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紅安古城、古鎮、古村落壹覽,再現這塊紅色土地豐富的文化古跡

紅安古城、古鎮、古村落壹覽,再現這塊紅色土地豐富的文化古跡

紅安原名黃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今已有458年 歷史 。紅安不僅有豐富的革命史跡,同樣有豐厚的文化遺存。雖然紅安建縣時間並不長,但是該地卻史跡久遠,古代建築遺存豐富。

紅安已經發現的遺址遺存可以上溯到東周,目前尚存的古建有宋代桃花塔、元代雙城塔、清代吳氏祠等。我這篇文章僅從紅安的古城、古鎮、古村三個層次,探討壹下中國第壹將軍縣,不僅有聞名遐邇的革命史跡,同樣有光耀門楣的古建遺存。

壹、紅安(黃安)古城追憶

紅安縣城地處大別山南麓,原名姜家畈,現名城關鎮,位於全縣正中心,四周群山環繞,紅安的母親河倒水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西北近臨金沙湖濕地公園,東北緊倚黃麻起義與鄂豫皖革命紀念地棵子山,南靠著名的風景區似馬山和將軍城影視基地,是壹座美麗溫馨的英雄城市。

站在縣城西郊金沙湖大壩,或者登上縣城東郊標子山頂,舉目眺望紅安城區,高樓林立,林木掩映,呈現出壹派嶄新現代 時尚 繁榮的氣象。時間往上追溯,這片城區的中央,也曾經有壹座古樸典雅小巧玲瓏的古城。

明代黃安建縣和建城,得力於被稱為“黃安之父”的黃安籍明代戶部尚書耿定向,在他的力舉下,朝廷批準劃撥麻城黃陂黃岡三地的部分鄉裏,新建黃安縣治,並於縣域中心的姜家畈始築縣城。

黃安古城東北起於紅安壹中西南角,東南到大塘角,西南至老文化宮舊址,西北抵縣畜牧局。據古縣誌記載,黃安縣古城布局合理,建築精美,氣勢恢宏,美輪美奐。城墻呈長方形,城墻外有完整的護城河,城垣周長約四千余米,城墻約高六七米,城墻四角建有魁星樓,城東西南北方向建有四座城門,城樓高聳,飛檐畫棟,氣象不凡。

古城內部布局縱橫兩條大街,串起眾多街巷,這兩條大街昔日叫什麽名字我沒考證,解放後縱向大街叫民主街,橫向大街叫勝利街,東門外的壹條縱向小街叫解放街。古城外有三座山崗,分別叫北門崗、南門崗、東門崗,三個山崗的名稱至今猶存。

這座古城從明代至今,歷經歲月風雨的侵蝕,飽受戰爭炮火的摧殘,特別是遭遇日寇飛機的轟炸,國民黨軍拆墻築工事,建國後拆墻擴城左傾行為,使這座四百余年的古城蕩然無存,甚至連護城河也不見蹤影。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下期,我在紅安壹中讀初中,有幸看到過地處北門崗的壹段殘留城墻,還有縣委大院裏面的古考棚,縣人武部院內的孔廟,縣壹中的四合院老房子,這些寶貴的 歷史 遺存,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我沒能考證。

紅安是我的故鄉,雖然幾十年離鄉在外,還是隔三差五回來看看。我看到現在的縣城,城區由昔日的壹平方公裏擴大到二十多平方公裏,人口由四五千人膨脹到二十多萬人。雖然昔日的許許多多地名如今仍然沿用著,但是時代在變化, 社會 在進步。

今日紅安,今非昔比,鄉愁漸微,新歌嘹亮,古城不見蹤影,新城強勢崛起,壹座嶄新現代 時尚 繁榮的城市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二、紅安(黃安)古鎮溯源

據縣誌記載,清末的黃安,縣內較大的集鎮除縣城外,有七裏坪鎮、桃花鎮、尹家河鎮、華家河鎮、呂旺城鎮、黃陂站鎮、中和司鎮、八裏灣鎮。當時縣內無公路交通,進出貨物主要靠倒水河排運,因此臨河的七裏坪鎮、八裏灣鎮、中和司鎮最是繁榮。

民國時期,縣內戰事不斷,集鎮萎縮。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縣北重鎮七裏坪遭到“國軍”清剿,日寇轟炸,破壞慘重。從這壹時期開始,黃安縣內有公路交通,集鎮的布局也由沿河改為沿路,縣南沿河的中和司鎮衰退為村,而宋埠河口公路沿線的尹家河逐步發展成後來的永佳河鎮。

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紅安(黃安)比較大的集鎮是七裏坪鎮、八裏灣鎮、桐柏集鎮、永佳河(尹家河)鎮。除此之外,稍微次之的集鎮是檀樹崗、華家河、橋店、高橋河、西三裏崗、涼亭、東上店、詹店、李子塆、桃花、新集、栗子園、漂洗窪、廟咀灣、坐坡店、杜家涼亭、覓兒寺、太平橋。

