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端午漫談

端午漫談

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佳節,是海峽兩岸同胞都非常重視的壹個節日。關於這個節日起源的傳說以及民間過節的習俗,兩岸都很相似。相比之下,臺灣過端午節的氣氛比大陸還更濃厚壹些,更傳統壹些。

 端午節是在農歷五月五日,“五”與“午”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

 古人有壹種習俗,是在五月五日以蘭草沐浴,所以端午節又有“浴蘭節”之稱。因五月五日午時為“陽辰”,唐宋時稱端午節為“端陽節”。明清時代,北京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

 提起端午節,海峽兩岸同胞都會想起我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對他產生壹種深沈的懷念之情。屈原生長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楚懷王起初對他很信任,經常和他壹起商量國家大事,並封他為三閭大夫。後來受到奸臣的誹謗,被楚懷王漸漸疏遠,最後竟遭放逐,滿懷悲憤,寫了壹首《懷沙賦》,抱著石頭自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十分哀痛,紛紛來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漁夫們撐著船,在江上來回打撈屈原的屍體。有個漁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拋到江裏去,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屍體。壹個老醫師還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果然,過了不久,水面上浮起了壹條暈著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壹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把這條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又讓孩子們用雄黃酒抹七竅,說是這樣壹來,毒蛇、毒蟲就不敢傷害這些小孩子了。據說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江的。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就以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紀念屈原。

 也有另壹種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是春秋時代楚國人,楚平王殺了他的父親,他怒奔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完成霸業,並攻陷楚國,把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裏挖了出來,鞭打了三百下,以報殺父之仇。但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十分專橫,不但不聽伍子胥“聯齊抗越”之計,反而聽信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盡,還在五月五日把伍子胥的屍體扔到了錢塘江中。從此,江浙壹帶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各種祭祀伍子胥的活動,這也就成為後來端午節種種風俗的起源。

 這些故事,世世代代在兩岸民間廣泛流傳,使端午節帶上了壹種悲壯的文化內涵。

 無論大陸和臺灣,粽子都是端午節最應節的食品。在臺灣過端午節,人人都會吃粽子。臺灣粽子的種類很多,最有名的是臺式燒肉粽。雖然從市面上買粽子很方便,質量也好,但不少家庭還是喜歡自己包粽子,特別是壹些有孩子即將考大學的家庭更要如此。這是由於端午節過後,就是壹年壹度的大學考試,而包粽與“包中”是諧音,因此許多父母都要親自給孩子包粽子,以求孩子考試順利。

 臺灣和大陸壹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劃龍舟原是民間祭祀水神的壹種儀式,目的是為了消災祈福,後來附會到屈原的故事,說是百姓撐船尋找屈原。龍舟需要經過“開光”儀式才可下水,“開光”就是在五月初壹請地方首長拜祭水神,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晴。初五龍舟下水前,人們敲鑼打鼓,擡著龍舟走向河岸,沿途民眾燒香禮拜,鳴放鞭炮。經過壹番巡行,龍舟便下水比賽。競賽開始,只見龍舟上的選手在咚咚的鼓聲中,以劃壹的動作奮力往前劃。河道終點處,中央插有錦標,哪壹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為勝者,勝負往往只在壹瞬間。動人心弦的比賽,吸引著許多民眾在岸邊壹邊盡情觀賞,壹邊為選手加油。在古代許多傳統活動漸漸式微之後,龍舟競渡成了端午節最有群眾性和代表性的節日活動。

 在臺灣過端午節,還有壹個富有神奇色彩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

 據說當年鄭成功占領臺灣時,部隊開到大甲鐵砧山,急需食水,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祈求泉水湧現,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湧。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此水便被稱為“午時水”。從此,“午時水”聲名遠播。每年端午節午時,臺灣都有許許多多民眾求取“午時水”,以保平安。

 臺灣端午節最有趣的活動是“立雞蛋”比賽。那就是在端午節正午12點正,誰能很快將壹只雞蛋立起來,誰就會有好運。據報道,在去年基隆舉辦的壹次“立雞蛋”比賽中,參加比賽的千名市民有602人獲得好運。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鐘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艾虎懸門日,龍舟競渡時,屈原遺恨在,千古楚人思。”端午節和中華民族的其它傳統節日習俗,不但浸淫大陸,而且深入臺灣的每個角落,不是什麽人搞的“去中國化”可以去掉的。

  • 上一篇:科舉考試常識
  • 下一篇:孩子怎樣讀中國書 ——我家孩子的國學閱讀經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