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我國狂捐4個億,但身上絲毫沒有我國的血統,用壹生來熱愛奉獻著。只要是在我國的重大場合上我們都能看到這個人的身影,那麽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是誰呢?為什麽對我國的感情如此之深呢?又到底都為我國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印尼棄嬰時間回到74年前1947年,出生在印尼的熊德龍,才剛與父母見面就被拋棄了,不過幸運的是剛好梅州的華僑熊氏夫妻在印尼工作,看到這個可憐的棄嬰就決定收養了他,在七個月後按照法定程序成為了熊德龍的養父母。
善良的熊氏夫婦,在那時已經有了四個女孩,其中的三個都是收養的,在那個吃不飽的年代,這對夫婦還收養壹個毫無關系的外國棄嬰,不僅從來都不曾虧待過他,還對這個小兒子十分的關愛,給他取名為“德龍”寓意“熊家獲得壹條龍”,同時也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德才兼備。由此可以看出這對夫婦是從壹開始就十分疼愛這個小兒子。肯定會有人問這對夫婦是做什麽的?怎麽有能力在那個年代收養這麽多孩子?
影響了他壹生的話其實這對夫妻並不富裕,主要是靠做面點維持生活,但是貧窮並不沒有阻礙他們樂善好施的高貴品德,盡自己所能讓這些失去原生家庭的孩子,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讓熊德龍每每回憶小時候,心中都是充滿了感激之情,他覺得疼愛自己親生的孩子是本能,而自己的養父母如此的疼愛他們,就是壹種很偉大的慈愛,在自己的養父母那裏,熊德龍不僅學會了中文,還了解了許多我國英雄們的事跡,就此我國的傳統文化就慢慢在他的心中紮了根。
尤其是這件事給熊德龍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就是在每年過節的時候,養父母不管多麽的困難,都還是會給自己的故鄉寄錢,在有壹年的時候,家中實在是沒有多余的錢可以寄往老家了,養母就把自己唯壹的壹個手鐲給賣了,然後將賣手鐲的錢都寄了回去。
當時的熊德龍只有七八歲,看著養母淚流滿面的望著鐲子,年幼的他很是不理解,為什麽壹定要往老家寄錢,於是養母說出了讓他終身難忘的壹句話,摸著熊德龍的小腦袋說:“孩子,即使是生活再苦再難,也不能忘家忘本”,這樣的情懷給了之後的熊德龍多大的影響呢?
銘記恩情、嶄露頭角這對夫妻和很多的海外華人壹樣都是為了討個生活,選擇背井離鄉,雖然這對夫妻文化水平有限,但是在孩子們的教育上他們壹點也不含糊。秉承著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理念,就算是自己不吃飯也得供孩子們上學,就這樣五個孩子慢慢的長大成人了。養父母也都已經上了年紀,熊德龍不想在看到養父母這麽的辛苦,於是為了減輕他們的壓力,16歲就輟學步入了社會。
可能熊德龍是個天生的商人,剛進入商業界不久,就小有成就,後來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18歲的熊德龍在當地開辦了壹家海綿廠自己當老板,開廠不到半年就將18萬的外債還清,沒有了外債的壓力生活終於步入到了正軌,就當熊德龍以為自己可以將這個家撐起來的時候,意外卻發生了。
海綿廠不知道為什麽著了火,這場大火讓熊德龍的海綿廠瞬間化為烏有,父母聽到消息後也馬上趕了過來,熊德龍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禁痛哭了起來。夫妻倆看著此時痛哭的小兒子也忍不住開始流淚,夫妻倆很快收起情緒,開始鼓舞著小兒子讓他重新振作起來,安慰道:“咱還年輕,身為男子漢大丈夫,大不了重新再來”。
夫妻倆為了讓熊德龍能東山再起,兩口子偷偷的不惜將自己的房子賣掉,只是為了能湊出些本錢讓小兒子可以東山再起。熊德龍在看到養父母拿出所有積蓄的時候,暗自下定決心,壹定用自己的壹生來報答養父母,有了這次的失敗經驗,熊德龍變得更加的沈穩。
用他過人的經商才能重新找到了商機,就是做煙酒生意,有了明確的目標後,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就將自己煙酒事業拓展到了各個國家,成為了壹家有名的跨國公司。隨著資金越來越紮實,開始開拓各個產業領域金融、貿易、旅遊產業、房地產開發、傳媒等等。
現如今他名下的產業有美國的大興銀行、好萊塢酒店、熊氏地產投資有限公司等等眾多著名企業。
為華僑的利益奔走熊德龍在成為了壹個大型的跨國集團之後,就移民到了美國,並且當上了當地的華僑領袖,之後就開始不停的為華僑的利益奔走,甚至花重金收購了美國的華文日報,同時連通幾家印刷廠壹並收購了,在美國的報紙上做起了我國城市的專欄,用壹次次的行動擴大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讓全世界都了解我國,現在的《國際日報》已經成為了介紹我國建設成就和我國文化的壹個重要途徑。
心中的願望事業如日中天的熊德龍,心中壹直有壹個願望,他時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我雖是國外的血統,有著外國人的長相,但是對我國壹直都有著特殊的情感,壹直都保留著壹顆熾熱的心與滿滿的客家情”因為養父母的原因,熊德龍從小都是在我國文化的熏陶下長大,“愛我中華”的理念早已根深蒂固。
