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形式。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壹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
碉房的結構:碉房多為石木結構,房子外墻厚實,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壹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