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紀實攝影的朋友壹定知道《活著》專欄,在光影間攝影師竭盡全力為觀者展開壹個又壹個顛簸起伏,真真實實的動人故事。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追求,在眼前閃電般馳騁而過卻在心上烙下深刻的痕跡。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紀實攝影的種類介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攝影師是如何拍出如此震撼影像的呢?都說要抓住瞬間,可為什麽最後拍出來的照片還是毫無亮點?哪怕是相似的題材和場景為什麽還是和高手們不壹樣?已經有很多文章來討論該如何選擇紀實攝影的拍攝對象,以及如何與人溝通,如何體會紀實攝影的樂趣。那麽在本篇中,我們以《活著》為藍本,從技術性上總結該運用何種拍攝手法可以更好的突出主題,營造故事性,從而讓作品更打動人心。
什麽是紀實攝影?
首先,紀實為“紀錄現實”的攝影手法,在壹個真實的環境中拍攝真實的影像,作文件式的紀錄,感覺真實不造作是其重點。壹般人會聯想到戰爭、落後貧窮地方的照片,那是新聞攝影,不是紀實攝影的全部。
紀實攝影其實沒有清晰的界定,比較常見的有歷史性的,街頭的和新聞的。壹般而言,照片多是壹系列及有主題的,用作紀錄時間,紀錄當時的社會,也可以用文字作輔助,形容時間人物地點。最重要的,紀實攝影需要讓人欣賞和了解拍攝當時的環境、氣氛、人物及攝影師的感覺,可以帶出故事,仿如壹篇文章壹樣。
過去紀實攝影多應用在歷史角度上,現代的進壹步演變為紀錄現實社會情況,視乎拍攝者的角度。
紀實攝影有幾種?
劃分的方法有很多種,比較常用的是按篇幅和信息量和按攝影主題內容劃分。
1.按篇幅和信息量
“小品”型的紀實攝影:小品的特點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講述壹個故事,反映壹類社會現象,因此信息量非常集中,而且通常采用比較誇張的手法,帶給人們直接的沖擊力。
“電視劇”型紀實攝影:電視劇會以較長的篇幅圍繞著特定的主題娓娓道來,演員的表演也不用像小品那樣誇張,更為接近日常生活。攝影師不必:“被迫”用單獨壹張照片來說明問題,他們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主題,更全面、更詳細地表現被攝對象,用數量較多的、風格和形式統壹的、成組的照片將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講述清楚。
“電影型”的紀實攝影:電影的篇幅長短介於小品和電視劇之間,它並不要求對壹個故事娓娓道來,而是更主觀性、觀念化,更具有導演的個人色彩。在紀實攝影中同樣有這樣壹類的作品,他們會圍繞壹個主題,但照片與照片之間並不具邏輯性,它們富有攝影家的獨特風格,寫實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寫意性或象征性。
2.按攝影主題內容
重大事件:這是壹類對所發生的重要的、有影響力的事件進行的攝影,例如戰爭、政治事件、重大儀式、災害等等。
百姓生活:人類的社會不光有領袖偉人,同時還有凡人百姓;不止有刀光劍影風雲變幻,同時也有柴米油鹽平平淡淡。這壹類攝影作品將目光投向最廣泛的人類生活。
社會風景: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環境的壹部分,人的生存活動必然有其背景環境,包括自然的環境和人工的建築等等。
再更具體的說,妳想拍什麽就拍什麽!妳可以紀錄妳自已最熟悉的居住地區;妳可以拍攝心中不平的社會現象;妳可以跟隨妳的朋友壹整天,紀錄他的生活;妳更可以給自已拍紀錄,拍什麽都可以。
賣藝的孩子
鏡頭中的畫面,是由多種元素構成,其中包括動靜元素、光影元素、構圖元素和內容元素等。通過不同的組合搭配,同壹個畫面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視角,展現眼前的可以是妳眼中的世界也可以是妳心中的世界。該如何拿這些元素做文章呢?
