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漁網的發展歷史是什麽

漁網的發展歷史是什麽

1.漁網的歷史記載

宋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之十:“已插棘針樊筍徑,更鋪漁網蓋櫻桃。”《清史稿·循吏傳三·姚柬之》:“壹日,塗遇持火槍者,結隊行,望見官至,悉沒水中,命以漁網取之。”嚴辰《輕騎》詩:“月亮灑下了壹片清輝,姐妹們早已把漁網晾起。”

2.漁網的發展

古代人使用粗布加上麻作為原料,通過捆卷的方法制成魚網。雖然這種漁網易腐爛,堅韌度差,但是其捕魚效率已經大大提高。隨著漁業的發展,漁獵的對象不只是魚,捕撈的工具也與時俱進。現代漁網主要采用聚乙烯,尼龍等原料進行加工。其具有更長的使用周期,和更高的捕撈效率,通過不同使用方式進行分類。例如,傳統捕魚使用的投網(手網,手拋網),利用船只作為動力的拖網,不同網目掛鰓困魚的流刺網(三重網,圍網)等。這些網針對不同的捕撈對象,使用不同大小的網目,以及不同材料的網線織造而成。同時作為漁網的發展,各種漁業用具也隨之產生,例如作為常用捕撈工具的漁籠,四角網等。

3.求漁具的發展史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利用天然的樹枝鉤刺和鹿角、豬齒、石頭等制成原始漁具在河流、湖泊中捕食魚貝。6000多年前,漁具店中國已出現骨制魚叉、釣鉤、槍頭、魚鏢等。3000多年前已出現銅制釣鉤。古代甲骨文中有用竿和網捕魚的象形文字;《易經·系辭下》中有“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的記載。唐代陸龜蒙在《漁具詩序》中詳細描述和區分了當時的漁具和漁法。當今盛行的漁具、漁法是近二三百年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如長帶形的流刺網和圍網、袋形的拖網和定置網、各種形式的釣漁具等,均已由小型、簡單發展到大型、復雜,由沿岸作業延伸到深海大洋作業。漁具材料也被合成纖維及塑料等取代。自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漁具已漸趨現代化。

漁具按結構特點和作業原理分為4種類型。

①網漁具

世界上使用網漁具捕獲的水產品的占總漁獲量的80%以上。網漁具由網片、繩索、浮子、沈子等組成。根據捕撈對象和作業方式不同,漁具又分為刺網、圍網、拖網、張網、大拉網、敷網、抄網、掩網、陷阱等 9類。

② 釣漁具

通常由釣鉤、釣餌、釣線等組成,有些還裝上浮子、沈子、釣竿或其他附件。釣鉤是結縛在釣線上起鉤刺作用的部分。分倒齒結構和無倒齒結構兩類。釣餌的選擇常是影響漁獲豐歉成敗的關鍵,可分為真餌和擬餌兩種。真餌按來源不同可分為動物性餌和植 物 性餌 。在海洋釣捕中壹般用魚類 、頭足類、甲殼類等動物性魚餌;淡水中則用蚯蚓和昆蟲為主。植物性餌用於誘捕淡水魚類,主要用米、麥、番薯等制品。擬餌系利用羽毛、布片、橡皮、木材、金屬及塑料等制作。偽裝成釣捕對象喜愛的動物性餌,或制成足以 *** 魚類捕食反應的其他誘惑物。

③耙刺類

具有耙挖、突刺等性能的漁具。前者帶有鋒利齒爪的耙,將潛於泥沙底中的捕撈對象耙挖而捕獲;後者包括魚鏢、炮鋸、長柄鉤等投射器和空鉤等,作業時瞄準捕獲對象射入體內而捕獲,或利用空鉤尖刺捕獲。

