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漳州稱為 “ 新正 ” 或 “ 過年 ” 。清代, “ 漳之俗,歲正月裏 具茶酒相娛樂,迎神,明燈擊鼓,召巫,妝臺閣,往來都市 ” 。
節慶持續近壹個月。漳州城裏關於春節風俗的民謠《正月歌》有很多種版本,比較完整的有: “ 初壹早,初二早,初三困夠飽,初四豆幹炒 ( 又作 “ 咖啦炒 ” 、 “ 佫 再早 ” 或 “ 五更早 ” ,另作 “an3 落地 ” 或 “ 神落地 ” ),初五假開,初六拍囡仔尻穿 ( 又作 “ 舀肥 ” 、 “ 舀飯 ” 或 “ 行得無腳目 ” ),初七平宵,初八摸(又作 “ 初七摸,初八浪蕩空 ” ; “ 初八哮枵 ” ),初九天公生(又作 “ 敬天公 ” ),初十地公生(又作 “ 伽藍生 ” 或 “ 人迓 an3” ),十壹十壹福(又作 “ 有食福 ”) ,十二人拍 〔音 kok7 〕(又作 “ 轉去拜 ” ),十三人點燈,十四人辦敬(又作 “ 結燈棚 ” 或 “□ 〔音 lu 6〕大銃 ” ),十五元宵暝 , 十六倒燈棚 ( 又作 “ 拍燈架 ” 或 “ 魚蝦獻落 餩 ”) ,十七人相 (找 ), 十八拄 睡(打瞌睡 ) ,十九買物配,二十做功課。 ” 從這首歌謠可以看出,舊時正月十六拆掉花燈棚後漳州人還互相串門 ( 相 ) 、休息(拄 睡)、購物(買物配),到正月二十才開始工作 ( 做功課 ) 。現在節日活動壹般延續到元宵節,客家的習俗是休息到正月二十。
大年初壹
“ 開正 ”正月初壹子時新年開始,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稱為 “ 開正 ” 。初壹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燒香點燭,祭拜天地祖先。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隨即賜以紅包和紅柑,都必須成雙,以示吉利。
拜年後,燃放鞭炮,然後由長者打開大門,稱 “ 開正 ” 。早餐吃紅糖線面湯,即祈求全家幸福長壽。以甜線面及三碗幹飯插上紅紙花稱 “ 飯春枝 ” , “ 春 ” 與 “ 伸 ” (富余)在方言中同音,寓意家中糧食有余。還要到祠堂去祭祀宗族的***同祖先,進入祖廟後按輩份年齡站立,祭拜過祖先則族人互拜。
拜年 接著給鄰裏故舊、親朋好友拜年。清代曾習軒的《漳州四時竹枝詞》有 “ 元旦春為壹歲魁,大家拜賀禮相陪,兒童也解稱恭喜 , 贏得紅柑滿袖來 ” 的詩句。清代的地方誌也記載: “ 元日祭畢,無貴賤禦新衣,謁親賀歲。主人出辛盤***款。醉人相望於道,五日乃止,謂之假開。 ”
親友上門拜年時,主人用紅棗、蜜金棗、桂圓幹或冰糖、冬瓜糖等煮成甜茶招待,並以朱漆的薦盒盛蜜餞、糖果、紅棗等外加瓜子、紅柑用以敬客。客人拿起甜點必須 “ 唱好話 ” 祝福主人,諸如 “ 食甜甜給恁趁大錢 ” 、 “ 食紅棗給恁年年好 ” 等。明代漳州人過年時用檳榔敬客,現在此俗在臺灣地區尚有殘存。至親好友上門拜年,主人往往會以佳肴美酒招待,稱為 “ 請春酒 ” 。客人告辭時雙方常以紅包饋送對方的孩童。
俗諺雲: “ 正月正,新娘無出廳。 ” 即當年過門的新媳婦初壹日壹整天都要待在房中,同時要大開房門迎接前來拜年的親友,到來年的正月初壹,這個媳婦就可以自由地走出房門過年。
素食 初壹早餐守齋吃素的功用最大,俗諺雲: “ 初壹早食菜較贏食壹年齋 ” ,所以民間初壹的早餐多為素食,多吃用紅棗、花生、桂圓肉、蓮子、冬瓜糖等做成的八寶飯或甜線面湯。午餐則要開葷,飯桌上擺滿雞鴨魚肉各種食品,象征壹年中都會菜肴豐盛。
