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業的題目是當今長沙過春節的習俗,講述的雖然是當今長沙城市的民俗,與鄉間、偏遠山區,交通不發達地區的民俗相比,或許不是那麽原始,那麽地道,但我壹直以為,時代在變化,民俗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就拿我的家鄉湖南長沙來說,春節的壹些習俗也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所以我選擇了這樣—個題目。
長沙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壹個節日,所以它持續的時間最長。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這個習俗延續了幾千年,與南朝梁時《荊楚歲時記》所記基本相同。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過年的氣氛似乎來得更早。壹進入陰歷十二月,奶奶就叮囑我;不要亂說話,比如說:“死”呀,“爛”呀,“壞了”之類的不吉利的話,萬壹說漏了嘴,大人馬上就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就說“酒潑紅地”。避免因此而帶來不吉利的事情。
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舉家休息聚餐,稱“細伢子(案:長沙方言:指小孩子)過年”。這壹天,經濟寬裕的家庭還會給小孩除壓歲錢之外的禮物,怪不得“細伢子”盼過年了,相傳這壹天是作為“天上耳目臣,人間煙火主”的竈王爺要回天庭述職,叫辭竈。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人們在前壹天要搞大掃除,叫“打揚塵”。這類清潔平時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過年的時候,就要把房間徹徹底底的清掃壹遍,所以“打揚塵”現在並不單指清掃蜘蛛網、墻頂灰塵,而成為做清潔衛生的壹個代名詞。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的主婦們自己不再親自動手,而是請家政服務公司的鐘點工、服務員代勞。但不管怎樣,這個愛衛生、講清潔的習俗卻沒有改變。除了家裏的衛生外,個人的清潔衛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頭發的整理是很重要的壹環。新年裏長沙人取“從頭開始”之意,人們不光是把頭洗得幹幹凈凈,理—個美觀大方的發型,更重要的是希望忘卻舊的壹年裏所有的煩惱、不快和失意,滿心期盼迎來—個嶄新的、燦爛的、美好的來年。
農歷壹年最後的壹天是除夕,長沙管除夕這—頓吃的飯叫“團年飯”,壹般是指晚餐。有幾道菜是必備的。如必有壹條l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有的家裏的餐桌會出現雞爪子,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蔬菜類必會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裏和和氣氣,事業欣欣向榮。現在日子過得好了,不必等到過年才有大魚大肉吃,平時也經常有好灑好菜,倒是因為現在大家忙於工作,把團聚在壹起看得比吃更為重要,孝順的兒女們也刁<再要父母為壹餐團年飯辛苦操勞好幾天,而是到長沙幾家有名的飯店,如“玉樓東”“火宮殿” 早早的訂好了團年飯歡慶新年。
吃完除夕晚餐,全家回到家裏,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等候新年的到來。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長沙城內大街小巷鞭炮齊鳴,煙花四起,震耳欲聾,洋溢著濃濃的辭舊迎新的氣氛。過春節放鞭炮是壹個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舊時放鞭有兩個意思,壹是為了驅鬼迎神、祈禱五谷豐登:二是為了增加節日歡樂的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很多城市禁鞭,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而長沙過年從來就沒有禁過鞭。眾所周知,瀏陽鞭炮是湖南的特產之壹,全國馳名,享譽海內外。新中國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瀏陽鞭炮。有了這壹層原因,長沙從不像其他城市壹樣,過年時冷冷清清,而是滿城響聲震耳,硝煙彌漫。放鞭炮長沙人也有許多講究,鞭炮在不同的時間燃放,就有著不同的含義。如長沙光在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壹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年飯了:再壹次是在新年鐘聲敲響是放,意為辭舊迎新;另壹次就是早上開門時放,表示迎來壹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時間隨各家定,但有壹點是鞭炮燃放時不能中斷,如有中斷,來年可能有不順利的事情發生,這是每壹個人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人們放鞭炮時,都特別仔細,盡量避免中斷現象的出現。
拜年是春節的又壹習俗。長沙的拜年與別的地方不同。有些地方如北京,初壹壹般不外出拜年,而長沙講究“初壹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這句俗語講的是大年初壹兒子要攜妻帶子給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壹家人回娘家給嶽父嶽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長沙人特別重禮節,常以情義待人。這幾天,街坊鄰裏們都紛紛走出家門,互祝“過了壹個熱鬧年”。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初五這壹天不拜年,人們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為音譯)這壹天已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娘家人這壹年經濟都不會興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或作為客人到別人家拜年,都是不會令人高興的壹件事。這是在過年中應該特別註意的壹個事情。還有壹個要引起註意的是拜年時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則忌入床前拜年。老長沙認為給死人祭拜就是在床頭拜,這壹點視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順之意,很多商家也會選在這天開門大吉,壹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選擇這壹天離家外出工作,民間諺語:“三六九,往外走”,所以這幾天民航,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人流量會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長沙人講究“七不去(念ke去聲),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這壹天,“八”取“發”之意,工廠上班,商家營業,壹切活動都恢復正常。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壹般不提拜年了。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長沙諺雲:“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唐代已風行,宋時更盛。文天祥曾記敘衡州上元張燈盛況:“士女傾城”、“觀者如堵”、“駢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長沙燈市,多篾紮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這壹天家家點燭於竈臺屋角,戶戶煮食元宵團,頑童則持彩燈相戲。更熱鬧的是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在此時達到高潮,常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常有鄉下舞龍的隊伍到城裏來表演,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多賜以包封。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壹小孩,名麒麟送子。
正月十五吃元宵這壹點與全國各地相似,故不贅述。只是有壹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的餡已由原來的芝麻、豆沙之類改為水果、無糖餡的元宵。
有專家把民俗譽為“活文化”,這壹點我深表贊同。通過記述長沙當今春節過年的壹些習俗以及它所悄然發生的變化,使我們由衷地體會到: 民俗它就存在於現實社會中,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動態的形式存在u正是長沙人過年這種民俗化為濃濃的鄉情、親情時刻縈繞、回蕩在我的心頭,吸引著我,促使我在外求學多年後依然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