④籠壺類

利用某些捕撈對象喜歡鉆穴的習性,在其經常棲息逗留的水域設置帶有小孔的籠、罐、海螺殼等,引誘其潛入而捕獲。如鱔魚籠、蝦籠、海螺籠等。

4.日本漁業發展的歷史是

日本漁業發展及其政策取向 壹、日本“21世紀新農政( 包括漁業) 戰略” 2006 年初中川昭壹( 以下簡稱“中川”) 就任日本農林水產大臣後, 在小泉 *** 策劃的“全球化(Global) 戰略” 指導下, 制定並啟動了“21 世紀新農政戰略”, 該戰略的口號是“中川倡導(Initiative) : 做,就做最好!”。

其主旨是制定和實施順應國際化經濟發展和國內人口減少並老齡化加重的政策和措施;中心思想是制定國際化戰略、強化國內農業( 包括漁業) 體制、提高食品質量。關於該戰略中的漁業發展戰略問題,日前,中川接受了《日刊水產經濟新聞》報社社長的采訪。

對此作了權威性的闡釋: 1. 關於漁業結構改革等漁業政策的取向 今後漁業政策的取向主要是: 以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為前提,進行漁業結構改革; 培養漁業中堅人才, 構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漁業經營體; 生產者和消費者***同努力,促進流通和銷售合理化發展; 充分利用WTO ( 國際貿易組織) 和FTA ( 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平臺, 促進水產品貿易發展。1998 年, 日本食用水產品的自給率為56%,2004年已經降低到50%。

過去日本的海洋捕撈量曾居世界第壹, 近年來由於受《國際海洋法公約》200海裏專屬經濟區管理制度和海洋資源惡化等的影響, 海洋捕撈量不斷下降, 2004 年下降到446萬t, 比1994 年降低了32.3%。但是, 中川認為日本具有世界壹流的水產高新技術,擁有位居世界第六大的專屬經濟區水域, 依靠廣袤的海域和精湛的技術, 日本漁業的發展大有潛力。

中川同時強調, 日本的自有食物除了大米、白薯外, 就是水產品,確保漁業的健康發展對日本國民的生計至關重要。但是, 海洋漁業資源是壹個天然生物鏈,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 過去在北海道壹帶鯡魚連年豐收,多至“貓不理”;但目前鯡魚、沙丁魚等已經成為稀有的高貴水產品。

所以,保護海洋環境、加強資源管理、確保漁業健康發展是首要課題。 2. 關於當前的工作重點 為了解決當前燃油價格高漲和大型海蜇災害等問題,日本已經采取了壹系列應對措施。

當前的工作重點應該根據國際國內漁業形勢,集中精力修訂為實現“基本計劃”目標制定的有關措施, 充分挖掘漁業生產潛力和發揮水產高科技方面的優勢,努力提高國內水產品自給率, 同時擴大出口, 促進水產品貿易健康發展; 要重視培養壹批能夠致力於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漁業經營體。 3. 關於創優質品牌 今年4 月1 日起,農林水產省啟動了“區域產品商標登記制度”。

目前,大分縣的“竹莢魚”、“鮐魚”,北海道和鵡川的“多春魚”等已經申請商標登記。各地的生產者、團體和加工企業應該努力開發優質名牌產品。

漁業管理方面也應該和超市、便利店等聯合開發高附加值的、受消費者歡迎的魅力品牌。 4. 關於WTO·FTA 談判和水產品出口貿易 關於WTO·FTA 談判,要采取“能維護的要維護,該讓步的要讓步, 能爭取的要爭取”的策略, 戰略性地應對國際形勢;應該有緊迫感, 盡快對漁業結構進行調整改革, 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漁業經營體。

關於水產品出口貿易, 農林水產省制定並啟動了以促進水產品出口為主的“農林水產品 5年出口額倍增行動計劃”,具體制定了以促進扇貝、鮭魚和鱈魚等水產品出口帶動整個農林水產品出口的戰略計劃。 二、現行“基本計劃”實施狀況 2001 年6 月, 日本 *** 為明確水產施政的理念和方向,頒布實施了被稱為是日本水產大法的《水產基本法》, 該法明確了要制定“基本計劃”。