新中國成了之後的五十至七十年代,紅安縣內集鎮逐步恢復發展,隨著行政區劃調整,壹撥昔日的集鎮蛻變成村,壹批區級機關駐地發展壯大,縣內較大集鎮逐漸調整成型,七裏坪、八裏灣、永佳河、覓兒寺、詹店、華家河、大趙家等集鎮凸顯於世,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七大集鎮分布南北東西的城鎮網絡格局。

這裏尤其值得壹提的是縣北七裏坪鎮。這是壹座百年不衰的明星小鎮,鎮中的長勝街全長600余米,青磚黛瓦,石板鋪地,沿街商鋪林立,是為鄂豫商貿中心。大革命時期,這裏又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中心,長勝街及周邊建築,很多都是紅軍各種機關住所,那些並不起眼的低矮房屋,曾經居住過後來***和國的領袖人物。直至今日,鎮區擴大到倒水河兩岸,人口達兩萬多人,全鎮區清壹色的明清建築風格,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示範 旅遊 小鎮。

說到紅安的古鎮,還得說說縣南八裏灣鎮。從民國時期到建國後,這裏曾經是縣內南部的行政中心,壹度管轄南部包括八裏、太平、覓兒三個公社。這裏距離我的家鄉覓兒寺不遠,我記得鎮區有壹條明清風格的街道,鎮區旁邊還建有紅安二中,鎮區不遠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氏祠,當時的八裏灣鎮,人口眾多,集市繁榮,堪為紅安縣內大鎮。

最後我還得說說我的家鄉覓兒寺鎮。在紅安來說,覓兒寺沒有七裏坪鎮那樣顯赫,也沒有八裏灣鎮那樣古老,卻曾經因為壹座名曰“覓兒寺”的寺廟而名揚四方,使這座不大的集鎮名聲大振。我們家距離覓兒寺老街約七華裏,我去縣城讀初中之前唯壹去過的“城市”就是覓兒老街,壹條長約500米,青石板鋪路的老街,留下來我兒時的記憶。

如今,由於覓兒三岔路的崛起,鎮政府搬至三岔路,覓兒老街逐漸衰落,以三岔口為中心的紅安南武漢北產業新城迅速發展,形成了面積達126平方公裏的“城市”,其規模氣勢有超越縣城之勢。

三、紅安(黃安)古村探秘

紅安(黃安)雖然設縣只有四百多年,但是人文 歷史 悠久,建築遺址遺跡豐富,不僅擁有數百個紅色遺跡,也保留了眾多傳統民居資源,目前僅國家級傳統古村落就有8個。

這些傳統古村落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不僅成為紅安開發 旅遊 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也是傳承地方文化,弘揚紅安精神的新地標。

紅安縣國家級傳統古村落分別為華家河鎮祝樓村、塗灣村、太平橋鎮回龍寨村、永佳河鎮歐橋村、喻畈村、椿樹店村、八裏灣鎮陡山村、七裏坪鎮柏林寺村。

祝樓村祝家樓灣依山傍水,***有大小院落30多座,房屋300多間,歷經600多載,綿延23世,被譽為“荊楚第壹村”,於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

陡山古村落是鄂東地區明清古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村落,還是明太祖朱元璋親筆題書的“開國天官裏”。吳氏祠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3000平米,內部的建築、木刻、陶塑、石雕工藝水平頗高,被譽為“鄂東第壹祠”。

回龍寨村的石頭灣始建於明代,後經歷代增修發展,形成東西兩灣,但村落建築風格基本保持壹致,都有青磚前檐、龍形獸臺、鼓屏隔扇、廳中天井,它坐西朝東,環山而建,是典型的“馬蹄形”“圓椅地”。石頭灣人傑地靈, 歷史 上曾有舉人2人,四品以上朝官4人。

歐橋村劉雲四塆先後被《李先念》《宜昌保衛戰》等6部電視劇選為拍攝點,招來劇組人員、觀賞人群萬余人次,於2014年入選國家第三批古村落名錄。

喻畈村大董家緊鄰尾鬥湖水庫,山青水秀,自然資源優越,是壹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文化並存的百年古村。

椿樹店村程家夏屋塆中建築都是明清風格,至今依舊保留了原始原貌。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攝制組來此取景拍攝,其中《鐵血紅安》有不少場景就是在程家夏屋塆中拍攝完成。

柏林寺村是有名的革命烈士村,村民從江西遷居至此繁衍生息600多年, 歷史 底蘊豐厚,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多年以來興學重教氛圍濃郁。2019年9月入選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典型示範村名單。

除了上述8座國家級古村落,紅安還有很多古村落藏在深山人未識。長期以來,由於多種 歷史 原因,缺乏對文化遺產的重視,保護力度不夠,亂拆亂搭濫建現象頻現。再加上人口流失,古建築大多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出現倒塌、失火等問題頻現。

紅安古村落遺存豐富,其保護與開發迫在眉睫。首先必須提高人們的古遺保護意識,多渠道疏通經費渠道,加強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古村古建的研究與規劃,擴大古村落的宣傳力度,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保護中合理開發古村落 旅遊 ,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以 旅遊 促保護,形成良性循環機制,使古村落成為鄉村 旅遊 新亮點,實現古村落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簡述包豪斯教育思想對現代藝術教育的影響。
  • 下一篇:細思極恐的古典誌怪改編動畫短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