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遊神的潮汕地區特色遊神文化

遊神的潮汕地區特色遊神文化

在廣東省的湛江市和茂名市,無論是市區還是鄉村,新年遊神都十分熱鬧。湛江地區的遊神,壹般從年初六開始,壹直遊到元宵節結束,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遊神的風俗。遊神的種類各式各樣,熱鬧非凡。有些村莊的遊神時間比較長,白天遊完本村,晚上接著遊神。

湛江市及周邊地區在每年新年都會組織遊神,當地俗稱“遊神舞獅大會”。

跟這方式相差不多的要數潮州臥石鄉的遊“三山國王”了。每年的正月初九,鄉民便將廟中的“大王爺”等六尊木雕偶像擡出來,初十全鄉家家戶戶擺牲祭祀,焚香燒元寶。到了十壹日,便將神像送回廟中。送回神像時,有的人將神像夾在腋下,有的人將其扛在肩上,還要故意讓神像相碰撞。

遊行結束時,將神像集中在空曠的地方,抱著神像狠狠壹摔,這叫“舂老爺”。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繩子套住偶像的脖子在地上“五馬分屍”。這種方式,潮汕俗語叫做:“臥石老爺(神)愈食愈驚”。據說是能夠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爛,則來年的運氣越興旺。只要遊神後把神像修補完整就行了。

在潮汕壹帶,遊神活動最隆重的莫過於遊“安濟聖王”。

明初,潮州人謝少蒼任永昌府官。有壹次,當地發生旱災,他開倉濟民,不料觸怒朝廷,被處酷刑。行刑時,夢見壹神明暗中庇護,謝少蒼覺得這位神明同王伉廟裏的塑像壹模壹樣。為了感恩,便將他們帶回潮州。適逢韓江水急,便將神像供置於“青龍古廟”,洪水果然解除。後人感恩,稱之為“安濟聖王”。

遊“安濟聖王”時,先擲杯茭選擇吉日,日期壹般在元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首先是“洗安路”。“洗安路”的隊伍前頭是馬頭鑼,後面是“肅靜”、“回避”儀仗,沿著未來要出遊的路線行進,敲鑼宣布出遊日期。洗安路的目的在於掃清路障,驅除妖邪,同時也提前通知各家各戶,各家各戶聞知後,便紛紛大掃除,準備五牲,蒸做甜馃、紅馃桃、發馃、元寶、鞭炮。

經過緊張準備,到了遊神這壹天,便到青龍廟門前鳴放禮炮。鳴放禮炮後,將安濟王爺及“大夫人”、“二夫人”的神像請進鑾轎,然後舉行“拜起馬”儀式。儀式完成後,由幾名大漢擡神轎遊行。

遊行隊伍最前面是馬頭鑼、—蔔六對綾羅綢緞描金繡銀的五彩大標、安路牌“肅靜”“回避”和八寶法器;接著由壹長者著長衫馬褂雙手捧著小香案,再接著是二十四對錫香爐;後面才是“安濟聖王”的第壹乘轎,“大夫人”“二夫人”的第二、三乘轎。然後便是十三班潮州大鑼鼓。

每班有三或六面彩標,壹面大鼓、八面鑼、兩雙鈸、亢鑼、月鑼、小鈸、欽仔、深波、蘇鑼、大小嗩吶、二十八節大笛、揚琴、古箏、木琴、雲鑼、大宛、大提胡等等。神轎經過路段,各家各戶都在門口設祭。

遊媽祖神也十分隆重,富豪人家往往向媽祖神像贈金戒指、金項鏈。遊街時候,媽祖戴玉佩金,十分榮耀。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媽祖顯靈來懲惡揚善的傳說。

有壹次,有個小偷看到媽祖手上戴著金閃閃的戒指,便把它褪了下來。沒想到,剛跨出廟門時便暈頭轉向,不知道如何走才好,整個夜裏兜著廟子轉。三月春寒未去,等到天亮,廟祝出門壹看,小偷被凍得縮成壹團,龜縮在廟門口。

