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正藍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
1、正黃旗?
正黃旗,清代八旗之壹,以旗色純黃而得名。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由皇帝親自統領,是上三旗之壹。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2、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3、正白旗?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壹,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制。
4、正藍旗
正藍旗是清代八旗之壹。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正藍旗建於此時,因旗色純藍而得名。
5、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壹,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6、正紅旗?
正紅旗,又作“整紅旗”,清代八旗之壹,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為下五旗之首。
7、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壹,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8、鑲藍旗
鑲藍旗,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清末時規模達到了下轄八十七個整佐領又壹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擴展資料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壹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
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
入關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壹,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