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與嶺南合並,東莞隸屬南海縣番禺郡。東漢舜帝在番禺建增城縣,
東莞當時隸屬增城。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蠡縣,原名保安,屬東莞郡。[1]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稱東莞,縣城設在雍(今莞城街)。相傳東莞因位於廣州東部(今東南),盛產水生植物(萬草)而得名。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在象山縣(今中山市)設立東莞象山鎮。
明朝萬歷元年(1573),東莞千戶守,五十六裏設新安縣(今深圳寶安區),東莞面積相應縮小。明制清沿。
清代,林則徐在虎門銷毀鴉片。
民國時期,先後調任廣東省,包括粵海路、嶽重行政區、第壹行政區、第四行政區。[1]
抗日戰爭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抗日根據地之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關縣屬東江行政區管轄。
1952屬於廣東中部行政區域。
1956屬於惠陽地區,1958 165438+10月,東莞縣短暫調到廣州。1959 1月,惠陽地區撤銷,東莞縣劃歸佛山地區。
1963年6月,恢復惠陽地區,東關縣劃歸惠陽地區。[1]
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東莞縣被列為珠三角經濟開發區。1985年9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仍屬惠陽區管轄。[1]
1988 1升格為地級市。中山古稱“香山”,遍地仙花,故稱香山。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還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壹個小島,而此時已有古越人在此捕魚和生活。將近十個
近年來,中山市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古代人民生活遺址,包括南朗鎮龍穴彩陶遺址、石齊區白水井遺址、大湧鎮路泉遺址等。,還出土了壹批彩陶、磨制石器、沙陶等文物。其中,南朗鎮龍穴遺址仍為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後期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模型。[2]
214年前,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百越後,中山屬南海縣番禺郡管轄。秦末,趙佗建立南越國,中山是南越國的領土。
111年前,漢武帝滅亡南越,中山回歸漢朝中央管轄。秦漢時期,除了原本居住在這裏的南越人外,還有少部分中原人開始移居到這裏。
三國時期,中山屬於吳國的領土。
西晉末年,金朝皇室之間爆發了壹場宮廷權力鬥爭,史稱“八王之亂”。為了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遷居嶺南,其中壹部分人來到象山島。東晉鹹和六年(331),南海郡劃歸東莞郡,中山改為東莞郡。
南北朝劉崧永初元年(420),東關縣改為東關縣,中山歸東關縣管轄。隋朝十年(590),中山屬保安縣管轄。
唐至德二年(757年),保安縣改名東莞縣,中山歸東莞縣管轄。由於中山盛產海鹽,政府開始在珠海市山場村設立軍營鎮,命名為香山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香山寨建立,仍屬東關縣。南宋二十二年(1152),因香山寨開發,升格為香山縣,中山僅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象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南宋末年,在元軍的追擊下,宋端宗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量南宋皇室後裔和官員居住在香山。
明代象山北部開始沈積成陸,之後與大陸相連。到了清代,珠江三角洲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堤,象山縣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農業產量也越來越大。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象山由原來的下等縣變為與南海、番禺、東莞並列的大縣。[2]
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1925(14)4月15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縣,1949後,先後歸屬珠江、粵中、佛山。1953、12年3月,內務部批準設立石齊市,以鐘山縣石齊鎮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石齊,原石齊行政區域全部劃歸鐘山縣。1983 12.22經國務院批準,鐘山縣由縣改為市(縣級),由佛山市管理。1988 65438+10月7日,升格為地級市。
1951年1月鐘山縣設1區級鎮(石齊鎮)和11區。1953年3月,設立17個區和3個區級鎮。同年6月,鐘山縣劃歸珠海縣後,全縣共有15個區,3個區級鎮。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2月1957,區改鄉,15區改34鄉。
