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
2、間接灸:用藥物將艾炷與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間隔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姜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癥。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壹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施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法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
艾灸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或“灸療”。是壹種用艾絨制成的艾炷或艾條,或摻合其他藥物對準或放置在體表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燒之,使其發生特有之氣味與溫熱之刺激,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和藥物的作用透入肌膚,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深入臟腑、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調整生理功能,增強抗病能力,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