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百度推廣夏商周春秋戰國青銅的主要器形有哪些怎麽高價

百度推廣夏商周春秋戰國青銅的主要器形有哪些怎麽高價

敦(dui 音對)

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形狀較多,壹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有的蓋也能翻轉過來使用。圈足的敦,蓋上多有捉手。敦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古代食器,是盛肉醬壹類食物用的。器淺如盤,下有把,圈足,大多數有蓋。銅豆在商代少見。西周的豆淺腹,束腰,多無蓋,無耳。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有的豆把特別細長,如鑄客豆。有蓋的豆,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簠(fu 音甫)

即文獻裏的“胡”或“瑚”。古代食器,用來盛黍 、稷、稻、梁等。長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蓋。蓋與器的形狀、大小相同,合上成為壹器,打開則成為相同的兩上器皿。簠在西周時期出現,流行到戰國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戰國的簠足變高,口不外侈,器變深。

盨(xu 音須)

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蓋上壹般有四個矩形紐,仰置時成為帶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現,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

古時盛水器具,所見皆大型器。上古之鑒為陶質,春秋中期始有青銅鑒,流行於春秋戰國之際。形制如大盆狀,或有圈足,偶見方形器。

匜(yi音移)

盥洗器,用以盛凈水。用時由侍者持匜澆水,尊者沐手,下承以盤,受汙水。器形多橢圓,前長流,後有鋬。具圈足、四足或三足。西周中期始見,至戰國末期漸無。

《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可見壺是古人盛酒用的,但也用於盛水。壺在商代已有,春秋戰國尤其盛行。商代的壺多扁圓,貫耳(耳象筒子),圈足。周代的壺圓形,長頸,大腹,有蓋,獸耳銜環。春秋的壺扁圓,長頸,肩上有二伏獸,有蓋,蓋上常作蓮瓣裝飾;也見到方壺。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大壺,圈足下有伏獸,蓋上裝飾蓮瓣,中立壹鶴。戰國的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圓形壺到漢代稱為鍾,方形壺則稱為鈁了。

觥( gong 音公)

古代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有蓋,蓋作成帶角的獸頭形,或作成長鼻上卷的象頭形。有的觥人附有酌酒用的勺。主要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前期。

鬲( li 音歷 )

古代煮飯用的炊器。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狀壹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壹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後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棱。

甗(yan 音演 )

飪食器和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壹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

觶( zhi 音誌)

古代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狀小瓶,大多數有蓋。這種形狀的觶多為商代器。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觶,形狀像觚,自身銘文稱為“鍴”(如王義楚鍴)而不叫觶。據有人研究,“鍴”即是“觶”。

爵( jue 音決 )

古代飲酒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少數爵也有單柱或無柱,還出土過罕見的方腹的爵。爵盛行於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戰國時已很少見。商前期的爵為平底,二柱很短,並緊靠流折(爵體與流銜接部)商後期和西周的爵多為凸底,柱離流折較遠。

角( jue 音決 )

飲酒器。流行於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數量很少。器物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多有蓋,有的蓋做成禽鳥展翅飛翔狀,非常美觀。傳世有壹件角的杯體中有壹管狀流,形制和二裏頭文化時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認為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後,角便不復存在。

觚( gu 音估 )

古代飲酒器,大致相當於後世的酒杯。長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狀。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較商代後期和西周的粗短壹些。

罍( lei 音壘)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罍有文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壹般在壹側的下部都有壹個穿系用的鼻。罍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方形罍壹般為商代器,圓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彜( yi 音宜)

古代盛酒器。方彜這個名稱是後人定的,未見於古書記載和銅器銘文。高方身,帶蓋,蓋上有鈕,蓋和鈕形似屋頂,有的方彜上還帶有觚棱;腹有直的,有曲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上出。主要盛行於商至西周,春秋前期有個別留存。

斝 拼音:[jiǎ]

古代溫酒器。形狀像爵,但較大,有三足、兩柱、壹鋬,圓口,平底,無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襠,形狀像鬲;也有少數體方而四角圓,下有四足,帶蓋。主要盛行於商代。

盉(he 音和)

古代盛酒器,或說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形狀較多,壹般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盉從商代至戰國都有,尤其盛行於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 足(空心足);還有壹種異形盉,流在頂上,主要見於商代前期。周代的盉三足的較少,而多四足的。春秋戰國時出現了圓腹、有提梁的盉。

鼎在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成語“嘗鼎壹臠”,意即嘗壹塊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據部分而知全體。鼎中煮食,水沸揚而且有聲響,“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動蕩不定,或指聲音嘈雜,如“人聲鼎沸”。鼎雖是炊具,但畢竟是貴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貴族進食,“鐘鳴鼎食”,排列好幾個鼎盛食物,反映了奢華生活的壹個側面。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個方面的力量互相對立、互相制約。舊時科舉,殿試壹甲三名,第壹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總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又稱“鼎元”。

  • 上一篇:畫山的最簡單方法
  • 下一篇:相聲小品的臺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