又有壹善良的老太婆,每日裏到天妃神像面前焚香頌願,誠心禮拜。天妃感其誠,賜予老太婆戒指壹枚。這天,老太婆焚香完畢,剛跨出廟門,便見地上有壹枚戒指。老太婆轉身入廟,在天妃面前擲杯問示,是否可以拿走戒指,得聖杯。於是老太婆便高高興興地拿走了戒指。每當遊媽祖神時,圍觀的人都爭擁上前摸神像或者鑾轎,以求得來年好運。 浙江省溫州市,遊神(當地人稱為擡佛)種類繁多,最典型的要屬瑞安莘塍廟會及神像巡遊

巡遊隊伍由花燈、舞龍、戲曲人物、踩高蹺、舞蹈隊、健美操、村民軍樂隊等19支隊伍組成的表演方隊,在鄉村巡遊鬧新春,***同祈福風調雨順、百業興旺。

莘塍廟會是民間紀念先賢治水和疏浚溫瑞塘河的祈福活動,始於北宋時期,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現已列入溫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四批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莘塍古時遭受臺風、洪水等嚴重自然災害襲擊,先賢們帶領村民,開鑿河流防洪水、抗旱災,莘塍沿河也變成了瑞安富庶的地區之壹。據莘塍誌書記載,唐貞觀間,先民圍塗農墾,煎鹽開蕩,塍堤交錯,故名莘塍,又名新塍。明嘉靖時稱莘塍莊,屬清泉鄉八、十、十壹都。

莘塍自古流傳著民謠:“正月初壹開廟門,初二拜丈人(嶽父),初三拜鄰舍(鄰居),初四拜屋底(自家人),初五圓金,初六上墳,初七無事幹,初八燎火盆,初九嬉嬉,初十東堂廟屠大豬。”“東堂廟屠大豬”就是指每年農歷正月初十的莘塍地方廟會民俗活動。

莘塍廟會民俗活動是以保護母親河為主題,由1600多人組成的巡遊隊伍邊走邊舞,洋溢著壹派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吸引了眾多觀眾。

走在巡遊隊伍最前方的是30多名莘塍溫瑞塘河慈善義工護河隊隊員,打著“學習先賢為民辦實事,全民參與保護母親河”橫幅,他們為保護溫瑞塘河奉獻了自己的業余時間。由中村20多名女大學生組成的彩燈隊引人註目,大學生江依妮很高興參與紀念先賢活動,壹路上笑得合不攏嘴。

長長的巡遊隊伍壹路上形成了2000多米的歡樂帶,敲鑼打鼓,舉旗鳴號,沿街走巷,把祝福灑向人間。當晚,莘塍廟會還舉行迎燈活動,流光溢彩,煞是好看。

莘塍廟會民俗活動之前,莘塍街道的上村、中村、下村、垟底等村在路口搭起彩門,村民在巡遊隊伍經過的路兩邊高高掛起中國紅綢,大紅燈籠掛遍大街小巷,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村民們還擺上幾桌酒菜,招呼外地趕來看廟會的親戚朋友,體現了莘塍村民的熱情好客。

村民戴學富說,莘塍先賢疏浚溫瑞塘河和治水抗臺風的政績影響久遠,仙浹村、仙浹季村、黃甲浹、仙浹尾水潭、南鎮潭等村名、地名沿用至今。

他說,莘塍廟會所展示的是燦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難得的民風民俗,為正月增添了濃濃的年味,滿足了節日期間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儋州:

元宵佳節也是儋州年俗活動的另壹個重點。在明代的方誌中,關於元宵活動就有“擡神像出遊”的記載。這壹天夜裏,中和、王五等鎮上會舉行“迎神”活動,居民們將常年高坐廟堂之上的神像用轎子擡出,在龍獅的伴隨下,“迎神”隊伍浩浩蕩蕩沿街巡遊,蘊意著神靈將邪惡清掃幹凈,還人間壹片凈土。在中和鎮,鬧元宵還曾經有著壹個精彩的活動,那就是“燒梅根”。

“梅根”是中和當地百姓鬧元宵的獨有道具,因形似梅花而得名,它由多達十二、三層煙花人物景觀轉馬燈疊紮而成,每壹層的煙花代表壹種意思。梅根點燃後,在圍觀群眾的陣陣歡呼中,五谷豐登、天女散花、觀音送子等吉祥寓意的畫面自下而上地依次叠落,場面無比壯觀!

