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服飾的習俗可追溯到維多利亞時代 (Victorian Times),結婚時新娘穿的服飾與“某種舊的、新的、借來的和白色的東西”有關。因為舊的東西與新娘家族和她以往生活有聯系。新的東西代表新娘未來的幸福新生活中能有好運和成功(good fortune and success)。結婚時穿戴借的東西能給婚姻帶來好運,這可以是壹件婚禮服、壹塊手帕、壹件首飾。白色的東西被認為是純潔和忠貞的象征。
關於新娘披婚紗的習俗有兩種解釋。壹是在包辦婚姻的時代,新郎在婚禮上正式娶新娘前,新娘的臉都要蓋起來,這樣,等新郎看清新娘時,即使不喜歡她的容貌,也為時已晚了。另壹種解釋是,新娘佩帶婚紗是為了在婚禮那天不被在空中遊蕩的邪惡鬼魂傷害。
新郎抱新娘過門檻的習俗則源於羅馬時代。那時的人們認為,如果新娘第壹天進新家門檻時絆腳的話,將會帶來厄運,把新娘抱過門檻就能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結婚戴戒指的習俗,壹般認為始於17世紀。在那時的婚禮上,牧師按順序從左手食指摸起,邊摸邊說:“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the Son and the Holy Spirit)”,剛好摸到無名指。
新娘拿花(carrying flowers)的習慣起源於古時。人們覺得香味濃郁的花草或香料可以驅除邪惡的鬼魂、厄運和疾病。到了維多利亞時代,當情人們通過互送鮮花來傳達各自不同的情意時,花便有了更多的含義。如蘋果花(apple blossom)代表“好事的到來(better things to come)”;紅色的玫瑰代表“我愛妳”;白色的玫瑰代表“純潔”;勿忘我(forget-me-not)是“真摯的愛情和記憶(true love and remembrance)”。
至於新娘站在新郎左邊則是很有趣的說法。古時候搶婚成風,新郎用左手護住未來的新娘的同時,還必須騰出右手,用劍打敗並趕走其他想搶她為妻的人。
中西方婚禮文化差異
摘要:婚禮作為文化的壹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壹個人壹生中最為重要的儀式之壹,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熏陶下也逐漸的呈現出了不同的婚俗習慣,因而這些差異也明顯的體現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本文旨在對中西方婚禮的地點、著裝、禮儀、婚宴的差異進行比較。
關鍵詞:婚禮文化地點著裝婚俗內涵
婚禮,是壹個溫暖的詞匯,它開啟了情侶通往幸福婚姻的壹扇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佳話從此刻被書寫。伴隨婚禮的是各樣多彩的婚慶習俗,這是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現在就讓我們壹起來探究壹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壹) 中西方婚禮地點差異
作為人們壹生最重要的日子之壹,作為壹對幸福戀人新的起點,中國人的婚禮是隆重熱鬧的。古代的時候,人們會在自己家裏或是酒樓裏擺上酒席以宴請親朋好友作為新人的見證。在當代中國,新人壹般會邀請親朋好友去酒店或是賓館。會在酒店賓館裏將排場弄得很大,突顯婚禮隆重、熱鬧的特點。而在西方,人們的婚禮壹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較安靜的地方舉行,井井有條,不像中國婚禮般熱鬧。西方的婚禮突出莊重和聖潔,追求浪漫與實在的結合。
(二) 中西方婚禮著裝差異
中國傳統婚禮進行時新郎和新娘具著紅色的禮服。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紅色,習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裏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裏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壹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發髻,區別於未婚女子。而在婚禮當天,新娘子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征著童貞、年輕、純潔。結婚後由新郎親手揭開。而西方的新娘則穿白色的禮服。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征歡慶。1850年到1900年之間,白色亦是富貴的象征。到了本世紀初,白色所代表的純潔意義更遠超其他。西方認為白色與童貞有關。古羅馬的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蒙著鮮橙黃色的面紗,象征著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傳統裏,白色代表著快樂;其他壹些地區,白色在他們的婚禮和葬禮裏指示各種各樣的通路典禮和意義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大多數的新娘只能穿傳統的國家服裝,只有上層階級才能穿代表權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紗。壹直到近代,貴族階級的特權消失以後,白色的婚紗才成為普通新娘的禮服。
(三) 中西方文化婚俗差異