8月1958,主要鄉鎮成立人民公社。同年5438年6月+10月,縣內34個公社合並為7個大公社,行政和社會體制統壹,34個農區歸縣管轄。1959 10,石齊公社改為石齊鎮;65438年2月,被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認為縣級鎮,仍稱鐘山縣石齊鎮,由鐘山縣和佛山區雙重管轄。1961年8月,恢復區成立,張家邊區轄卞蘭、南潯、翠亨等7個公社。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 65438+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6月1983,11,撤銷公社,改稱區公所,下轄鄉(鎮)。1984年2月,撤銷石齊鎮,設立中山市石齊中區、石齊煙墩區、石齊綦江區、石齊連峰區、石齊西區為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這五個區稱為城區。1986年7月,從南潯區劃出4個村,建立翠亨村鎮;65438年2月,改轄區為鎮制,城區擴大。郊區、環城、張家邊劃入市區。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漁獵時代,中華民族就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早制造船艇的民族。生活在中國南部沿海的祖先通過船只從南海尋找生存材料。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時期,南海沿岸的越人就開始與中原地區交流。此後,中國漁民常年在南海航行和捕魚,最早發現了南海的島嶼,並詳細記錄在壹部名為《更錄書》(或《水道書》)的專門手稿中,作為航海指南代代相傳。先秦時期,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屬於中原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天下,將全國分為42郡,其中嶺南地區設南海郡、桂林郡、大象郡。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三郡所轄區域大部分靠近南海北部和西部海域,即東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海域。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將軍呂伯德、造船將軍楊府平定南越,在其地設博爾縣、朱雅縣、南海縣、蒼梧縣、玉林縣、合浦縣、交地縣、九鎮縣、日南縣九郡。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富博將軍馬援前往長沙,也就是現在的西沙群島。
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派遣康泰和朱茵到阜南(今柬埔寨)等國。康大使和朱大使參觀了的壹些島嶼,並仔細觀察了“珊瑚島”。《傅南傳》是世界上最早科學描述珊瑚島成因的文獻。
西晉時期,裴淵在廣州南海記錄了全日和半日潮。東晉時,南海縣令寶亮經常巡視南海和南海諸島。
南朝劉宋謝靈運在《武則天誌》中記載,大約在公元465、438+00年和公元465、438+065、438+0年,宋武帝武帝與魯迅打了壹場仗,主戰場是他所管轄的南海諸島。
據記載,公元607年至610年,皇帝派常俊和王到紅土國(今馬來半島泰國東南),航程經過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西側的“屍佼山”。
《舊唐書·地理誌》記載,周振(今海南省三亞市)的疆域是“西南入海三千裏”,其中顯然包括西沙群島。《韓昌黎集》(卷21)記載了唐穆宗嶺南節會所轄的四個地區。上面寫著,“官邸所在的州遠在三千裏之外,隔著山海...多洲島嶼。”這表明,在唐代,南海諸島不僅成為周振行政區劃的壹部分,而且南海諸島由嶺南節度使管理。
宋朝繼承了隋唐的行政體制。北宋曾公亮的軍事制度和國防大事將九如螺洲(今西沙群島)命名為宋代沿海地區。南宋《宋史編年史》記載,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宋端宗在西沙群島(七洲洋)駐軍。
元朝延續了宋朝的制度,中國地方政府繼續管理南海諸島。至元十六年(1279),太史館院士郭守敬奉元世祖之命,赴南海考察,史稱“四海考”。其行程“南過朱雅”,最後“測得南海北極離地15度”,是元朝在南海行使管轄權的體現。元朝至正四年(1311)至燕右七年(1320),朱思本繪制、羅洪憲補充的《廣輿圖》繪有千裏長沙(西沙群島)和千裏石塘(南沙群島),表明元朝仍將南海諸島納入版圖。
明朝時期,南海的行政區劃越來越穩定。中國政府不僅將其完全納入版圖,還進壹步確認其歸瓊州政府管轄。明朝宣德五年(1430)編制的鄭和航海圖,標註了明朝版圖內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明代唐周《鄭德瓊臺誌》“疆域”篇中記載“瓊州府有千裏長沙,千裏石塘”。據王佐(1465 ~ 1505)記載,萬州轄長沙、石塘,說明南海諸島中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均屬萬州管轄。可見,在15世紀,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已經是海南島的壹部分。
到了清代,無論是官方書籍還是地方誌,都記載了南海的所有島嶼,無壹例外,都劃歸瓊州府萬州管轄。比如金光祖的《兩廣通誌》、蔣廷錫的《古今圖書集》、胡端書的《萬州誌》、益銘的《瓊州府誌》,這些極具權威性的史書,都為我們了解當時南海諸島的行政區劃提供了充分、可靠、有價值的資料。同時,1724出版的世界通用地圖,1755出版的世界通用地圖,1767出版的世界通用地圖,萬年大清統壹世界全圖,萬年大清統壹世界全圖。清代官圖《清代州縣廳總圖》明確將“祁州洋”列為中國的府邸,並繪有紅色長方形圖例作為府邸的壹級行政單位,是截至2013所見的清代“南澳祁”、“李倩長沙”、“萬裏石堂”、“祁州洋”的標誌。到了清末,這種情節更加清晰。
辛亥革命後,廣東省政府宣布西南中沙群島劃歸海南省雅縣(今三亞市)管轄。中國和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占領了西沙和南沙太平島。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於10月24日派永興號和鐘健號兩艘海軍艦艇接管西沙群島,並立碑收復西沙群島。65438+2月65438+2月,派太平、中野兩艦接管南沙群島,並在太平島設立南沙群島管理處,駐軍。南海諸島暫時歸海軍指揮。1947年5月期間,中華民國國防部召開西南沙群島建設實施會議,會上決定由海南特別行政區管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海南島5月解放1950。在行政區劃上,南海諸島仍屬廣東省,行政關系隸屬於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廣東省漁業廳和海南行政區先後組織專業人員赴西沙群島等海域調查水產資源。接下來的幾年裏,他們陸續在西沙群島永興島上建房,並設立小門市部供應生活用品。