據此, 2002年3 月“基本計劃”出臺實施, 該計劃設立了2002 年至2012 年10 年漁業發展目標和水產施政的基本方針。現行“基本計劃”設定了10 年期間漁業的發展目標, 其中, 食用水產品自給率2012年應提高到65%~66%; 但2000 年以來的自給率壹直呈下降趨勢, 2003 年為57%,2004 年為55%,2012 年的預期生產量自給率為51%; 2012年魚貝類生產量的目標值為682 萬t, 但是多年來魚貝類的生產量壹直呈下降趨勢, 2004年為578 萬t, 比2003 年減少5.1%, 推算2012 年預期產量只有568 萬t;食用魚貝類生產量的目標值為526萬t, 近年來生產量下降趨勢雖有緩和, 但是推算的預期產量只有434萬t; 海藻類生產量的目標值為67 萬t, 近年來其生產量受大宗產品紫菜生產量變化影響波動較大, 總體呈下降趨勢, 推算的預期產量為65 萬t, 與目標值比較接近; 遠洋漁業生產量的目標值為79萬t, 但是推算的預期產量僅為71 萬t, 主要是由於近年來受200海裏專屬經濟水域管理制度和公海漁業規定強化的影響, 海外漁場不斷減少, 生產量也壹直呈下降趨勢,特別是遠洋底拖網漁業和魷釣漁業生產量下降幅度較大; 近海漁業生產量的目標值為324萬t,但是由於遠東擬沙丁和日本鮐等資源惡化,大中型圍網漁業的生產量大幅減少, 預期生產量僅為273 萬t;沿岸漁業( 不包括海藻類) 生產量的目標值為170 萬t, 但是近兩年由於底魚資源狀況惡化,鮭魚定置網漁業的生產量雖然略有增加, 但生產量仍呈下降趨勢, 預期產量約為141 萬t; 海面養殖業( 不包括海藻類) 生產量的目標值為78 萬t, 近年來魚類養殖業生產。

5.三魚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現在行業比較多人關註,那其實已經處於壹個較高的點,那就容易遇到瓶頸。

但是大多數行業還不算到了瓶頸期,特別是比較基礎的行業,類似服務業,吃的、醫藥等,有需求的行業,不管怎麽變遷,都是有市場的。現在很多從業者確實也感覺到吃力了,其實所有行業都有飽和的時候,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壯大,主要還是要自己身硬,從服務、管理、內容上不斷加強自己,有了紮實的基礎後,自己不怕競爭不怕對比,那麽不管什麽行業都能逆流而上。

當然現在比較流行的行業更多偏重設計、服務行業,重體驗感,關心客戶的感受,口碑的傳播。所有很多設計行業隨之興起,個性化的商品也比較吃香,還有傳統手工藝品。

如果有壹定技能的話在市場競爭下,就比較吃香,畢竟現在網絡技術的發達,人們可以更多選擇,自然是好的。

6.日本漁業發展的歷史是

日本漁業發展現狀 (壹)日本漁業發展沿革 日本是世界上漁業最發達的國家之壹,對漁業非常重視。

受黑潮暖流等影響,日本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壹, 魚類資源豐富。水產品在日本人的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魚是所有日本人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占日本人均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的40%以上。

自上世紀6O年代以來,起日本的漁業產量大幅增加,特別是遠洋漁業產量增長較快,近海漁業也有所增長,但是隨著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制度的實施,加上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使遠洋漁業受到沈重打擊。從上世紀70-80年代起,近海漁業開始增長,逐漸成為日本漁業的重心。

近年來,日本大力發展水產養殖,但漁業產量仍呈逐步下降趨勢。日本的漁業產量在1984年達到最高值1282萬t。

因資源衰退及從業人員減少且高齡化,1989年開始漁業產量連續減產,至2002年漁業總產量降至588萬t,漁業總產值18753億日元;2004年總產量為578萬t、總產值16036億日元。2005年漁業總產量降到了1999年以來的最低產量571.9萬t,漁業生產額為16007億日元, 比上年下降29億日元。

