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藥方法 煎煮前——— ●清洗 中藥材是否需清洗,這是很多人的疑問。雖然很多中藥飲片看起來表面會有些灰黑,其實在出售前都經過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壹般無需清洗。如果實在覺得草藥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壹下,但切忌浸洗,以免壹些水溶性成分丟失,以及壹些細小種子類的藥材(如車前子等)被沖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驟不能浸泡中草藥,但煎煮之前,卻需要有個浸泡藥材的過程。 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藥材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也能增加湯藥的濃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切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特別是在夏天,浸泡時間過長會很容易引起酸敗。 煎煮中——— ●用水 傳統的“3碗水煮成1碗”,其實不是個科學的標準。因為不同處方的藥味多少、藥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藥材吸水量也有不同。如果真的有人壹邊煲藥,壹邊不斷把藥汁倒來倒去,作為煲中藥的標準,這樣瞎折騰其實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藥。 應以水浸過藥材面2-3cm為佳,或者用手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而不是機械地用3碗水煮藥。通常壹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後水位下降,可以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始煎煮。 ●火候 壹般的中藥應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為文火。控制火候的意義在於,若火候過強,水分蒸發過快,影響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壹些治療外感的中藥,可以在煮沸之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15分鐘左右即可。●時間 中藥煎煮時間,應根據不同藥物和疾病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藥情況而定。樓步青說,沸騰後再用文火煲藥的時間,壹般中藥,頭煎應在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類中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類中藥,頭煎應在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如果有“大頭蝦”不慎煎煮時間過長,令藥湯太濃,這時可以加些白開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滲透的問題。 ●復煎 許多老人家習慣於壹副中藥“返煎”三四次,壹般而言,壹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後,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的中藥,可以煎煮三次。而壹些藥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註意的是,如果將頭煎與二煎的藥液分別服用,這樣未能將藥效發揮至最佳。應該將頭煎與二煎的藥液混合,分早晚兩次服用。同樣,煎煮三遍的藥液也相應地改為壹天3次服用。 煎煮後——— ●立即濾取 藥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隨溫度下降產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藥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煎煮器——— ●瓦罐沙鍋最好 最佳煎煮器當然還是傳統的瓦罐、沙鍋,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鍋、鐵鍋和銅鍋,以防止這些活躍性強的金屬器皿與藥物發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傳統的沙鍋、瓦罐以及陶瓷,不會與各種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傳熱均勻緩慢,煎出的湯劑質量好。不銹鋼屬於鈍性元素,也不會容易產生化學反應,現在許多大醫院的煎藥器皆為不銹鋼鍋。但鐵質煎器,雖然傳熱快,但不僅易氧化,化學性質也不穩定,它能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湯液色澤加深,還會與黃酮類成分生成難溶性絡合物。 對於微波爐加熱是否會影響中藥藥性,目前未有定論,所以樓步青亦不推薦以微波爐加熱中藥。 此外,樓步青提醒,若以藥煲煎煮過有毒性的外用藥,應洗凈後再用清水煮壹次,以免毒性物質殘留。 藥師提醒:註意先煎、後下 中藥的煎煮指示上,常會出現“先煎”、“後下”的字眼,這是什麽意思?“先煎”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的毒性;而“後下”,則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所以應嚴格遵照中藥師的煎藥指示。 通常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加入其它藥材中壹同煎煮;而壹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須先煎10-30分鐘才能發揮效用。 後下的藥物包括氣味芬芳、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壹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等,通常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
上一篇:姜黃素功效與作用,黃姜素的功效與作用下一篇:現代設計與傳統手工藝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