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沂蒙山小調的體裁形式是什麽?

沂蒙山小調的體裁形式是什麽?

這首音樂的體裁是{小調},又名《沂蒙山風光》,主要流傳於山東臨沂地區。20世紀40年代,當地出現了壹個叫做“黃沙會”的反動民間武裝組織,為了揭露它的真面目,山東抗日軍政大學第壹分校文工團的音樂工作者,利用壹首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曲調填上新詞,起名為《打黃沙會》,不久,它就在魯南地區廣泛傳播開來;後來,有人將詞作了改動,內容以歌頌沂水、蒙山的自然風光和人們的新生活為主,並改了歌名,這就是後來在山東以至黃河中下遊地區廣為傳播的《沂蒙山小調》。這首民歌具有嚴謹的旋律進行邏輯和方整性的曲體結構形態:四個樂句,每句三小節,各樂句的節奏型基本相同;在每個樂句的尾部,都有壹個依勢下行的拖腔,各拖腔分別結束於“Re(2)—Do(1)—La(〓)—Sol(〓)”四個音,它們不僅加強了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而且,確立了各樂句“起—承—轉—合”的功能和地位。在漢族的“四句頭”小調民歌中,此種結構原則運用得最為普遍,但從樂句結束音的序列來看,基本上是兩種:壹種是以《孟姜女》為代表的“Re(2)—Sol(5)—La(6)—Sol(5)”序列;另壹種是以《小白菜》為代表的“Re(2)—Do(1)—La(〓)—Sol(〓)”序列。雖只是壹音之差,但它們的整合性特征卻略有區別。在《孟姜女》中,由於“Re(2)”與“Sol(5)”的五度呼應關系,“Sol(5)”作為調式主音先後出現在二、四樂句的尾部,這不僅加強了它們的停頓感,而且更多地保留了兩句體過渡到四句體的痕跡。相反,《沂蒙山小調》因第二句結於下屬音“Do(〓)”,它的繼續進行的動力或者說對新樂句出現的期待就強烈得多,這種結音序列,由兩樂句變為四樂句的痕跡也就少得多,四句體的民歌也因此分成兩種類型。另外,它雖然標為“小調”(結構也確實是較典型的小調體),但由於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頗有壹點山歌風格,這樣,它的體裁屬性也就有了兩重性,人們也因此將它視為山東民歌風格的代表。

  • 上一篇:江南水鄉歷史
  • 下一篇:河南長垣四大名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