1.構圖元素
構圖反差:
在取景構圖時,利用畫面中同時出現的兩種拍攝對象,從視覺印象上形成極端對比,更突出表現壹種“懸殊感”和“沖擊感”,上圖中講述“因煤而興,因煤而亡”的棗莊人在適應城市轉變的主題。蛇皮袋與手提包離地的高度或許相同,但壹個提起的是閑趣,另壹個背起的是生活。
借景抒情:
用背景畫面烘托拍攝對象的情緒與內心,冬日裏沒有生機的植物園,人站在樹前愁眉不展,草木的蕭條更加呼應這壹情景,或許結合的就是人與樹的心境。
借景抒情也要講究前後景形成呼應的關系。上圖是個虛化前景的例子,講述的是張廣義壹生堅守修筆的故事。前景中散落的鋼筆配件雖然被虛化掉了,但是虛化的尺度拿捏的剛好。前景的構圖會左右照片的情緒,讓前景變成相框,“框”中突出印有印章的“廣信守義”直接的粘連了鋼筆爺爺故事,表達了作品主題。
2.內容元素
日常縮影:
拍攝日常的生活縮影,既可以站在第三方角度觀望周遭的瞬息萬變。拍攝內容就是照片的靈魂。拍攝生活常態動作,表現的是日常下的不平常,壹個人物、壹個地方,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反映事物獨特的地方,能使照片的表現力增強。上圖中霧霾中鍛煉身體的老人們,反映了城市公***設施與汙染排放量同時增加從而造成矛盾的社會現狀。
瞬間表情:
抓拍面部的特殊表情,通過表情表達主題。上圖中講述棗莊人的生活困境。驚恐、睜壹只眼閉壹只眼,表現了睜眼是現實,閉眼是夢境。睜壹只眼閉壹只眼,或許是仍懷著壹絲希望。
特寫:
人物的面部特寫,這種照片想出色很難。這就需要被攝者很特別才行,不能像小人物那樣不管他的面部表情,這種照片裏的人,要麽他長得有特色,要麽他表情有特色,要麽就是光線或者色彩有特色,否則都會很平。但是這種照片壹旦拍好了,被攝者直勾勾的眼神還是很能震懾人的。上圖中講述的是妻子不離不棄照顧植物人丈夫的故事。
人物的局部特寫,局部的細節能使作品更加真實可信,能夠增加照片的趣味性,更可以進壹步深化主題。上圖為鋼筆爺爺長期修筆,在手上的墨水早已擦不下去。
3.動靜元素
定點反差式:
有的拍攝對象沒有動作,那麽可以註意他靜止的神態為軸心,通過其他人的運動變換突出他的情緒。尤其適用慢快門可以打造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境。
移動式:
讓人物動起來,抓住運動的瞬間。拍攝對象動得越厲害,照片就有可能越真實越深刻,這適用於拍攝強烈情緒的畫面,迅速移動而產生的光影線條,跳出外形美的束縛,表現出人物內心世界,揭露出隱藏的性格,比實拍更有說服力。圖中講述的是主人公患有空鼻癥的人,每天晚上都要在村裏跑步減緩癥狀的故事。他曾經在冬天只穿著內褲繞村子跑,試圖以此轉移痛楚。
4.光影元素
色彩反差:
壹般以言,紀實攝影多以黑白呈然,彩色比較少。到底黑白與彩色分別帶出什麽感覺?是否黑白就等於傷感,彩色就等於快樂呢?
