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際體系轉型的實質和特點
新舊國際體系交替,各種全球性問題凸顯。同時,全球化和區域壹體化加速進行,人類相互依賴大大增強,和平、發展、合作成為各國***同的訴求。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由權力界定利益”的現實主義命題失去了其當然的正當性,盡管國際政治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但各國對權力和利益的訴求進行了更多的要求。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日益融入國際體系,其發展成就產生累積效應,顯示為國家力量的強勁崛起,在國際上的利益面隨之擴大。綜觀世界,所謂國際體系轉型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國特別是現有大國和新興大國的關系處在適應性調整之中,全球化下國際體系的主體、性質、規則及其運作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大國關系也將展示全新的面貌。國際體系轉型的實質和特點有:
1.全球化和多極化滲透到各個方面
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已經不再是壹個個孤獨的核心,它們正在向區域或次區域***同體轉換,向全球***治體系的構成體轉換,與越來越具有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的次國家力量、跨國力量或全球力量發生密切關聯。盡管在漫長的體系轉型期內,國家間圍繞權力和利益的競爭和沖突仍將是國際政治的常態,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國家間基於***同利益的合作和***同治理以及國家與非國家角色***建的復合治理將具有更基礎的作用,它表達了國家正在完成從傳統國際政治角色向全球政治角色的轉換,發揮全新的作用,相互依存促使大國關系出現合作***治的新因素,也催生了基於***同參與、***同利益的全球秩序和全球制度。總之,當前國際體系的轉型,涵蓋了上述兩個轉型層面,是壹種復合型的體系轉型。前壹種體制內的轉型受制於後壹種轉型,歷史大趨勢決定了多極化格局,大國關系趨向合作***治,和平是可以長期維持的,這給予中國和平發展的機遇,隨著中國國力快速強盛,國際力量對比的天平日益向中國傾斜,國際秩序與國際制度會逐步改善。
2.國際體系轉型與大國霸權之間的悖論
美國對國際體系的主導地位是由歷史條件和美國的軟硬力量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在壹定意義上,美國把自己的霸權地位等同於現存的國際體系,挑戰國際體系就是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另壹方面,美國又不能完全控制現存的國際體系,不斷以其單邊主義政策沖撞國際機制和規則。於是,美國正在陷入自我挑戰國際體系的怪圈,它維持現存國際體系的戰略資產和破壞這個體系的戰略負債相抵,已經越來越入不敷出,從而動搖其帝國霸權的基礎。這是當代國際體系轉型中壹個非常特殊而重要的現象,也是中國參與和融入國際體系的重要戰略機遇。
二、中國在新的國際體系轉變過程中的責任及其特點
國家責任定位的基本依據來自國際體系的力量結構及自身在其中所處的地位演變。壹個世紀以來美國“首要地位”的獲得和鞏固是以其超強實力作為基礎的,而幅員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國家幾乎不可能在國際事務甚至地區事務中處於主導地位。也有些國家較小,由於具有特殊稟賦而使其重要性得到提升,但這種提升畢竟不能無限制放大。
1.中國通過經濟發展參與世界體系
當前,中國主要是通過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進而影響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行。中國通過連續多年居於世界前列的引資額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降低了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成本,也改變了世界的生產布局和貿易流向,激活了世界大規模的要素流動,為世界經濟作出重要的貢獻。具體說就是,由於中國的和平發展發揮了巨大的要素集聚能力,匯聚了全球包括外資、技術在內的生產要素,提高了國內外閑置要素的開發,增加了財富的創造,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也向全球提供了更多的市場和機遇,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贏。
2.中國的改革是國際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體制改革在參與其他國際機制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經濟領域的摩擦、適應、融入和構建。從局部到整體,從經濟、社會到政治、安全,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創新,中國國內改革的漸進探索模式也可以應用於中國參與國際體系轉型的實踐中。國際經濟體系的變化出現過程可能與現行的高層政策協調機制、危機預警和管理機制、利益分配等和***享機制等,這也是新的國際經濟體系形成的過程,也是國際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體系轉型的過程,恰恰也是中國國內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過程,兩者的核心要素完全壹致。
