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般若的般若的真正意義--辨識智慧、終極智慧

般若的般若的真正意義--辨識智慧、終極智慧

般若壹詞出自古典瑜伽,意為辨識智慧,在《瑜伽經/合壹經》中有本詞的完整解讀。

《瑜伽經/合壹經》片段截取:

I.48.這個辨識智慧中,充滿了真相。

I.49.它所獲得的直接知識,不同於推理和聽來的那類知識,亦可涉及特殊對象。

---------------------------------------------------------------------------------------------------------------

II.25.消除無知,則可消除結合。由此,見者可得:解脫。

II.26.消除的方法:持續穩定的辨識能力。

II.27.這個辨識智慧通過七重分支,到達最後壹重。

II.28.通過合壹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

II.29.合壹的八個分支:外律、內律、調身、調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

II.30.①外律:不傷害、誠實、不偷盜、不縱欲、不貪婪。

II.31.這些是普遍的偉大誓約,不限於生命的形態、空間、時間或場合。

II.32.②內律:凈化、知足、自省、自學、順從自然。

II.33.不傷害:如有負面思想擾亂時,培養反向思想來中和。

II.34.負面思想:如暴力等,無論是去實行、去煽動、去認同。它們源於貪婪、憤怒、妄想,

程度或弱、或中、或強,結果是無盡的無知和苦痛。因此,要培養反向思想。

II.35.建立不傷害的思想,便會放棄這些敵意的出現。

II.36.誠實:行為可得享果實。

II.37.不偷盜:壹切珍寶將接近。

II.38.不縱欲:精力可得旺盛。

II.39.不貪婪:可得輪回原因的知識。

II.40.凈化身體:使人不再依戀自身肢體,亦不再依戀他人肢體。

II.41.凈化心靈:帶來心明、歡喜、神凝、感官易控,以及認清自性的能力。

II.42.知足:可產生最大的快樂。

II.43.自省:去除不純,身體和感官可得完美。

II.44.自學:與所望之神性相連通。

II.45.順從自然:順從自然本我純精神,亦可得完美與合神。

II.46.③調身:姿勢安穩舒適。

II.47.放松著力點,合體於無限。

II.48.由此,超越二元對立性的幹擾。

II.49.④調息:調身穩定之後,調節呼吸的出入。

II.50.或出、或入、或停(三種):觀察它們的方向、長短、頻率。逐漸長緩、細微。

II.51.第四種:超越呼吸出入的現象。

II.52.由此:智慧之光的遮蓋被消除。

II.53.由此,意識適合凝神。

II.54.⑤制感:意識脫離對象,感官也由此脫離對象。

II.55.由此,可得感官的最高順從。

III.1.⑥凝神:意識凝註壹處。

III.2.⑦入神:思想壹直持續不斷流入對象。(Dhyana:移入對象。舊譯:禪那、禪)

III.3.⑧合神:由此,壹直到只有目標顯現,似乎自身無存。(Samadhi:合為壹體。舊譯:

三摩地、定)

III.4.以上三者壹體:全神合壹(總制/入定)。(Samyama:全部統合控制到壹起。舊譯:

三夜摩)

III.5.掌握此法,終極智慧出現。

釋迦牟尼本人平生未寫過壹部佛經,流傳至現代的絕大部分佛經都是後人憑猜測和推理寫的,甚至以梵語音譯到中文的文字字面意思去誤解釋迦牟尼的原意。古人雲,差之毫厘謬以千裏。若開始便差之千裏,結果可想而知。現佛教已成為壹片混水,無論何人都可以開壇說法撰經寫籍,導致與釋迦牟尼原意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而迷信的人們卻又不肯辨析之間的差別,導致的結果就是人們在迷信和愚昧的路途上越走越遠。何為迷信?故弄玄虛卻又說不出所以然,搬弄文字讓人迷糊著就信了,此乃迷信。

下文便是現代佛教對般若的解說,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與釋迦牟尼所學習的原始古瑜伽之間有多麽驚人的差異,從而理解歷史和人類究竟能扭曲古人原意到何種程度。

  • 上一篇:自制魚竿教程
  • 下一篇:家庭制作醋的方法 家庭如何制作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