從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間,日本的水產品進口增長了約36倍。據FAO統計表明,2003年,全球水產品進口量位居前五位的分別是日本321萬t、中國232萬噸、美國224萬t、西班牙161萬t、丹麥160萬t;出口量前五位的分別是挪威214萬t、中國208萬t、秘魯172萬t、泰國140萬t、美國131萬t(日本36萬t,列24位)。

2003年,全球進口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日本126.24億美元、美國117.58億美元、西班牙49.19億美元、法國38.03億美元、意大利35.71億美元。出口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53.62億美元、泰國39.2O億美元、挪威36.69億美元、美國34.58億美元、加拿大33.18億美元(日本9.52億美元,列22位)。

(二)日本漁業產業狀況 1、捕撈與養殖 日本習慣上將漁業生產劃分成海洋捕撈(包括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實際大致相當於我國漁業劃分中的海洋捕撈和遠洋漁業)、海水養殖、淡水養殖、淡水捕撈等幾部分。 海洋捕撈歷來是日本漁業的主導產業,盡管連續減產,但八成以上的產量仍由海洋捕撈所得。

以產量大小排序,漁獲主要品種為金槍魚、鰹魚、鮭鱒魚、沙丁魚、竹莢魚、鯖魚、秋刀魚、鱈魚、鮃鰈類、魷魚等。與2004年相比,2005年,日本的鯖魚產量大幅上升,但沙丁魚、扇貝、鮭魚等產量有所下降;扇貝、鮭魚等生產額有所增長,但鰹魚、秋刀魚和金槍魚等的生產額有所下降。

海洋捕撈總產量441.2萬t,比上年減少4.7萬t;生產總額1594億日元,比上年下降0.6%。 日本的海水養殖產量近年來壹直維持在120萬t以上,2005年海水養殖總產量121.1萬t,比最高年份1994年的134萬t,減少12.9萬t;2005年海水養殖總產值4392億日元,比上年增加49億日元。

其中魚類養殖26.9萬t(比上年增加2.7%)、1918億日元(比上年減少2.4%);貝類養殖42.2萬t(比上年減少6.4%)、771億日元(比上年增加6.4%);海藻類50.9萬t(比上年增加5.2%)、1213億日元(比上年增加2.4%)。海水養殖主要品種為鰤魚、真鯛、蝦夷扇貝、牡蠣、海帶、裙帶菜、紫菜,以及牙鮃、河魨、真竹莢魚、日本對蝦以及珍珠母貝等。

2005年,日本的淡水捕撈、淡水養殖總產量9.6萬t,比峰值時1979年產量的壹半還少。其中淡水捕撈產量5.4萬t,淡水養殖產量4.2萬t,總產值1021億日元,比上年減少13億日元。

淡水捕撈的主要品種為溯河性鮭鱒魚類、香魚、鯉魚、河蜆、鰻等,淡水養殖主要品種為鱒魚、香魚、鯉魚、鰻魚,另外還有鯽魚、甲魚等,單個品種產量通常在千噸以下。 2、水產加工與消費 日本水產加工產品主要有鹽藏品、幹制品、魚肉調味品、冷凍食品、油脂與飼肥、冷凍生鮮品、罐制品等。

2005年食用品加工總量為209.5萬t,比上年減少3.9萬t。主要產品加工量分別為鹽藏品20.9萬t、幹制品33.4萬噸、魚肉調味品65.5萬t、冷凍食品28.6萬t、冷凍生鮮品162.5萬t,其他食用加工品為48.4萬t。

與上年相比,2005年除幹制品加工量略有增加外,其余如冷凍食品、鹽藏品和調味食品等加工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日本是水產品消費大國,2004年國內的水產品消費量為1048萬t,比上年減少5%。

