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征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繡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征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祿勸、武定、安寧壹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繡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征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繡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繡,什麽地方飾什麽圖案,什麽圖案表示什麽,什麽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麽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苗族婦女大多佩戴手鐲、耳環,胸前有大項圈及銀鎖,有的在項圈與銀鎖上還垂下長短不同的銀質珠穗,顯得華貴富麗。
生活
相見先問姓為苗族交際習俗。青年男女之間第壹次見面,按規矩首先應問清對方的 姓。若雙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稱,以禮相待,不能戲謔、對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戲謔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慮向對方求愛,末修眉才可用 言語歌聲探情示愛。打轉也是苗族交社會俗。苗族男子喜歡佩刀。生下男孩後,父母和親友要準備 壹塊與孩子體重相等的鐵埋於地下。以後,男孩的每年生日,將鐵挖起來 鍛打壹次。孩子長到16歲時,將此鐵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節日
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壹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壹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壹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裏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羊馬節
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壹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夥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壹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壹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蕩秋千。在秋千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壹起蕩秋千。年復壹年,便形成為趕秋。
除夕洗腳
也是苗族節日習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邊河畔挖來幾株葉片逆水的菖蒲,扯壹些烏泡葉、桃花葉枝,晚上將它們放進鼎罐中煨壹罐水。水熱後倒入盆中洗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