其實黑白抑或彩色不是照片的所有。使用什麽彩色由妳去決定,視乎妳想表達的訊息,視乎妳想看照片的人怎麽去感受。黑白能表達快樂,彩色也能表達傷感。用照片講故事,色彩只是協助妳去表達。
用黑白可以為照片增加張力,當失去色彩,我們較專註在照片本身。
用彩色,呈現出的作品較新鮮,壹切故事就似只是剛剛發生。
光影變化:
光影是渲染氣氛、烘托主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壹,它對表現畫面主體人物的情緒能起到關鍵的作用,也是表現畫面形式美的基本因素。畫面中的小男孩與影子完全處於光線之中,產生影子與人的相呼應。這種影子對比效果構圖產生了靈活的變化,講述出頑皮年幼兒子在壹旁,還不懂母親的苦的主題。 光影的明暗對比和方向可以起到增強畫面空間感的作用。不同的用光產生的光效不同,光影的效果也就不同。逆光產生的剪影表現畫面的空間感就弱壹些,但卻更簡單直白的突出直接的人物關系。畫面中講述了妻子推植物人丈夫外出散步,幫助他康復。
這四種元素只是我平時翻照片的時候自己琢磨總結的,只是提供壹種思路。掌握了它,希望對能掌握環境與人的關系,人物表情對畫面的作用,以及利用人體局部來表達情感有所幫助。
形式跟內容比,內容永遠是第壹位的。現在在形式上模仿,為了以後能讓自己的照片容易表現內容。而拍攝的最後,是不拘泥於形式,只為了內容而生。
擴展資料:
紀實攝影的價值意義
美學價值
王福春《火車上得中國人》紀實攝影之壹壹、紀實攝影的出現是攝影本身的壹次解放,更是意味著攝影走出繪畫的惟壹出路。紀實攝影以反映社會人為本質,摒棄那種唯美及人工的傾向,創出了新的美學領域:在紀實攝影活動中,藝術被淡化了,美學意義卻更強了。因為紀實作品並不是什麽美的原則,醜的原則或是均衡,對稱等所能闡釋的,紀實攝影的壹切都是統攝在人的這面旗幟下,關於人的壹切就是紀實作品的壹切,人性的涵義也正是美學意義最重要的部分。
二、紀實攝影沖出了繪畫的美學上的樊籠,掙脫了繪畫本身的專制解放了自己,而且在前後壹大批“新視覺”的實驗者們的努力下建立了壹整套有關攝影本身的美學主張,並以自己獨有的攝影性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視覺領域。
三、像十七世紀玄學派詩人的那些令人意想不到,雲譎波詭的奇喻的詩逼得讀者註意詩的文字本身壹樣,紀實攝影體現了本世紀初出現的新批評美為思想對作品本體的崇拜。
社會價值
“壹張照片的價值不能僅用美學的觀點去衡量,還必須從對人類和社會在視覺上的表現強度去判斷”(納吉) 紀實攝影作為社會的見證者,從壹開始就為人類的自身尊嚴、存在、人性的`回歸作出不懈的努力。如20世紀初美國攝影家路易斯·海因對童工進行的攝影紀實提醒了公眾註意窮人的困境,促使美國人相信有必要制定壹部關於童工的勞動法;20世紀70年代美國攝影家對日本的水銀中毒事件的曝光引起全世界對公害的重視。這都是人類利用攝影這壹利器為人類自身利益進行鬥爭並取得勝利的典範。
歷史價值
紀實攝影具有深刻的力量,從字義的分析,紀實攝影是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又分為:人文攝影和新聞攝影。都是來源於生活和真實,如實反映我們所看到的,換句話說,紀實攝影有記錄和保存歷史的價值,所以,紀實攝影具有作為社會見證者的獨壹無二的資格。
紀實攝影的著名大師
1.奧古斯特·桑德
桑德出生於德國科隆郊外的赫爾多夫,少時在煤礦做工,後改行肖像攝影但並沒有經過美術訓練,所以養成了樸素的世界觀和攝影技巧。他曾對他研究過的威斯特林這樣回憶:“這些人們,從小我就熟悉他們的生活,....人因此壹開始,我就從個別類型的村民當中,看到壹種相同的類型,那是人類品質的記號。”
他不同許多攝影師,他並不是影象的“掠奪者”,而是平和的面對被攝者,如同他在照相館的攝影經驗,他同被攝者的關系是壹種有意的平和展現,而被攝者的細節和內涵通過這種有意的擺拍充分展現出被攝者的身份特征,因此被攝者存在的意義正通過這種展現得以體現,即使被攝者試圖掩飾自己所存在的身份特征,但攝影對於細節的直面體現卻正好使得被攝者在於圖象處於尷尬的境界,無從掩飾。正如約翰。伯格對於桑德兩張攝於威斯特林山的《年輕的農民》和《村裏的樂隊》裏所評論的那樣:即使同是身著西裝,但卻同樣無法掩飾穿者的社會階級,正是他們的體貌特征和舉止動作透漏了某種難以察覺的不協調,而正是這種不協調從視覺上給觀者以難以言說的荒謬感。
但更多的情況,他對於德國各階級肖像的如實記錄,使他超越了攝影的範疇,更像壹位人類學家,精確和超越表象的洞察力。而正是這種公正的態度將自己的攝影語言簡化到最低,使更多的被攝者本身的信息盡量的提供給觀看者,而隨著時間的疏離,使他們本身越發珍貴。
2.現代攝影拓荒者—安德烈·柯特茲
