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壹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動作以蹲步為主,手依次擊掌、胸、脅、腿,主要動作組合有"七擊"、"八拍雄姿"、"擊掌回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閹雞行"等。凡節日慶典、踩街遊行都少不了這壹舞蹈參加。
2.彩球舞
彩球舞又稱"踢球"、"貢球",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壹。舞蹈形式為4位妙齡少女丫"髻簪花,身著彩衣繡鞋和壹位頭戴"丁香托"的醜婆,圍繞著壹手持長柄彩球的男性雙手舞動的彩球,翩翩起舞。少女、醜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醜婆表演詼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擡腳繞球,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3.唆鑼謎
"唆鑼迷"又稱"采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壹種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舞隊壹般由10至幾十人組成。隊前開道並作聯絡的是醜扮的"鋪兵",肩上的扁擔,壹頭吊著草鞋和豬腳、另壹頭掛著盛酒的新尿壺,手敲銅鑼;接著是2~4名"妝人"(妝扮人物,又稱"小纛旗")手擎幡旗,旗桿末端紮束艾草和榕枝;再後是四管樂隊;四壯漢擡壹木雄或泥塑、紙紮的龍王頭墊後,旁隨男扮女裝的"花婆"四人(或另加四女孩扮"花童")手提盛滿鮮花的紅漆籃。遊行時,樂隊反復吹奏"鑼漣"舞曲,大家隨聲唱和。每至壹家,手擎前導幡旗的"妝人"口呼吉祥辭句,入廳堂;用幡旗於屋粱間舞動數下,花童(或花婆)'踏著舞步給戶主送花,戶主答以紅包。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執橘木長煙管;火鼎婆手執大圓蒲扇;村姑身著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繡花軟底布鞋,肩挑壹擔用繩子紮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公與婆擡著用長竹竿架著的大鐵鼎,鼎中火焰熊熊,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等樂曲的節奏,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同觀眾交流逗樂。村姑隨其身後,挑著柴擔,踏著舞步緊相配合。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紅火。
5.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由4人表演,壹對醜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綁著 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後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舞蹈表現了這壹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驢子探親"最早在清末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出現。
6.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有壹車鼓公和壹車鼓婆擡著壹個用竹篾做的大鼓,作顛顫進退的對舞表演;有壹老頭打大鼓,兩小生打小鼓,壹車鼓公打銅鑼,壹車鼓婆打拍板的群舞表演,有車鼓公打大鼓,車鼓婆敲銅鉦的隊舞表演,有將大鼓置於架上,配以鐘、鑼、鈸、大吹,二人扮醜、旦,執扇子的雙人舞表演;有將鼓置轎亭上,二人扮老夫妻面對面擡鼓,壹人居中司鼓的三人舞表演(也稱"鼓亭公婆")等。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采用民間小調,如。"車鼓調"、"四季歌"、"更鼓調"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壹,氣氛熱烈。近幾年鯉城部分郊區從"車鼓舞"中的"車鼓婆"發展為"車鼓婆舞隊",其舞步獨特,別有韻味。
7.惠安女
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寬腿褲,腰束鍛鏈,手帶銀鐲,手提竹編小籃子,這是傳統的惠東女打扮。這種服飾在全國獨具壹格,尤引人註目。以往伴隨這裝扮的,是束縛惠東女子的框框架架。隨著現代生活的步步深入,這些無形的束縛正悄悄地遁去,但這身打扮卻益發顯示出風情萬種,顯示出現代與古老和諧***存的獨特風韻。
8.潯埔女
泉州市郊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這種婦女發飾相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傳播的風俗。簪花圍制作簡便,花樣別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是含笑花、玉蘭花或其他小朵鮮花)用麻絲線綴成,環繞成簪花圍,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扡玉簪、銀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