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看待鬼神之事的觀點是:敬而遠之,即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孔子的意思是,對於鬼神之說,可以信,但要保持敬畏之心,不可以像對待平常的事物壹樣理解,也不要有過於親近的想法。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雍也》
原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擴展資料: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蔔筮向鬼神問吉兇。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由孔子確定下來的儒家鬼神觀對中華民族有著深遠的影響,使得中國人沒有單壹的、絕對的宗教信仰,可說是:又信又不信。往往是遇到難處了,例如婚姻、求職、考學、疾病等,便去寺廟祈求神靈保佑,這時內心是很虔誠的,但是很難堅持壹輩子都去燒香磕頭。
尤其是對於剃發出家等成為純粹的宗教徒,壹般的中國人都會認為是壹種非正常的行為而難以接受。又由於沒有單壹的宗教信仰,所以也可以同時接受幾個宗教。人們可以在佛教寺廟燒過香後,又去道教宮觀磕頭,或許還隨著別人去基督教堂去參加禮拜活動。
大多數中國人心想,這些宗教既然都是宣揚行善,就沒有什麽根本的沖突,可以同時信奉。於是在某些寺廟等處出現了儒、佛、道三家教主並排站在壹起,也就不足為奇了。正是儒家的這種似是而非的信仰,造成中國文人少年好儒,中年好道,老年好釋的人生觀。
百度百科-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