美國攝影家安德烈·柯特茲(André Kertész,1894-1985)出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作為現代攝影的壹個拓荒者,柯特茲的照片與人生姿態壹直給全世界的攝影家帶來回味無窮的啟示。各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影子。
柯特茲的每張照片都充分顯示了藝術與生活融合壹體的境界。他喜用多變的幾何形態來結構畫面彌補著痕跡地通過各種形態的交相輝映,強化光影的神秘效果,在人們的心中引發壹種微妙、豐富的心理感受。布拉塞曾說:“柯特茲有著對偉大的攝影家來說必不可少的兩個資質:即對這個世界、人與生命體的不倦的好奇心和精致的造型感覺。”
20世紀20年代,柯特茲開始在巴黎從事攝影,30年代後移居美國,經歷了漫長的職業攝影生涯。他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從新聞攝影到為《時尚》雜誌拍攝專業的室內照片。他的風格既反映了歐洲新聞照片發展的軌跡,又體現了註重構思和空間的新視野運動的特點。
柯特茲攝影的目的不是為了記錄重大事件,而是要表現普通事物的令人感到意外的壹面。因此,柯特茲作品的壹大特點就是畫面的趣味性和完美的幾何結構,使其與內容居同樣重要的地位。
柯特茲擅長利用造型和空間,並且對平面表現中的構圖非常感興趣。他還利用物體的邊角、影調和線條為其影像構圖,以其非常敏銳的眼光,觀察到任何意外的生動細節並組合成精彩的畫面。
柯特茲的作品不太註重捕捉精彩的瞬間,而是強調個人的表現,並且大多帶有實驗的性質。他拍攝的曾創下拍賣作品價格新高的與畫家蒙德裏安相關的照片,就帶有強烈的實驗性風格和構成意味。他告訴朋友說:“我出於本能的直覺試圖在我的照片中展示出畫家的精神力量,這就是他的簡潔、簡潔、簡潔”。
柯特茲的攝影生涯長達73年,所選擇的器材從大畫幅的幹板相機壹直到波拉SX-70相機。如今收藏這些作品的人遍及全世界。
安德烈?柯特茲(Andre kertesz,1894—1985)出版了《攝影生涯六十年》(sixty years of photography,1912—1972)。
3.美國著名攝影大師-威廉.克萊因
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1928- ),1963年被世界攝影博覽會的國際評委推選其為攝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攝影家,主要原因是他拍攝於1956年的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畫冊《紐約的生活對妳有利——威廉?克萊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歡》在歐洲的巨大反響。
在畫冊中他使用了被稱之為“攝影中所不應幹的失敗做法”,以人為的事故、粗顆粒、模糊和變形,構成了全新的視覺語言,從而恰到好處地將紐約的生活充滿激情地展現在世界面前。
在後來的壹些作品中,我們還能讀到壹些經典的時裝攝影作品,尤其利用了放置在大街上的鏡子,以略顯誇張的造型和幽默的色彩,就贏得了觀眾的壹片喝彩。有評論認為他那些具有獨創性的創作手法,“是50年代以來從未有過的,將自我的力量和勇氣相結合”。當他的作品在80年代在紐約展出時,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館長薩考夫斯基寫道:“克萊因20年前的照片或許是那個時候最不妥協的。它們是無畏的,表面上是最腐化墮落的——和人們習慣的正規標準相去甚遠……這些畫面向人們證實了在照片中的生活會是什麽樣子,從而擴大了生活的詞匯量。”
4.法國著名攝影師-馬克·呂布
馬克·呂布(Marc Riboud 1923年6月24日-),法國著名攝影師,出生於法國裏昂。以來自東方的延伸報道而著稱。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1957年發表了報道中的第壹張圖片,從那時起他先後多次訪問中國,觀察和記錄了在中國發生的若幹歷史事件。
馬克·呂布的作品並不壹定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國旅行期間,他敏感地拍攝當地人民的生活變化,特別是通過壹些細微的生活細節反映出壹些重大和深遠意義的內容。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攝新聞報道攝影,也用彩色材料拍攝,而他的這些彩色作品不但構圖精彩,而且色彩優雅、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