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紙媒深度報道為什麽不行了

紙媒深度報道為什麽不行了

因為在報社做新媒體,近壹年來我看了些互聯網方面的書,終於對此前壹直思索的問題——移動互聯時代紙媒的深度報道為何突然不行了,有了壹些認識。

幾年前,深度報道還曾壹度被視為紙媒對抗網媒的最重要武器之壹。與喧囂淺薄的網媒內容相比,大氣莊重的深度報道看起來確實器宇軒昂,似乎有甩網媒幾條街的潛質。不承想,移動互聯網來勢洶洶,深度報道反而率先成了“氣候變化”下的“生態難民”,要麽乏人問津,要麽處境尷尬,很多以深度報道為生的部門甚至被裁撤。

2015年遭遇“大拆遷”的紙媒深度部可真不少,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京華時報、華商報等都裁撤了深度部門。據傳,華商報深度新聞部的解散會上還有人掩面哭泣。

雖然南都撤銷“深度周刊”後恢復了深度版,中國青年報也於2016年初恢復了深度調查部,但從整個深度報道領域來看,隨著從業精英的紛紛出走,優質內容產出嚴重下滑,紙媒深度報道的輝煌時期已經消逝。

除了財新傳媒、新京報等少數幾家紙媒在深度報道上表現搶眼外,門戶網站等新媒體平臺搶走了不少風頭。騰訊的“棱鏡”和“探針”、網易的“路標”、新浪的“新知”、搜狐的“新聞當事人”等欄目近年來在深度報道上屢有驚艷表現。澎湃等新媒體平臺更是頻頻出擊,已成為國內深度報道的生力軍。

為什麽紙媒的深度報道不行了?除了政策空間收縮及生產成本較高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現在大多數紙媒的深度報道已經淪落到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地步,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上。南都的官方微信負責人就表示,深度報道是南都的強項,獨家、原創的深度報道,也是南都官方微信希望推送給用戶的,“但是嘗試多次,閱讀數還是那麽淒涼。每次看到那麽優秀的壹篇深度報道,閱讀數還不如壹個葷段子,心裏都在滴血”。我在紙媒做過8年深度報道,目前負責中國青年報的官方微信,對此也深有同感。

究竟是深度報道本身質量下降,還是新媒體平臺不適合深度報道的傳播?在我看來,後者是主要原因。

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成為用戶獲取新聞的重要通道。騰訊企鵝智庫2015年1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47%的受訪者認為社交平臺在個人獲取新聞的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很多人都知道六度分隔理論(平均而言,妳和世界上任何壹個人之間所間隔的人是六人),但不壹定知道《大連接》壹書中的“三度影響力”理論:第壹度是我們的朋友,第二度是我們的朋友的朋友,第三度是我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影響力”適用於態度、情緒和行為的傳播,比如“每壹個快樂的朋友,讓妳也快樂的概率大約增加9%;每壹個不快樂的朋友,讓妳快樂的概率減少7%”,等等。“三度影響力”理論可以解釋人們為何很少在微信上分享深度報道乃至嚴肅新聞,因為這些內容往往不能帶來“快樂”的情緒。社交媒體更適合傳播輕悅化的內容。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這是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裏寫過的。他說,作為媒介,印刷品和電視本身並沒有思想,然而作為工具,它們對於文字與圖像的不同偏好,決定了不同文化的發展。這就像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裏提出的問題:“如果印刷機存在,這世上是否還可能有《伊利亞特》?”

移動互聯網會選擇哪些內容呢?在這個時代,閱讀的時空障礙不斷被打破,閱讀的儀式感也逐漸喪失殆盡,這就使得內容生產者需要生產在任何環境下都適合閱讀的內容,再加上移動終端屏幕有限,導致不易於閱讀的內容難以廣泛傳播。這正應了美國傳播學家梅羅維茨的預測:媒介的長遠發展趨勢是內容越來越簡單。

所以,社交媒體排斥深度難懂的長文章,根本原因還在於這種媒介形式決定了內容的方向。梅羅維茨還說:“電子信息資源的增加不會使我們返回到印刷媒介的分隔系統,因為幾乎每個人都可能輕易地接觸任何資源。新的亞群體可能會出現,但是他們的差異、穩定性和可識別性都較低。”深度報道的讀者,就是隨著內容的極大繁榮而流失,因為,“人們必須去主動尋找印刷信息,但電子信息會主動出來接觸人們”。

  • 上一篇:秦香蓮是什麽劇?
  • 下一篇:美食的作文6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