚劇揚劇發源於江蘇揚州,成長於上海的戲曲劇種。它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 來,原名"維揚文戲",30年代中期稱為"維揚戲",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揚劇,主要流行於蘇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3錫劇錫劇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壹。迄今已有壹百多年歷史。它是在太平天國前後由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合並發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錫文劇”,解放後才改成“常錫劇”,簡稱為“錫劇”。4淮劇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清代中葉,在江蘇鹽城、阜寧壹帶流行著壹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壹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5淮海戲淮海戲舊稱“淮海小戲”,是江蘇省地方劇種。淮海戲流行於江蘇淮陰地區、連雲港市及鹽城、徐州、揚州地區的部分鄉鎮和皖北壹帶。源出於海州、沭陽、灌雲壹帶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稱“三括調”。早期是沿門說唱民間故事的“門頭詞”,清道光十年(1830)後,藝人自由接班發展為打地攤演出小戲。清光緒六年(1880)後,曾與徽劇、京劇等先後搭班合演,吸收了劇目,革新了唱腔,豐富了表演。光緒二十六年(1900)後,舞臺上出現了女藝人,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1940年,中國***產黨建立淮海地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組織了“藝人救國會”及“實驗小組”,編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內戰》等現代戲。1947年成立了大眾淮海劇團,從此,小戲正式搬上舞臺演出,並定名為“淮海戲”。6通劇通劇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壹個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鄉間從事迷信活動上僮子的過程中,把具有壹定故事情節的說唱神鬼詞句及七字調、古兒書唱本加工後,化妝登臺,串演戲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鑼鼓伴奏的演唱、粗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詞,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僮子的做“勸”(勸世文)演戲,盡管純樸得過於簡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卻千真萬確是典型的民間戲劇,並擁有數十萬計的觀眾,長演長盛,歷久不衰,象南通這樣地處沿海地區,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來,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註重和興趣。7蘇劇蘇劇流行於蘇州地區,由南詞、昆曲、花鼓灘簧合流而成。蘇劇的前身是蘇灘, 蘇灘是江南灘簧的壹種,原來稱為“對白南詞”,俗稱“打山頭”。40年代初,蘇灘正式成為蘇劇。由於蘇劇在文學、音樂方面都與昆劇有著淵源關系,許多蘇劇藝人兼能昆劇,在昆劇衰落時期也有不少昆劇藝人改演蘇劇,所以蘇劇表演藝術因得到昆劇的滋養而逐步形成樸實、細膩、註重內心體驗的獨特風格。8丹劇丹劇戲曲劇種。流行於江蘇丹陽壹帶。系在曲藝“啷當”基礎上,吸收當地民歌、小調和號子,增加了伴奏樂器,並在其他戲曲劇種影響下,於1958年發展為戲曲。初名“啷當劇”,1959年改現名。9丁丁腔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戲曲種類。1680年前後興起於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厲灣、季堡、西李壹帶,以後在徐州廣泛流行。其唱腔纏綿抒情,清新明快,頗具水鄉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娛自樂的歌謠,後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由獨唱而對唱、合唱,發展為戲劇形式。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以其聲“丁丁冬冬”清脆悅耳,遂以“丁丁腔”名之。10淮紅劇淮紅劇又叫淮紅調、旱船調,是宿遷土生土長的地方戲種,主要以喜劇、鬧劇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遷話,唱腔變化不太多。樂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鑼鼓、嗩吶、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最具特點的是敲碟子,壹塊直徑5寸的景德鎮出的細瓷白碟,壹根壹尺左右的細長竹棒,就能敲擊出清脆悅耳、變化多端的樂音。11海門山歌劇海門山歌劇是流行於海門壹帶的地方劇種,它源於海門山歌,1955年發展成舞臺劇。海門山歌劇團是海門山歌劇種唯壹的劇團,被譽為“江海平原壹枝花”。

  • 上一篇:求所有川菜菜名
  • 下一篇:河南小年有什麽風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