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寧都縣北的石上鎮,坐落在梅江東岸,毗鄰217省道,由縣城驅車北上18公裏即可到達石上鎮。正月十四中午,我們的車隊駛入該鎮,壹條寬寬的街道由東向西直穿梅江大橋,街道兩邊是當下全國大壹統的平板式建築,店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依舊壹派繁華昌市的景象。與平日不同的是許多商鋪的門口豎著若幹根纏繞著紅紅鞭炮的竹篙,店家主人馬上要將這特殊的“禮物”,送給頭年添子的親戚家。
走進村莊,不時可以看到許多家庭圍攏著親朋好友,準備著祈福的祭品。紅色的籃子、塗了丹紅的熟雞、貼了紅紙的酒壺、插有六只紅蠟燭的燭臺,還有院子裏長長短短的紅色爆竹篙,石上村就這樣泡在紅色的節日裏,年輕的母親望著懷中的孩子享受著中午的陽光,笑盈盈的臉上顯露著為婆家“添丁”的喜悅。
寧都是壹個純客家聚居的縣城,史籍記載及田野考察表明,這塊古越之地在唐宋時期便有中原漢人移入。中原文化和古越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多樣化的客家習俗,名目繁多的“神靈”按月分期地接受著鄉民們的祭拜,尤其在傳統農歷節日,行走鄉間不經意間就會撞上奇異的祭奠。我們是特意來看石上“割雞”儀式的,這是石上村獨有的傳統祈子習俗,據說已延續了600余年。
李氏屬石上村大姓,所謂“割雞”,其實是這個大家族為慶賀添丁所舉行的集體典儀。3000余人的村鎮,李姓占有90%,即使是在人口控制的當今,每年的添丁家數依然不少,村民告訴我,全村有40余戶在同壹年添丁。村民深信,新年裏依祖訓“割雞”祭拜漢帝,家族必會昌盛。看到如此生發的李氏家族,雜姓人家自然不敢怠慢,跟著李氏家族壹同祭拜,久而久之便發展為石上鎮獨有的民間習俗。
割雞的時間是下午四點半,打三點起,整個村莊便是“炮火”連天。添丁戶進祠堂的隊形是約定俗成的,先由兩人扛著長長的爆竹篙引路,戶主壹手舉著大公雞,壹手拿著貼有紅紙的利刀,另壹人手捧燭臺由兩人護駕,隨後是拎著祭品藍和提著香燭藍的親友。我隨著壹戶人家進入梅海翁祠,該支祠添丁7戶。
街道、巷弄、祠堂門前擠滿了觀眾,像我壹樣的外來者看的熱鬧,而本村的百姓絲毫沒有遊戲感。女人們更是在用耳目用心靈參與男人的活動,即使是新添丁的媽媽們也是把那份榮耀和喜悅藏在心裏,靜靜地站在人群中,等待著男人們沖出祠堂去往漢帝廟割雞祭典。
漢帝廟坐落在老街街頭臨江邊,幾株粗茂的榕樹庇護著小小的廟宇。村民告訴我,此廟雖經數次修建,幾百年從沒遷移過。廟裏雖沒有塑像,但祀奉的是漢高祖劉邦。歷史上,清代官府曾指示不宜祀奉漢高祖,但漢帝崇拜依然風行於贛南鄉村,在這片客家聚居的丘陵山脈間,許多鄉村至今都有漢帝廟,這大概是因為天高皇帝遠吧。民間認為劉邦重農抑商、減輕刑法、輕徭薄賦、釋放奴隸,深得人心,被尊為“米谷神”。石上人選擇在漢帝廟裏“割雞”,祀奉的行為中恐怕不僅僅是求子的目的,想當年,這裏是富甲壹方的稻米、夏布之鄉,也是商賈雲集的水運碼頭。
下午四時許,添丁戶從各家祠堂湧到老街上列隊,準備依次“割雞”。壹聲響銃,第壹位漢子舉雞提刀疾步入廟,纏繞鞭炮的竹篙即刻被點燃緊隨其後,只見漢子在神案前殺雞,將雞血揩於神案,便提著雞由廟後跑回自家。緊接又壹聲響銃,第二個漢子沖入進來,祭拜、殺雞,又由廟後跑回自家。……,就這樣,接連的響銃震撼了山水田園和村莊,漢帝廟在明明滅滅的電光之中,在時濃時淡的硝煙雲霧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