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竈。造也,創食物也。”祭竈,是中國民間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民間祭竈,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竈在中國民間已有幾千年歷史,竈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民間傳統上的祭竈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所以小年又被稱為祭竈節,謝節,竈王節。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送竈,這壹活動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壹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竈壁神龕中的竈王爺敬香,並供上祭竈果。
祭竈果有紅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腳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裏都是又甜又粘。供畢,將貼了壹年的九天東廚司命竈君神像與紙紮的馬壹起燒掉,祈求他在玉祭竈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壹家平安,竈君封位口,四季無災愁。祭竈果則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竈果,腳骨健健過。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竈君接回家來,即將新購來的竈君神像貼到竈臺上。因竈君下界先要清點名冊,所以家庭成員都要回家過年,以祈求竈君降吉祥於全家人。
壹般來說,祭竈不會讓家中女性參加,但是有些地區並沒有這個忌諱。在安陽等地,也有家中女性主祭。祭竈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竈湯),老竈爺牌位前,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制成的芝麻酥,祭竈糖,竈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於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還烙制十八個火燒,並用公雞壹只,夾其兩翼,放在竈神前,將壹些草、豆放在壹邊以秣神馬。除此之外,也有壹些地區或者是特殊職業的祭竈風俗貢品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