是日壹般不煮新的飯而吃除夕特意多燜的飯,寓意年年有余。幹飯佐以 “ 長年菜 ” (以豆腐及整株的菠菜、韭菜、芥菜等做成)。長年菜要從頭到尾吃完,俗謂可以消食去膩,又寓意長壽,為父母祝壽 , 自己也添壽。漳州城區的長年菜是將厚末菜 , 壹葉壹葉剝下(不得用刀切),在水中燙熟後置於缽中,任其發酸。除夕 “ 圍爐 ” 時每人均要吃少許,其余留到新年裏加到年飯的 “ 菜尾 ” 中。也有用芥菜代替厚末菜作長年菜。
禁忌 漳州人初壹日不吃粥,認為吃粥今年出門會遇雨;不灑水掃地,不往戶外倒垃圾、糞便,因為水、土是 “ 財氣 ” ,垃圾、糞便是 “ 肥水 ” ,新年最忌 “ 財氣外泄 ” 和 “ 肥水外流 ” 。這壹天待人要禮貌,講話要和氣,不可罵人,也不能發脾氣,這樣才能和氣生財。讀書人初壹日忌書寫,稱 “ 封筆 ” ,要到初二以後才 “ 開筆 ” ,在紅紙上寫 “ 開筆大吉 ” 四字。
俗以為初壹白天不可睡覺,男人白天睡覺田埂會崩塌,女人白天睡覺廚房會倒塌。不汲水,有的地方還以米篩封井口。是日不許討債 , 俗以為在這壹天討債對借貸雙方都不吉利。此外還有不看病吃藥、不殺生、不洗衣、不乞火,不用刀、剪和針線,不打罵孩子,不穿白色、青色衣服等;忌打破餐具,忌口出不吉利話,忌從別人口袋裏掏東西。
正月初壹死人是最大的忌諱,民間詛咒人的最刻毒的話就是 “ 死在正月初壹 ” 。萬壹真有人在這壹天去世,要等到初三才能報喪,並要說成是初二去世的。
初二、初三、初四
初二也要早起,做新年的第壹次牙祭,以菜、飯、牲醴祭祖,但不燒冥紙。這壹天漳州俗稱 “ 女婿日 ” ,是日新老女婿攜同妻室子女帶熟豬腳和年糕等 “ 伴手 ” (禮品,又稱 “ 帶手 ” )向嶽父母拜年,嶽父母宴請。宴後夫妻應在當晚炊煙升起前回家,不得留宿嶽家,若因故不得不留宿嶽家,夫婦不得同房。如外家翁婆過往,此俗便改。
初三被視為 “ 赤狗日 ” ,赤狗是 ? 怒之惡神,遇之不吉,故而是日不宜外出。經過除夕守歲和初壹、初二兩天早起之後,初三日可以 “ 困夠飽 ” (遲起床)。舊俗,新喪之家應在正月初三祭亡靈,有親眷前來吊慰,謂之 “ 消新愁 ” 。因此,是日壹般不互相串門拜年,避免不吉利。
接俗以為竈神於初四日子時自天上回歸本宅,戶主沐浴焚香 , 擺三牲果品,燒印有馬、轎及馬夫、轎夫的 “ 雲馬 ” 紙上天接神,謂之 “ 接( zih7 ) an3” 。祭竈神的供品必有壹盤 “ 韭菜春 ” ,即 “ 豆幹炒韭菜 ” ,俗謂 “ 韭菜春 ” 、 “ 豆腐有 ” ,都寓意富足。
《正月歌》有的版本做 “ 初四伽啦炒 ” ,意為到了初四,要將前幾天的剩余食物壹古腦兒炒壹下,以免變質;或謂 “ 伽啦炒 ” 指經過初三的互相隔離,到初四又是人來人往,互相摻雜,喧囂不已。
漳州城區舊時初四淩晨要燃放三響炮,然後開啟井蓋汲水。
在漳州,居民春節期間都忌講不吉利的話,萬壹小孩無知,說了不吉利的話,要用草紙拭嘴,意思是小孩說話像放屁,不算數。正月裏還忌剃頭、吵嘴、打罵和摔破器皿,尤忌打破碗碟,萬壹不小心打破碗盤,要將碎片收集起來放進石臼或水井,口中念 “ 歲歲平安 ” ,借 “ 碎 ” 與 “ 歲 ” 諧音來化兇為吉,保持祥和歡樂的氣象。
家有喪事,三年喪期內要取消過年的喜慶活動,不得到別家去拜年。別人在春節期間同樣忌諱到服喪的人家去,不得已需來往時也不能進屋,要站在門外說話。
漳州城舊俗過年要 “ 踅( seh8) 公爺街 ”( 即今南昌路近北橋路段,清代有海澄公黃梧府第在公爺街設遊春場,故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遊春場數次改換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