1955165438+10月,海南波導肥料公司在海口成立。3月,1956,250名新中國開發西沙的先行者前往西沙開采鳥糞資源。1958年65438+10月,西沙水產收購站在海南行政區成立。同年,海南區西沙漁業生產指揮部在永興島成立。
1959年3月24日,經中國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批準,成立“廣東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中沙群島辦公室”,設在西沙永興島,相當於廣東省人民政府的縣級辦公室,由海南行政公署領導;3月4日1969,更名為“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革命委員會”(非壹級政權);1974年,廣東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革命委員會撤銷,中國* *生產黨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工作委員會實際履行對這壹地區的行政管轄。1979年恢復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革命委員會(非壹級政權);10月22日198110重新設立“廣東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公室”(非壹級政權),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派出的縣級辦公室。1988海南省成立後,於19年9月更名為“海南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2007年6月5438+065438+10月19,西南中沙辦事處更名為三沙市(縣級市)。縣級三沙市的設立因越南動亂被迫中止,但名稱依然存在。
65438+2008年2月30日2008年6月30日海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發布《關於西南中沙辦事處行政體制調整方案的通知》。西南中沙群島工作委員會及辦公室按市縣直管體制進行機構改革,設置18行政職能,包括組織部、宣傳部、群眾工業部、社會發展局、財稅局、海洋漁業局、國土、環保和建設規劃局、旅遊局、公安局。
2065438年6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發布公告,國務院批準設立三沙市,撤銷海南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設立地級三沙市,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政府掛牌成立,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地級市。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也是秦萬裏長城西端的起點。在這裏,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和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依稀可見。這裏是中國絲綢之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關鎖鑰”之稱。[5]
嘉峪關市是隨著國家壹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發展起來的壹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以嘉峪關命名,它是明長城的西端。肅南鏡鐵山鐵礦原屬酒泉縣,發現於1955。1958年,酒泉鋼鐵公司成立,以原城鎮為主,劃出酒泉縣、肅南縣所轄部分地區,成立甘肅省嘉峪關市籌備委員會。成立於1965,197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省轄市。儋州古稱“博爾”。秦如外郡,亦是離耳之國。壹個男孩。漢朝元豐元年,在海洲設博爾縣。陵縣二號到來來九龍。在第壹個五年,省被合並到朱雅縣。元初第三年,朱墜崖被攔。永平十八年,附渤耳,以依桐為太守。三國吳赤武五年,波爾珠崖被夷平,珠崖郡設在徐聞。齊國屬於越國。梁朝大同時,崖州位於廢地,也就是現在的儋州。陳超亞還是有光束系統的。
隋大業三年,崖州改朱雅郡,崖西南折,置臨鎮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縣為州,“丹爾縣”改為“儋州”。唐朝甘源元年,又改為儋州。五代時南漢儋州還在唐朝,唐朝廢羅敷郡。
宋代的儋州。熙寧六年降為昌化軍。端平二年,改為南寧軍。元朝的南寧軍隸屬瓊州。明朝儋州,洪武元年,是南寧軍,仍屬廣西。尋找廢除軍號,恢復儋州,三縣仍屬廣東。三年屬瓊州,十九年,報恩改崖州。清初,傅穹掌管三州十縣。儋州、雅州、萬州。民國時,州設縣。又名丹縣。
從1950年海南解放到1992年,丹縣建制保持不變。
1993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丹縣,設立儋州市(縣級市)。儋州建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2008年7月,海南省委五屆三次全會決定,儋州市履行地級市職責。儋州明確定位為西部中心城市。
2065438年2月19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調整儋州市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65 438+05]41號):同意撤銷縣級儋州市,設立地級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