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壹,就詩歌創作風格而言,中西方愛情詩的區別是很明顯的,中詩含蓄內斂,壹唱三嘆,回環曲折;西詩直接奔放,熱情真摯。這與詩歌的創作心理和審美情趣有關,中國古代社會保守傳統,強調含蓄之美,言外之意,故而如清風細雨般委婉細膩。而西方對於愛情有壹種理想化,神聖化的表達意向,希望表現愛的價值,愛的力量,因而如大海般洶湧奔放。同樣表現對愛人的思念,中國詩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 鄭風 子衿》西方詩唱“親愛的瑪麗,快來到我身旁,我失去了健康,當妳遠在他鄉。”(雪萊《給瑪麗》)與此同時,西方詩歌形式的相對自由也對其熱情熱情洋溢的風格產生了影響。
其二,受儒家功利主義學說影響,中國文學創作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色彩,《詩經》的寫實創作傳統使中國愛情詩停留在現實層面,表現男女之怨戀,夫妻之離合,愛情就是愛情。《離騷》的浪漫主義詩風則使愛情詩有了隱喻和諷諫政治的功能,而實際上諷議政治功能的出現也是服從於寫實創作傳統的。因而中國古代的愛情詩是現實的,現世的,它表現的是人間平凡的愛戀。西方詩歌創作受到宗教哲學精神的影響,認為人不終於死亡,愛情亦如此,因此他們的愛情詩往往能夠超越愛情本身,表現對宇宙與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神聖性和不朽性,中國愛情詩則很少離開人事來窮究思想的本質和宇宙的來源,卻更具有自然氣息。
朱光潛在《詩論》中將哲學和宗教比作孕育詩的土壤,他這樣評價道:“中國詩在荒瘦的土壤中居然出現奇葩異彩,固然是壹種可驚喜的成績,但比較西方詩,終嫌美中不足。我愛中國詩,我覺得在神韻微妙格調高雅方面往往非西方詩所能及,但說到深廣偉大,我終無法為他護短……中國詩達到優美的境界而沒有達到偉大的境界,也正由於此”,就我看來,從傳統詩歌主流來看,中國詩歌的確缺乏壹種宇宙的探究意識,然而古代作家詩人在無疑使之中流露出的哲思並不僅僅是美的,它也是具有其深度和廣度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有差別,中國詩歌擅長直接刻畫自然意象表現人生哲理,要領悟其深層含義需要讀者透過現象去看本質,使理趣和詩意隔著壹層,中國詩的朦朧美就產生於此,但這種表達方式容易使讀者錯誤理解詩歌原意,也容易使創作者走向求晦澀艱深的道路。我認為,中國詩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情感,而西方詩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深遠。
其三,古代中國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強調無才是德,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很少,夫妻的結合往往依托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很難從愛情之中獲得誌同道合的樂趣交流,再加上“男兒誌在四方”,對功名事業的追求以及對國家政治的參與往往成為其更大的追求,尤其發展到中後期,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更加束縛了人的這種自然情感,因此純粹的中國古代愛情詩所占比重其實是很少的,壹個詩人最有力的詩歌往往是政論詩,諷諫詩,或者歸隱詩歌。而西方女子地位較高,教育也更加完善,外加上西方人的個人主義思想使他們熱衷於描寫愛情這種自由而充滿命運感的情感,他們很少寫朋友之誼,在西方,愛情甚至是壹個詩人壹生的主題。
其四,西方詩大多描寫婚嫁之前,表現的是“慕”,是壹種愛的傾訴,多為:“甜蜜的回憶,使每壹種喜悅都黯淡無光,妳給我的歡樂帶來了憂傷”①,“妳值得思念,但思念壹詞無法表達我熱烈的心腸,可以說,思念似我在燃燒,在我的心中永遠激蕩。”②這樣的直白表達。而中國詩多描寫婚嫁以後,表現的是“怨”。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難自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③,“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明月中”④,“千萬恨,恨極在天涯”⑤……以細膩的筆法描寫相思之苦,生死別離之痛,往往帶有壹種悲劇色彩,在這個基礎上的詩歌配合其韻律,音樂,以及中國詩歌的現實性,使它比中國戲劇中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與此同時它在壹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婚姻制度缺陷和對女子人生的可悲性。
以愛情詩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地理形態,文化傳統,社會環境,人際關系,影響了作家的創作心理,創作手段,最終影響了不同風格作品的形成。近現代中國社會劇變,西方創作方法傳到中國,推動了中國現代詩的發展,中國詩歌具有了更加自由多變的表達形式,承載起更加深廣的內容,但是這也導致了詩歌創作的隨意化,佷多現代詩人不再註重詩歌的韻律,節奏,而壹味的追求全面的自由化詩歌創作,在這壹方面,我認為中國古代傳統詩歌可以給予現代創作者很大啟迪,因為詩歌從壹開始就是伴隨著節奏誕生的,中國傳統詩歌繼承了這種自然的節奏,符合詩歌的發展規律,就文學創作而言,我們所強調的重點是解放思想,而非詩歌的內在形式,只有結合中國和西方詩歌的長處,才能真正“帶著鐐銬”跳壹曲美而有力的舞蹈。
註釋:①選自《給——》,作者,濟慈
? ②選自《思念》,作者,馬克思
? ③選自《江城子》,作者,蘇軾
? ④選自《虞美人》,作者,納蘭性德
? ⑤選自《望江南》,作者,溫庭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