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客家文化的表現領域

客家文化的表現領域

客家精神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於團結和奮進。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地區的多層圍龍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築,既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壹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征。在永定的壹些大型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梁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振成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才”、教人遵綱紀,重德才,奮發進取。這些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特質,還表現在對異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遷,是中原的漢人與遷徙地土著長期鬥爭而又走向團結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同體。今天的客家,絕不單靠入遷的中原漢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經過與當地民族融合而發展壯大起來的,也有其他民系遷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生天養和為貴,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盡是姐妹之群”的口號,表現出客家人希望與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壹視同仁那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寬容和親善的,儒、道、釋以及基督等教可以親如壹家、同居壹寺。連劉邦、項羽這對冤家也可合祀壹龕接受人們的膜拜。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人們航行的保護神,客家人也把她請到山鄉,作為山鄉的保護神。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並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裏的土著居住的多為幹欄式(架空地面樓居)居所。而土圍子,則是明末清初時期,贛粵邊境匪盜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家客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築,其結構形式由梅州地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梅州2區1市5縣的粵東客家標準格式——圍龍屋發展變化而成。這壹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築,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禦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註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於圍屋,如果分得細壹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空心式,實心式,圍內主體建築采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如關西新圍,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內有三條(壹主二次)三堂式中軸線,門道重垂,廊環巷深,廳前還有禾坪、照壁、馬廊及花園等設施。空心式,如楊村燕翼圍,面積2500平方米,圍內不設主體建築,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壹個大禾坪。

如今的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壹,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成為往事,而這浸潤著客家人血與淚的圍屋形式,亦在世人眼裏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園構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號。它凝聚了客家人整體的心靈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存人們的心裏,構成飄泊他鄉客家人夢牽魂繞的呼喚。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壹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埋葬和葬後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壹般實行二次葬!

二次葬時,要把屍體拿出,清洗,然後拿去祭祀。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閭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後,收割時,不雇工; 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裏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壹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

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制的。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歲序節俗

☆春分: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壹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壹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壹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壹天,也有壹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或者端陽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中元節):也即鬼節。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壹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民間通稱八月節,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各地風俗大體相同。

☆重陽節: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客家人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壹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壹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在農歷十壹月,也叫“過冬年”。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齋戒日:為少數客家人所有;每年的4月20日非回族齋戒日

禮俗

婚姻禮俗:

說媒: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壹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壹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壹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擡嫁妝:新娘過門前壹、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具等帶回男家。

迎親: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壹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擡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壹個挑擔的,壹頭挑帶路雞(壹公壹母),另壹頭是酒和松明,壹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壹、二十個。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新娘動身壹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擡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壹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壹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壹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壹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壹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壹種在大廳鬧,壹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鐘放壹次,壹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也叫“轉門”。壹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壹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結婚後壹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谷豐登,財丁興旺。

而往往婆婆對兒媳會嚴格,嫁入3天後要開始幹活。

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催生: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壹般是嬰兒出生前壹、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幹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客家的成年禮儀俗稱“出花園”)

祝壽: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壹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壹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壹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3、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壹,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彩,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壹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廣東揭西客家地區遷新居前要請相士“撿日”(即吉日吉時,吉日多為年頭年尾,吉時為晚上),在新居大門設八仙桌,擺酒席,由相士主持,請如門神、土地等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來享用,稱為“拜門神”(未拜門神先行入住稱為“借住”)。然後焚化由相士寫的地契,向諸神及祖先通告此處已有主。待神靈祖先食罷,焚燒紙錢及放鞭炮。後壹家之主提燒旺的炭火爐,家眷各自拿新的廚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較少的則帶母雞及壹窩小雞,寓意人丁興旺),新居每壹處都要經過。次日早上,同族媳婦大早前來幫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湯圓,接待前來祝賀的親友,中午的時候準備宴席款待親友等。禮節諸多,粗略描述。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壹樣,視過年為壹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壹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年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過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壹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幹幹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壹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吃罷團圓飯,竈具要洗得幹幹凈凈,以備正月初壹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正月初壹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正月初壹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嶽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嶽父母家中拜年。壹般小倆口壹起去,也有只女婿壹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嶽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嶽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壹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遊神:潮汕地區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會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將村裏的宮廟的神明請出,組成壹個少則幾十人,多則壹二百人的遊神隊伍,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請求神明保佑村裏各家各戶事事順利(此處之神明幾乎都有潮汕守護神--三山國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這裏的“七樣菜”指的是純素菜七樣加在壹起燒炒而成。也就是擂茶,客家人都在人日這天吃擂茶,配上七樣素菜享用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遊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壹、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壹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壹些遊樂活動:

送春牛:壹般在年初壹,由三、五人組成壹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船燈: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遊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壹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有儺人出場,壹個獅頭,壹個獅尾,壹個孫猴子,壹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崇九風俗:

客家語九與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視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風俗。

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選與九相關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樓房的層數和房間數也是九的倍數,認為這樣可以長久同居***處。九在客家人的婚煙嫁娶中顯得尤為重要,男女雙方相親、換帖,壹般都選與九有關的日子,聘金尾數要帶九,如1999元,迎親的隊伍也要湊足9人,凡禮品都要9方為吉利。客家人做壽,壽粄要做81或360個,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鮮湯、燉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陽(九九)壽糕等等。

由於九與韭諧音,小孩破學啟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諭九,如:燕子含泥過九江,妹子送郎出外鄉,九月九日種韭菜,兩人交情久久長。客家人對九的重視,還表現在把正月初九視為良辰吉日。春節後,出門做工、經商的人壹般要到初九這天才離家啟程,期望在新的壹年裏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諺語是熟語的壹種,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壹兩個短句,而且壹般都表達壹個完整的意思。

