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清代哲學家有哪些

清代哲學家有哪些

分類: 文化/藝術

解析:

很多,包括明末清初三大哲學家。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涢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曾積極組織抗清鬥爭,失敗後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後,更名隱居,潛心著述。在哲學方面,認為氣是宇宙本原,氣有聚散,但無生滅,是永恒無限的實種方法即格物和致知是互相補充的,不能互相偏廢。在知行關系問題上,他強調行的主導作用,認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他還提出“知之盡,則實踐之”的命題,認為“知行相資以為用”。在社會歷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觀點,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進化的。他反對天命觀,認為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是“理勢相成”,他還提出民心向背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在倫理思想方面,他認為人性是變化的,“日生而日成”。他根據“性者生理也”的觀點,強調理欲統壹。要“以理節欲”、“以義制利”。他還提出人既要“珍生”,又要“貴義”,要有“誌節”,“以身任天下”。在美學方面,他認為美不是壹成不變的,美是經過藝術創造的產物。他對文學創作中許多傳統美學範疇都有發揮。王夫之的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國近代產生了很大影響

。遺著總稱為《船山遺 書》,有100多種,主要有《張子正蒙註》

、《讀四書大全說》、《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通鑒論》等。

顧炎武

顧炎武(1613年(明萬歷四十壹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壹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曾參加抗清鬥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 他對切韻學 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

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壹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壹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顧亭林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州,亦號南雷,浙江余姚人。他的父親黃尊素為萬歷進士,天啟中為禦史,是東林黨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又下獄,受酷刑而死。十九歲的黃宗羲乃進京訟冤,並在公堂之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明思宗嘆稱其為“忠臣孤子”。黃宗羲歸鄉後,即更加發憤讀書,“憤科舉之學錮人,思所以變之。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同裏世學樓鈕氏、淡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堂黃氏、絳雲樓錢氏,且建‘續鈔堂’於南雷,以承東發(疑系“林”字——筆者按)之緒”(《清史稿》480卷)。又從學於著名哲學家劉宗周,得蕺山之學。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裏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達數年之久。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庭屢次詔征,皆辭免。

黃宗羲的啟蒙思想完全沒有外來思想的影響,空前絕後,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黃宗羲多才博學,於經史百家及天文、算術、樂律以及釋、道無不研究。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大。清 *** 撰修《明史》,“史局大議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壹位最先從“民主”的立場來抨擊君主專制制度者,真堪稱是中國思想啟蒙第壹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訪錄》壹書中。

《明夷待訪錄》壹書計十三篇。“明夷”本為卦名,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為“離下坤上”。“明”即是太陽(離),“夷”是損傷之意。從卦象上看,太陽處“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來臨的情況。這暗含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憤懣和指責,也是對太陽再度升起照臨天下的希盼。“待訪”是等待賢者來訪,讓此書成為後人之師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陽,亦稱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誅鋤”之解,又有“視之不見”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國之痛。該書通過抨擊“家天下”的專制君主制度,向世人傳遞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這在當時黑暗無比社會環境下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原君》是《明夷待訪錄》的首篇。黃宗羲在開篇就闡述人類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他說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是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釋其害”,也就是說,產生君主,是要君主負擔起抑私利、興公利的責任。對於君主,他的義務是首要的,權力是從屬於義務之後為履行其義務服務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然而,後來的君主卻“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益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並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均見《原君》)。對君主“家天下”的行為從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唐甄

1630~1704) 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論家。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四川省達州(今達縣)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清順治十四年(1675)中舉人。曾在山西長子擔任過10個月的知縣,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被革職。後曾經商,因賠本乃流寓江南,靠講學賣文維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潛書》。

唐甄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批判。他認為皇帝也是人,沒有什麽神秘,並指出皇帝是壹切罪惡的根源,“自秦以來”的皇帝都是賊,他們為了奪取皇位常常無故殺人,殘害百姓。唐甄憤然地說:“川流潰決,必問為防之人,比戶延燒,必罪失火之主,至於國破家亡,流毒無窮……,非君其誰乎”(《潛書·遠諫》)。唐甄提出了“抑尊”,即限制君權的主張,要求提高大臣的地位,使他們具有同皇帝及其他權貴作鬥爭的權力,以 “攻君之過”,“攻宮闈之過”,“攻帝族、攻後族、攻寵貴”之過,使皇帝有所顧忌。唐甄還發展了產生於先秦的民本思想,強調民是國家的根本,離開了民,便沒有國家的政治。他指出,國防靠民來鞏固,府庫靠民來充實,朝廷靠民來尊崇,官員靠民來養活。君主只有愛護人民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如果無道於民,縱然 “九州為宅,九州為防,九山為阻,破之如椎雀卵也” (同前)。他還提出了愛民、保民、富民的具體政策,主張打擊貪官汙吏,強調“刑先於貴”;呼籲 *** 幫助農民種值農桑,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針對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唐甄提出貧富要相對平均的主張。他指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潛書·大命》),否則,必然引起社會動亂。唐甄還提倡為民的功利主義,反對理學家們“儒者不計其功”的說法。他認為儒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能定亂、除暴、安百姓。如果儒者不言功,只顧自己,那就同壹個匹夫匹婦沒有什麽區別。