中國的傳統婚俗有“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而“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而在這之間更有換庚譜、過文定、過大禮、安床等壹系列的活動。而在這些活動中有著大量的禁忌和禮俗,比如新娘嫁妝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銀包皮帶、花瓶、銅盆及鞋、龍鳳被、床單及枕頭壹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蓮子、龍眼及利是伴著(豐衣足食)等物,每樣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義。同時,在婚禮進行時也有壹定的順序,按壹般的情況,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祭祖、出發、燃炮、等待新郎、討喜、拜別、出門、禮車、擲扇、燃炮、摸橘子、牽新娘、喜宴、送客、鬧洞房、三朝回門。由此可以見到我國文化的繁瑣,但不要以為繁瑣是我國婚禮的特有特征,其實,不同國家雖然有不同的婚俗,但從繁復的細節與用品的喻意,都可見對婚姻的尊重和期許無分國界。在西方國家中,婚禮時有舊、新、借、藍等習俗。舊是指母親傳下來之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壹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象征帶來財運;藍是指新娘的壹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而在進行婚禮時,西方亦有大量的習俗。比如,在結婚時新娘總要帶著壹方手帕,西方人認為白手帕象征好運。根據民俗說法,農夫認為新娘在磨擦婚當天所流下的淚能使天降甘露,滋潤家作物。後來,新娘在新婚漢天流淚,就變成她將有幸福婚姻的好兆頭。而在婚禮典禮時,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據說,古時候,盎格魯撒克遜的新郎必須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左邊,壹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揮出配帶於右邊的劍,嚇退敵人。在進行結婚晚宴時,要特別定制結婚蛋糕,根據歷史記載,自羅馬時代開始,婚禮結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折斷壹條面包的材料----小麥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則代表著幸運。新人必須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結婚蛋糕了。由此可見,西方的婚俗並不比中方簡潔。
(四) 中西方婚禮內涵差異
著名民俗學家高巍認為,傳統婚姻的很多儀式中都體現了中國向往“天地人和諧”的哲學,以及人們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事。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婚姻不僅僅關系到結婚的雙方當事人,而是兩個家族和全社會的。需要通過壹系列儀式反映婚姻莊重,引起當事人和親屬朋友對婚姻本身的重視。其背後蘊含著對天地人融合的觀念。請親友來證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莊重,不是隨意的,這和重視人與人的和諧結合在壹起。由於婚姻的產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親關系。儀式可以體現家長在家庭中的地位。
儀式結束時,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錢糧和裱文都要放到錢糧盆中拿到院裏焚化。隨著火焰、紙灰升騰,此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表示已經得到了“天”的認可。
國人敬天,這和農業社會生產水平有關。當時必須以家族為紐帶,和自然形成***同生活的原則。因此只有天人合壹、和諧關系,人才能夠豐衣足食。
再比如,傳統婚禮中有很多裝飾性的器物,以及語言禁忌、參與人的禁忌。像喜娘伴郎不能由鰥寡孤獨者擔任。這並不像庸俗化解釋中說的那樣是擔心“不吉利”影響新人,而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中,鰥寡孤獨恰恰表現了壹種不和諧,不圓滿,和儀式中象天地祈福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有了這樣的禁忌。
傳統婚禮中多用的樂器也反映了“和諧”的思想,以及對“天”的重視。鑼鼓、嗩吶、笙都是以響聲明亮為主的,婚禮上的音樂也不是文人的自娛自樂,而是要表達人的聲音,聲音大才能讓“天”知道,同時反映婚姻本身的隆重。參與者在四面大鼓,兩面開道鑼的巨大聲響中能夠感受到靈魂的凈化作用。人在天地間生活,要與天地和諧,也要與人和諧。中國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這樣壹種社會文化心理的反映。
而在西方是神前的婚禮。神的認知和庇護下求得永恒,並依照上帝的約定尊崇教義對婚姻的理解和規定。延伸到承諾和彼此生命賦予對方的神聖。
宗教對人們心靈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們不容易對各種教義規定的教條敢於反叛和摒棄,特別是關於對婚姻的界定和教義闡述讓信教的男女惟命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為不止有教會家庭對他們的約束更有來自於心靈深處對神上帝的敬畏。從新郎新娘在婚禮上的教義講解和誓詞中都能找到佐證。
婚姻是壹種盟約,盟約又意味著壹種結合,聖經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壹體”.耶穌也教導我們“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壹體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