在深受東坡遺風影響的儋耳大地,吟詩作賦在民間有著廣泛而厚重的基礎,自寫春聯是最能體現儋州“楹聯之鄉”、“書法之鄉”美譽的民俗活動。春節期間,行走在中和古鎮的街頭巷尾,細細品味著各家各戶自撰自書的春聯無疑是壹種美的享受。

這些平仄工整、字詞豐饒的對聯,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手寫的書法也有別於印刷體的千篇壹律,豪放如大江東去,婉約如小橋流水,粗獷若旭日磅礴,細膩似風拂楊柳,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瓊中疍家:

正月十五遊神,是疍家人最為隆重的節日了。在正月十五這天,每條漁船都要出資,疍家人自己買來燈籠紙、竹篾等進行紮燈,魚型、船型等各式各樣的燈籠在靈巧的疍家人手中不斷出現。

正月十五那天早上,疍家人要從廟裏將神像擡出來,然後從三亞南邊海路擡著神像壹直巡遊到三亞水產碼頭,之後才下船。期間,神像所到之處,要燃放鞭炮,敲鑼打鼓,熱鬧非凡。而附近居住的居民則要焚香祭拜,以求自家壹年吉祥。隨著神像的不斷走動,遊神隊伍也越來越壯觀。疍家人遊神,分為陸地遊神和海上遊神,以祈得來年打漁、生產雙豐收。

送燈

“送燈”是文昌春節期間壹項農村傳統項目,深深寄托著人們在新年伊始祈福於未來的壹年中家族吉星高照、添丁發財、平安順利、心想事成的美好心願。

文昌的“竹篾花燈”在海南非常出名。“花燈”內部用竹片編織,外面用彩紙手工剪裁而成。燈身上印有大大小小的“福”、“壽”、“喜喜(雙喜字)”字和“吉星高照”、“丁財貴壽”、“招財進寶”、“連生貴子”、“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吉利的詞語和詩句,還配上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

“送燈”時,花燈的下部吊著壹個長圓形燈籠,在籠底點上壹支小蠟燭,燭光壹照,極富美感。村民們撐著壹盞盞花燈,有寓意年年有余的“鯉魚燈”、花開富貴的“小花籃燈”、財丁興旺的“大喜燈”,還有形如酒杯的酒盅燈、形似花瓶的瓶燈等。

文昌各地舉行“送燈”活動都沒有統壹的時間,規模也不壹樣。文昌市會文鎮、重興鎮、文城鎮壹帶的規模比較大,壹般都在正月初五到十五期間舉行。文昌市會文鎮鳳會村委會書記、主任石良仲介紹,他們那壹帶都是從正月初七到十五,以公廟為單位,壹個個地方輪流舉行。

每個公廟的範圍大小不壹,有些是幾個自然村壹個公廟,有些是壹個村壹個公廟,因此宗族人口也不壹,有些大壹點的,有壹百多戶,五六百人,遊行的時間也比較長,有時遊完燈,再進行文藝表演,等到結束時,天已經亮了。

“送燈”儀式有幾個程序,壹般有選“燈頭”、制作或購買花燈、“燈頭”出門前祭祖、出燈、遊燈、文藝表演、集體祭祀、掛(燒)燈等環節。

據了解,每年“做年”前,大家都會將花燈準備好。到了“送燈”當天,日落星出前開始點燈。先送到祖靈位上,祈求祖宗掌著壹盞盞花燈顯靈保佑家人壹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竈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賜福家人;又送到倉庫、豬圈、井臺等處,以求五谷滿倉、打水平安、糧食常吃常有。

  • 上一篇:洗車的流程
  • 下一篇:煤礦雙清零是指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