客家諺語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與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語言生動,內容豐富,韻味雋永,耐人尋味。

客家諺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①生產諺語。總結生產經驗,包括氣象、時令、耕作技術、家畜飼養、手工作業等內容。

如“早起紅霞晚落雨,晚起紅霞曬死魚”,“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春鋤泥,夏鋤皮;幹鋤淺,濕鋤深”,“豬要餵得飽,牛要餵夜草”等。

②社會諺語。反映階級壓迫和社會人情世態等內容。

如“天下烏鴉壹般黑,到處楊梅壹樣花”,“有錢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壹時強弱在於力,千古勝負在於理”等。

③生活諺語。總結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經驗,反映人民的世界觀、生活態度和道德觀念。

如“兩腳站得牢,不怕大風搖”,“豐年當作歉年過,碰到歉年不挨餓”,“要得會,天天累;要得精,人前聽”,以及“飯後行百步,不用上藥鋪”等。

客家是壹個善於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客家童謠,詞句長短不定,句式簡短,韻腳多變,節奏明朗輕快。 這些童謠與客家民謠壹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瑯瑯上口,小時念熟到老不忘。與客家民謠不同之處就是客家童謠只朗誦而不唱。客家語的聲調有六或七個,頗富音樂韻味。下面列舉很久以來在客家民間流傳的壹些童謠,以供欣賞。

★排排坐

排排坐,唱山歌,爺打鼓子涯打鑼。新婦竈背炒田螺。田螺殼,刺到家官腳,家官呀呀呀,新婦笑哈哈。

★小郎讀書

白飯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讀書。正月去,二月歸,挑擔籮夾等嫂歸,歸來花缸無滴水。鵝荷(kai)水,鴨洗菜,雞公礱谷狗踏碓,狐貍燒火貓炒菜,猴哥偷食熝瘌嘴。

★菱角子

菱角子,角彎彎,大姊嫁在菱角山。老弟騎牛等大姊,大姊割禾做事唔得閑。放撇禾鐮拜兩拜,目汁雙雙流落田。

★伯勞

伯勞嫲,嘴大大,有嘴說人家,無嘴說自家。

★火焰蟲(螢火蟲)

火焰蟲, 照草叢, 翻轉屎窟, 吊燈籠。

★月光光,秀才郎

月光光,秀才郎,船來等,轎來扛。壹扛扛到河中心,蝦公毛蟹拜觀音。觀音腳下壹朵花,拿給阿妹轉外家,轉去外家笑哈哈!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頭壹口塘,種誒鯉嫲八尺長,長誒拿來較酒食,短誒拿來較姑娘。

★兩姊妹,學種菜

兩姊妹,學種菜,種菜難彎腰,學打鳥。鳥會飛,走到半路哭累累。朋友問道哭麽個?無爺無哀真蝕底。妳去歸,貓貍子擔水,狐貍子煮菜,貓公上樓抓礤菜。

★先生教我人之初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野豬,野豬飈過河,先生無奈何,野豬飈過壁,先生襠恰恰。

客家戲曲,從源流分,可有這麽三種:(壹)來源於當地民歌,綜合其他藝術形式,吸收兄弟劇種養分而發展起來的本地戲曲劇種,如:采茶戲、山歌戲等。(二)外地傳入當地而逐漸地方化的劇種,如:漢劇、傀儡戲等。(三)外地劇種而以原來形式流傳於客家地區的。如:祁陽戲、京戲、越劇、贛劇等。

采茶戲分贛南采茶戲、閩西采茶戲、粵北采茶戲、廣西采茶戲、臺灣客家采茶戲等。

釀豆腐是客家三大名菜之壹。這道菜是根據北方釀餃子演化而來的,由於南方稻多而少麥,又盛產黃豆,人們便把豆腐當作餃皮釀進肉餡煎煮熟,發現味道特別鮮美,於是便成了客家名菜。餡料以各人口味或家庭豐儉而定。壹般以五花豬肉為好,配上少許香菇、魷魚、蝦仁等,加上味精、鹽,將餡釀進火柴盒大小的豆腐塊中,用植物油熟炸再轉煲10多分鐘即可吃。興寧北部山區有用豬肉與蔥白釀豆腐的,別有壹番風味。蕉嶺人喜用海烏鹹魚或雞蛋瘦肉作餡。南雄人有油燒豆腐的作法。福建連城有著名“四堡釀豆腐“,濃香軟嫩,清爽可口,吃後不忘。寺廟膳食中的齋釀豆腐,餡料為花生仁、韭菜、蔥白、腐竹,植物油炸、煎、煮均宜,香味四溢,吃不膩口。釀法上,梅州市梅縣區人最奇特,以三角塊造型。烹制手法上,有紅燒,有炸、煎、煮、清蒸的,有半煎半煮的,也有打火鍋的。五花八門,爭奇鬥艷。

客家擂茶

在祖國博大精湛的茶藝中,擂茶是壹枝獨秀的奇葩。 這壹習俗壹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壹個陶制的擂缽,抓壹把綠茶放入缽內,握壹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壹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壹時滿堂飄香。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又壹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遊,至今仍流傳於閩、粵、贛客家居住區。客家人熱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葷素兩種。招待吃素的客人飲用,加花生、豇豆或黃豆、糯米、海帶、地瓜粉條、粳米粉幹、涼菜等;招待吃葷的人飲用,則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甜筍、香菇絲、煎豆腐、粉絲、香蔥等配料。

  • 上一篇:藏舞的12個基本步法
  • 下一篇:日本古代女性發型 為什麽要插梳子還有像筷子的發簪?是有特別的含義嗎? 專業的來答。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