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民居的建築類型
根據村落分布地區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文化、技術發展情況的不同,納西族民居建築有著不同的類型。如:在高寒山區,保存著少量的井幹式“木楞房”、“木板房”;在麗江壩子或江邊河谷地區,土木或磚木結構的瓦房很常見,並以“三坊壹照壁”、“四合院”為主,統稱為“納西雅閣”。
高寒山區——“木楞房”
高寒山區的井幹式“木楞房”,是納西族民居中比較原始的形式,構造簡單,四壁用削皮後的圓木,兩端砍上卡口銜楔壘摞而成,屋頂則用斧劈的木板錯疊鋪蓋,上壓石塊,整幢房屋不用壹顆釘子,也不用磚瓦,它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利於防震。秋收時節,部分居民在屋頂上晾曬糧食。
麗江壩子、金沙江兩岸的民居——“三坊壹照壁”、“四合院”、“兩重院”
麗江壩子、金沙江兩岸的民居多以“三坊壹照壁”、“四合院”、“兩重院”為主。“三坊壹照壁”是納西族最為常見的民居形式,即正房壹坊、左右廂房各壹坊,加上正房對面的壹照壁,合圍成壹個院落。“四合院”則去掉“三坊壹照壁”正房面對的照壁而以壹坊房代替,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即四坊)組成壹個封閉的四合院落。“兩重院”是“三坊壹照壁”或“四合院”的壹種復式院,即正房的左右或前後另設壹個附院。
“兩重院”在農村民居中比較普遍,正院作為主人的生活居住,附院用來養牲畜。人畜分開,生活幹凈舒適,互不幹擾。無論是“三坊壹照壁”、“四合院”,還是“兩重院”,院落的天井在城市和鄉村使用的功能不同,城市用磚石鋪成、種植花草;農村除供生活之用外,還作為晾曬谷物或加工糧食的場所。花木果樹,則種植於房前屋後。屋後,家家戶戶都有壹塊菜園。
麗江大研鎮——古城民居
麗江大研鎮古城民居充分結合地形、環境條件和道路網絡進行布局,建築遵從自然,依山傍水、順山就勢,坐北朝南、向陽而居。民居建築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外部地理環境與院內的花草樹木有機融合,營造舒適的人居環境。
民居院落按照所處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臨街的,沿河的(跨河的),依山的。有的掩映在青松翠柏中,別有情調;有的跨河而居,意趣盎然;有的喜好熱鬧,居於城中;有的甘願平靜,選擇城郊。古城內大約有上千個大小不壹的院落,臨街的壹面都設為店鋪,十分熱鬧;但走進院內,因納西族擅長營造居所,天井內多種植花草,顯得寧靜和諧。
納西族民居建築的地域特色
納西族是壹個在思想上十分開放、文化上善於學習的民族,博采眾長,在民居建築中吸納了漢族的青瓦白墻、白族的門窗雕刻、藏族的木柱畫棟等優點,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於壹體,形成美觀、獨特、實用,且獨具特色的民族民居建築風格。麗江地區和金沙江、瀾滄江沿岸氣候適宜,植物茂盛,有豐富的適於建築的木材資源,更有充足的石材資源。地方物產,決定了建築材料的選擇和建築樣式。
納西族民居建築主要是選用木材和土石,可以就地取材,充分體現了因材施用、物盡其能特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典型意義。根據地理、氣候、材料的不同,納西族民居建築材料的選擇也有所不同。如:居住在麗江壩子和在金沙江、瀾滄江沿岸的納西族,因為周圍土多石少,多采用木結構、夯土墻的瓦頂房子;居住在森林茂密的山區的納西族,因為木材多,出門就可取材,主要采用井幹式“木楞房”建築形式,或木結構、土坯房,屋頂蓋瓦或蓋木板;生活在虎跳峽旁的納西族,因為這裏山勢險峻,到處懸崖峭壁,土少樹少,於是用石頭鑲砌墻壁,屋頂蓋石板或瓦,連室內的家具什物也大多用石頭制成。
可見,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特別是民居建築形式的影響。納西族正是在總結了長期的生活經驗之後,逐漸形成了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民居形式和生活方式。
納西族民居建築追求素樸真實、清晰明確的風格。納西族民居中建築使用的木材大都不刷油漆的,保持原色,門窗雕刻,圖案清晰。麗江納西族民居除了大量選用木材之外,產自玉龍雪山腳下的角礫巖也是主要建築用材。如古城到處可見的用長條五花石鋪的路面,長時間的踩踏石頭紋路明晰,樸素地表達了材料的自然之美。納西人還用角礫巖石材來制作庭院中的石凳、石桌、石花盆及放花盆的石短柱等等。
磚在納西族民居中常常被用在重要的部位,如砌門樓、廈子、墻體的邊緣轉角等,還用來在天井上鋪地。瓦在納西族民居中的使用有壹種獨創性,不僅用來蓋屋頂,還用來天井上鋪地,用瓦和磚拼出各種各樣優美的圖案,如“春”、“夏”、“秋”、“冬”和“福”、“祿”、“壽”、“喜”等吉祥字樣,成為納西族民居建材運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