終於在1979年,我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聽到消息的熊德龍立馬帶妻子來到了我國,剛下飛機他就熱淚盈眶,他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麽會流眼淚,自己根本就沒有來過這裏,卻有著滿滿的熟悉感,懷著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來到了廣東梅州,見到了他的祖母,祖母看到他的就猜到這是他的乖孫子,熊德龍跪在祖母的面前哭個不停。
此刻的他覺得自己回家了,之後熊德龍為了把養父母接過來老家這裏安享晚年,特意建造的壹個兩層高的小樓。
愛國之心,令人感動這次來到我國,他不僅參觀了工廠與學校,還特地看了葉劍英元帥的故鄉,這裏是他養父母經常提到的英雄,終於圓了他的壹個願望,當他看到在當時落後的工廠與人民的生活,
熊德龍認為自己也是我國的壹份子,必須要為發展我國盡自己的壹份力,他深知教育才是發展壹個國家的根本,為了讓梅州的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得以提高,直接捐獻給了當地的學校幾個大型宿舍,讓孩子們的學校生活有所改善,之後聽到政府說要創辦嘉應大學,他也是直接捐款兩百多萬人民幣,後來開始創辦醫院與敬老院,先後為我國捐款數億元人民幣。
在1997年的時候梅州市舉辦了壹場關於客家學術的研討會,熊德龍在研討會上提議,想要為世界客屬聯誼會眾籌整整1千萬的基金,自己首當其沖率先認捐100萬。
之後還擔任了美國梅州同鄉會創會會長,印尼國家旅遊部形象大使,並且得到了梅州市等22個城市的認可獲得這二十多個城市的榮譽市民獎項,還得到了“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裔領袖”的大獎。
在之後的20年裏,他更是全身心的為大陸發展投資,先後資助了3000多名國內的基層幹部出國培訓,他對我國做出的貢獻說上幾天也說不完,當人們問他在我國的這些時間掙到了多少錢?熊德龍是這樣回答的:“我回到這裏不是為了做掙錢,而是為了自己的諾言,回報自己的家”
在客商大會開幕式上的發言獲得全場掌聲,“雖然我沒有這個國家血統,但是我對它的感情不弱任何壹個人,出生兩個月被遺棄在印尼孤兒院的我,被梅縣的華僑夫婦收養,我非常感激他們,父母的祖國就是我的祖國,父母的家鄉就是我的家鄉。”他的愛國之舉得到了我黨額高度評價,被廣東、貴州多個城市聘為經濟顧問。
為了宣傳梅州,把《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的《文匯報》《香港商報》壹起同步發行,講述我國故事的同時不忘了傳達梅州故事,就連在傳播我國聲音的時候也要發出梅州鄉音。
他認為我國的新聞不應該只讓本國人看,全世界都應該看,我國應該走出世界,世界也應該來了解我國,熊德龍積極參與其中,盡他所能,向世界客觀的真實地講述我國故事。
養母去世時光的流逝,讓熊氏夫婦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了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再回到梅州老家不久後,熊德龍的養母黃鳳嬌身體越來越差,在生命倒計時的這段時間,熊德龍每天都陪伴在養母的身邊,每天都會把小時候養母唱給他的歌謠唱給養母聽,面對已經昏迷了兩個星期的母親,親人們都開始在床邊痛哭,熊德龍希望母親可以開開心心的走,就讓家人們先出去,自己壹個人坐在母親的旁邊,將這首歌謠壹遍壹遍的唱給母親聽。
直到最後,母親的眼角流出了熱淚,她聽到了。此時的熊德龍強忍淚水沒有停止唱著歌謠,壹直唱到母親生命的最後壹刻,才開始放聲大哭。
父母去世後,熊德龍就把他們埋葬在了梅州老家,這裏也成為了熊德龍最惦念的地方,在近些年中,熊德龍在我國的事物也越來越多,不停的在我國、印尼和新加坡等地來往,每次來到我國的時候他都會去祭拜父母。
現在的熊德龍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了,滿頭白發,但是他依舊沒有停止過愛國的步伐,在武漢突然爆發疫情的時候,熊德龍得到消息後,第壹時間在印尼收購了壹大批醫療物資送到了武漢,其中包括醫用手套十萬只,醫用口罩十萬只,體溫計消毒液更是數不勝數,通過我國的南方航空公司發往武漢,同時也不停歇的呼籲所有的愛國華人***同支援我國。
最讓他感到自豪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子女們也都擁有我國民族的傳統美德,熊德龍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中國人的身份自居。
他雖然長著壹副純正的外國人面孔,但是血液裏流淌的全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說他是壹位真正的中國人,壹點也不過分。他對養父母以及對整個我國的感情,令人動容。所以文化是人的第二張臉,同時也是真正的那張臉,接受了哪裏的文化,可以說他就是那的人,愛國從來都沒有國界之分。身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才更應該繼承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