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統治下的華夏族
滿清入關,悲劇開幕!
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城陷...,幾乎所有有氣節,不甘於異族統治的知識分子都在抵抗中被屠殺,壹座座文化名城被戰火焚毀。明末中國人口約壹億,到康熙初年剩下不到兩千萬。如在前面假想發生在德意誌民族身上的壹樣,由於潛意識裏在高度發達的華夏文化面前的深深自卑和為了消滅華夏族的民族意識,滿族人通過屠殺滅絕了華夏族的傳統服飾和發飾,華夏族人留上被征服恥辱標記-辮子,華夏族美奐絕倫的服飾也從此永遠消失;為了消滅“聰明”的中國人,通過修纂《四庫全書》焚毀和篡改了大量,尤其是技術手冊這樣代表華夏族最高發展階段思想精華的書籍,如後來對東亞國家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貢獻巨大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壹直到鴉片戰爭後才由留日學生在日發現才重新出現在中國;在文字獄的刀口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終極關懷,對人權,對人性的思考也都在中國大地上滅絕了,荒謬的金石學,魚蟲學冒了出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再是有生命的形體,而被博物館化,鉆研滿清認可的那些所謂經典和埃及學家在大英博物館裏翻閱埃及文獻沒有兩樣,而且還有個很接近的名字-漢學;如所有的異族殖民統治壹樣,壹座座駐滿八旗軍隊,監視和鎮壓華夏族的滿城在各個城市中心拔地而起,我們現在仍然能夠從很多城市的街名中尋找到痕跡;為了防止統治下的華夏族人得到當時在臺灣的鄭氏政權和日本,韓國等華夏附屬文明的幫助,富庶的東南沿海地區被辟為無人地帶,人民流離失所,慘絕人寰...
透過滿清吹噓的所謂康乾盛世我們仍然可以得出結論:高傲聰慧的華夏貴胄在滿清異族統治下奄奄壹息,不斷野蠻化,落後化,逐漸淪為茍延殘喘的異族奴才。我們現在不斷抨擊的所謂劣根性,難道不就是奴才的品性嗎?何況對於所謂康乾盛事描述的真實性還很讓人懷疑,聯想到近五十年來對民眾的洗腦教育和對歷史的篡改,我想大家應該會明白這個道理,明末崇禎時就有田七百八十三萬頃,到乾隆三十壹年(1766)才七百四十壹萬頃,數字剛接近明末土地數字,可見康雍乾生產恢復是緩慢的,過了壹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產規模.最高的是嘉慶十七年為七百九十壹萬,僅僅超過明崇禎時期七、八萬頃,而當時人口達到將近四億,是明末數倍了!由此可見,所謂的康乾盛世是個什麽玩意了. 乾隆時來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象叫花子壹樣破破爛爛的軍隊”.
中國歷史上人口發展都存在壹個上限,大概在壹億左右,就算明末生產力猛烈提升也並沒有帶來醒目的人口增長,為什麽滿清建國不久,人口很快就從不到兩千萬增長到四億了呢?還有中國壹直都有大麻,鴉片等作物並且是鴉片出口國,可是為什麽卻僅僅在滿清時才有大量民眾吸食鴉片並且很快成為最大的鴉片輸入國呢?這種生理繁殖活動的異常活躍和對麻醉品的大量需求反映的是文化思想活動的貧乏和壓抑.這也可以從滿清時代人口的大量增長並沒有帶來生產力的進步,反而是不斷退步推斷出來. 清代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在鴉片戰爭之前從來沒有達到過明末的水平,1840年所謂的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明代末年, 滿清末年林則徐鎮守廣東,民間有人獻上所謂威力極大的火炮,卻僅僅是明代的普通軍事裝配.生產力下降造成的產品匱乏以及滿清的閉關鎖國政策也必然阻礙了貿易的發展.整個中國社會在落後文明的異族統治下不斷的倒退,和其他先進文明的差距愈來愈大.等到鴉片戰爭時,西方人眼裏的華夏族已經被劃入半開化的文明行列了.我們在驚嘆明清兩代華夏文明截然不同表現的同時,是否應該註意到這種變化並未遵循華夏文明發展的正常軌跡,而是滿清異族統治下傳統文化滅絕的後果呢.
對比我們假想的發生在德意誌民族身上的悲劇,看到滿大街留著滿人發辮,穿著滿人馬褂的黃種人,妳會認為妳接觸的是華夏文化嗎?妳會認為上面提到的滿清時代的中國是華夏傳統文化塑造下的中國社會嗎?鴉片戰爭以後,當曾經與我們並駕齊驅的西方以先進文明的姿態站在我們家門口時,我們的落後野蠻是否應該歸咎於我們的華夏傳統文化呢?辛亥革命以後,我們推翻了滿人的異族統治,開始了致力於重新回到世界先進文明的行列的努力,我們是應該繼續摒棄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去“西化”,還是應該重新發掘,續起我們中斷了近三百年的偉大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呢?至少我們近壹百多年努力的經驗,特別是以中***政權為代表的全盤西化的結果,並不能讓我們對“西化”有太多的好感和認同.
文化概念和文明異化
滿清對儒學的尊崇也並不能作為滿清社會為華夏傳統文化所塑造的證據,滿清時代的知識分子也不能被視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就如他們在歐洲的同行如埃及學家,閃米特學家不能視為埃及文化,閃米特文化的繼承人壹樣,他們僅僅是個韃靼化時代原華夏族聚集地的漢學家.因為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壹種博物館的象征物,比如某些經典,某些社會規範,某些價值理性也就是***同的道德行為準則,具有同壹特徵的行為方式;更是壹種基於本文明中來源先人經典之思想,社會規範,價值理性進行創新和改良以適應社會良性發展的狀態,過程乃至能力本身。
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壹個民族的文化必然會在這個民族的物理表象,特別是服飾和建築上有所反映,並且這個物理表象本身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系統的組成部分,就如壹想到華夏文化我們就應該想到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的中原服飾壹樣,這是華夏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特征之壹,也是我們很難把滿大街紮土耳其頭巾的女人和德國文化聯系起來的原因之壹.可是,是從什麽開始,又是什麽促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消失,如服飾的滅絕,道德的淪喪,禮儀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稱快的呢?
我想這個小故事應該能對大家有個啟發:滿清剛建立政權時,作為華夏附庸文明的朝鮮國派遣使臣到北京覲見滿清皇帝,被迫留滿人發辮,穿滿族馬褂的華夏民眾看到朝鮮使臣的華夏服飾和禮儀不禁黯然淚下,心裏極度痛苦;可五十年之後,當朝鮮的使臣再次來到北京覲見滿清皇帝時,從小留著滿人發辮,穿滿族馬褂的漢人卻鄙視和嘲笑朝鮮使臣的華夏服飾和禮儀,認為那是夷狄服飾,蠻邦禮儀了.期間僅僅相差五十年!!而三百年後的今天,清宮戲,辮子戲滿天橫飛, 仍然不斷撕扯著華夏民族的自我心靈圖像,我們有責任做點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