唐甄的反君主專制的思想和民本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戴震

戴 震( 1724 ~ 1777 )

清 代 考 據 學 家, 思 想 家。 字 東 原, 安 徽 休 寧 隆 阜 (今 屬 屯 溪) 人。 進 士, 曾 任 纂 修、 翰 林 院 庶 吉 士 之 職。 在 哲 學 上, 他 認 為 物 質 的 氣 是 宇 宙 本 原, 陰 陽、 五 行、 道 都 是 物 質 性 的 氣。 認 為 理 是 事 物 的 條 理, 是 事 物 的 規 律, 不 能 脫 離 具 體 事 物 而 存 在, 理 就 在 事 物 之 中,“ 理 化 氣 中”。 他 還 認 為 宇 宙 是 氣 化 流 行 的 總 過 程, “天 地 之 氣 化 流 行 不 已, 生 生 不 息”。 在 認 識 論 方 面, 他 認 為 人 的 認 識 能 力 是“ 天 地 之 化”, 通 過 耳 目 鼻 口 之 官 接 觸 外 物, 心 就 能 發 現 外 物 的 規 則, 致 知 格 物 就 是 對 事 物 進 行 考 察 研 究, 只 有 經 過 觀 察 和 分 析, 才 能 認 識 事 物 的 道 理。

他 還 提 出 “光 照 說”, 認 為 心 之 認 識 如 同 火 光 照 物, 光 小 照 得 近, 光 大 照 得 遠, 這 實 質 上 是 壹 種 樸 素 直 觀 的 反 映 論。 在 倫 理 思 想 方 面, 認 為 人 “有 欲、 有 情、 有 知”, 這 是 人 的 本 性, 否 定 情 欲, 也 就 否 定 了 “人 之 為 人”。 他 主 張 要 區 別 欲 與 私 的 界 限, 認 為 私 是 “欲 之 失”, 不 能 “因 私 而 咎 欲”。 要 “理 存 乎 欲”, 使 人 的 自 然 情 欲 得 到 合 理 的 滿 足, 而 不 能 只 “存 理 滅 欲”。 他 還 提 出 “以 情 潔 情” 的 主 張, 反 對 道 學 家 的 偽 善, “以 理 殺 人”。 壹 生 著 作 很 多, 包 括 算 學、 天 文、 地 理、 聲 韻、 訓 詁、 考 據、 哲 學 等 多 方 面 內 容。 有 《戴 震 文 集》 (中 華 書 局 版, 1980)、 《戴 震 集》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版, 1980 ) 等。

戴震是音韻學家江永的弟子。他對經學、天文、地理、歷史、數學都有研究。乾隆年間為《四庫全書》纂修官。對於音韻學很有研究,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以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此外,他也精通訓詁學。

魏源

魏源,名遠達,字良圖,號默深。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於邵陽縣金潭沙洲上(今隆回縣金潭鄉),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

魏源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常苦讀至深夜。母憐其過勤,每夜定時熄燈令臥,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燈默讀。9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考官大為驚異。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明年辛未歲試補廩膳生。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齒差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動亂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已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壹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道光二十壹年,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爭,並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後見清 *** 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誌著述。道光二十二年完成了《聖武記》,敘述了清朝開國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贏,令不行於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誌於四夷,而憂不逞誌於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在改革鹽政、築堤治水方面功績卓著。他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誌》,參以歷代史誌、明以來《島誌》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誌》50卷,後經修訂、增補、到鹹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歷法、文化、物產。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比較深入的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制造戰艦、火械等先進技術和選兵、練兵、養兵之法,改革中國軍隊。為了捍衛中國的獨立自主,他號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國人能戰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並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辦民用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制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國家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並在《默觚》中發揮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後知,屨之而後艱”的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王朝長期昧於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鎖國的閉關政策和 *** 求和的投降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正如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指出:“《海國圖誌》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巨大影響,認為它是“不龜手之藥”。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海國圖誌》之論,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凈盡,則其在中國歷史上關系不得謂細也。”

鹹豐元年(1851),魏源授高郵知州,公余整理著述,鹹豐三年完成了《元史新編》。後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旋復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輯有《凈土四經》。

魏源著述等身,除《聖武記》、《默觚》、《海國圖誌》等巨著外,主要著述還有:《古微堂詩文集》、《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曾子發微》、《子思子發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古本發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註》、《老子本義》、《墨子註》、《孫子集註》等若幹卷。20世紀80年代末其詩文被輯為《魏源集》。

鹹豐七年三月初壹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 上一篇:如何進行兒童美術教育
  • 下一篇:婚姻在古代被稱為昏因,除了這個古人們還有何講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