其中食用水產品消費量占80%,約相當於每人每年消費62.7kg。如果把不可食用部分除去,大約每人每年消費34.5kg。

2004年,日本食用水產品的自給率為55%,低於2003年的57%,主要原因是國內漁業生產量減少的同時進口量增加。據統計,20O5年海藻類自給率為65%。

3、水產流通與市場 日本國內有主產地漁港203個,2005年總起水量約288.7萬t,與上年大致相等;起水總額為5255億日元,比上年減少約4%。起水量10萬t以上漁港有6個,燒津22.9萬噸、銚子21.5萬t、石卷15.8萬t、八戶14.9萬t、釧路11.9萬t、氣仙沼11.6萬t,此外起水量較大的港口還有松浦、境、波崎和枕崎。

目前,日本國內大約有900個產地市場,流通量和金額都在減少。針對出現的小規模市場成交量過小、無法發揮市場功能的情況,日本於2001年3月 *** 定並公布了《水產品產地市場綜合和經營合理化相關方針。

7.古代的魚網是怎麽制成的

關於古代漁網的材料和編制情況解釋如下: 1、古代漁網的材質: 古代人使用粗布加上麻作為原料,通過捆卷的方法制成魚網。

雖然這種漁網易腐爛,堅韌度差,但是其捕魚效率已經大大提高。隨著漁業的發展,漁獵的對象不只是魚,捕撈的工具也與時俱進。

2、古代漁網的編制方法打結法: 是傳統的制作漁網方法,漁網用經線和梭子裏的緯線套結而成,結節大小是網繩直徑的4倍,突出於網衣平面。這種網稱有結網。

結節在起網時碰撞魚和船舷,既傷魚又使網具磨損,且由於化纖光滑而富有彈性,易引起結節松弛,網目不均勻等毛病。

8.關於紙的歷史

紙發明: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采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壹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壹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

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紙的外傳:公元 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

公元 751 年,唐朝和 *** 帝國發生沖突, *** 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

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 *** 世界各地傳開,那裏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 *** 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壹個造紙廠。

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紙的發展史: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制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壹步提高。

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

(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麽壹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壹直想制造壹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

壹次,他在山裏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

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制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

五代造紙業仍繼續發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壹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到了明清,造紙業又興旺和創新。

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圖繪染色花紙等,紙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絕倫的地步。 造紙的過程) 紙的制造過程 :1:伐樹做材料 2:裁切成適當的長度 3:剝去樹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將薄片集中處理,運往造紙廠 7:以藥水和蒸氣做成紙漿 8:用藥水沖洗 9:去除雜質 10:漂白紙漿 11:在紙漿中加入藥水 12:用網子瀝乾水分 13:放在氈子上吸水 14:以高溫烘乾水分 15:以壓光機做壓光處理 16:做成紙卷。

9.什麽是網絡

事實上,Inter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

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帶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壹個寬帶的時代! 在學習寬帶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壹下網絡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絡大有裨益! 壹、Inter的用處 Inter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壹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絡,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範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享於壹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

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範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絡。

Inter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壹個計算機網絡,而要把它視為壹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妳把Inter當作壹個面向蕓蕓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通信和***享信息源。

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妳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件資源。 二、Inter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壹臺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

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絡主要是為了解決這壹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壹臺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幹臺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

現代計算機網絡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ARPA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

1983年,ARPA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

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采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絡,形成NSF。1986年,NSF替代ARPA成為Inter的主幹網。

1988年Inter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從此Inter成長速度壹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 1.Inter的階段性發展 Inter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壹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Inter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絡應用僅限於小範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工程進入Inter,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的國家。

之後,China、CER、CST、Chinagb等多個Inter絡項目在全國範圍相繼啟動,Inter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壹番的增長速度。

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

這壹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家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骨幹單位。

現在有600多家網絡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絡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壹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 *** 還是對中國Inter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布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帶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絡管理法規,並根據網絡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絡規模,優化網絡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絡向綜合化,寬帶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絡方面,要進壹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

  • 上一篇:深圳市潤傑中醫藥研發有限公司怎麽樣?
  • 下一篇:溪流釣魚有什麽方法技巧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