3.中國崛起提升處理國際事務自信
在國際體系轉型中,隨著中國的經濟力量的崛起,中國經濟實力、獨特影響力乃至發展理念,無形中得到放大,話語權必然相形提高。在轉型的過程中,美國霸權地位下沈、俄歐躁動不安、日印難堪大任、發展中國家前景迷惘,中國成為幾乎所有力量借重的對象,壹舉壹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體系轉型的方向,外交空間明顯增大。發展模式競爭成為國際關系的新熱點,中國模式得到更多認同。
三、國際體系轉型中中國的大國外交戰略
當前國際體系轉型的歷史條件、外部環境及內涵與歷史上任何壹次國際體系轉型都有本質上的不同。同時,這種國際體系的歷史變遷也會引發大國格局、國際秩序和國際機制的深刻變化,處理好大國關系和周邊外交環境是必要的。
1.處理好大國關系
中國在當代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取決於中國與當今世界其他重要力量的利益互動。中國應以中美日三邊關系之推進作為打造“和諧周邊”的突破點。壹方面,中美日關系好壞決定中國在東北亞的戰略處境,而東北亞仍是中國周邊外交的薄弱環節,抓好中美日關系有助於突破周邊外交瓶頸;另壹方面,作為美亞太同盟體系之關鍵,美日同盟具有指標性意義,中美日對話實則意味著中國與美亞太同盟體系對接,這是走出亞太冷戰結構的必由之路;再則,東北亞已有美日韓、中美日等三邊對話機制,中美日展開對話也無可厚非。以上海合作組織協調中俄關系、穩定中亞局勢,以“10+1”、“10+3”、“10+6”等機制深化中國-東盟關系、穩定東南,以“六方會談”+“中美日對話”之配套協調拓展中美日三邊關系、穩定東北亞,理應成為中國多層次、復合型周邊戰略的應有之義。
2.穩步進入國際體系核心圈
對於中國而言,到2020年以前,必須盡壹切可能爭取對自己比較有利的全球性和地區性國際體系,逐步實現國際秩序的相對公正性和合理性,從而為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2020年以後到2050年,中國將逐步進入國際體系的核心圈,但是仍然需要壹個和平穩定的國際體系,為中國的全面現代化創造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2050年以後,中國將與世界體系的各個領域形成內在壹致的體制融合,保持國際體系的穩定和創新更加符合中國與各國的***同利益。能否在2020年以前保持國際體系的和平轉型,對於整個21世紀的中國和平發展道路都是至關重要的。
3.營造有益的周邊環境
睦鄰政策是維護中國和平發展的基本政策,也是區域壹體化、區域性公***問題治理的呼喚。以和平發展作為參照系,中國要有更大的戰略空間,就必須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在中國周邊有20多個大小國家,總人口達20多億,占世界總人口的40%以上,又是世界上經濟和貿易增長最快的地區,因此,周邊地區直接關系到中國的切身利益,經營好周邊關系成了中國的重要任務。中國壹貫強調睦鄰政策,並以“安鄰”和“富鄰”予以具體化和實質化。多邊主義為睦鄰政策提供了壹種制度框架和機制保障,從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到啟動自由貿易談判,實施早期收獲計劃,全力推動東亞壹體化並確立***贏道路。經濟外交旨在和鄰國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是“安鄰”和“富鄰”的主要方式。這在其他國家的多邊主義中十分罕見。睦鄰政策使中國與鄰國之間能增信釋疑、求同化異、減少爭執,實現***同安全、***同發展,從而使中國在地緣戰略空間上有了穩固的戰略基礎和依托。
四、前景展望
中國是貿易大國但不是貿易強國,在市場供求關系中我們更多的是受制於人。我們擁有勞動力資源優勢,但是遠未形成人力資源強勢的國際競爭力。對地區安全爭端雖有壹定的影響力,但是並不具備對於沖突和危機的最終解決能力。在全球範圍內的重大國際爭端,我們雖有伸張正義的發言權,但是遠遠未達到直接參與爭端解決的影響力。我們是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但是在聯合國決議表決過程中能夠使用否決權的實際作用還難以到位。中國是核大國,但是在遠距離投放能力和常規先進武器方面甚至低於某些周邊鄰國。
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以全球化為代表的歷史大趨勢及其造成的體系轉型在根本上是有利於中國和平發展的,給中國帶來生機無限的戰略空間。中國和平發展主要是經濟崛起,它與經濟全球化相對應,與世界的***同發展、***同繁榮相呼應,同時,在這種體系和平轉型的條件下,中國與其他大國和整個體系互動的有效戰略時空境域將大大拓寬,在壹個更宏大的境域中開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互動,從國際體系轉型的核心要素來看,中國更能適應體系轉型的需要,包括在主權問題上體系轉型的要求,即主權從封閉式的單向權力走向開放式的互動權力,堅定不移地堅持主權的本質,而由主權本質派生出來的各項具體的主權權力,則可以靈活地根據國家利益的需要,加以自主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