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射洪的詩句 1.射洪有那位著名詩人
金華山讀書臺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
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
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陳子昂24歲時舉進士,官麟臺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
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
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並壹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
垂拱二年(686),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壹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
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聖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
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
唐代初期詩歌,沿襲六朝余習,風格綺靡纖弱,陳子昂挺身而出,力圖扭轉這種傾向。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陳子昂死後,其友人盧藏用為之編次遺文10卷。 今存《陳伯玉文集》是經後人重編的。
刻本中以明弘治間楊澄校刻楊春本《陳伯玉文集》10卷收輯作品比較多,並附錄《新唐書》本傳等有關材料。《四部叢刊》本即據此本影印。
《世界文庫》本,曾據明、清各本作過若幹校訂。今人徐鵬校點《陳子昂集》,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全唐詩》、《全唐文》、《文苑英華》等書,補入詩文10余篇,成為較完備的本子,後附今人羅庸《陳子昂年譜》。
今人彭慶生有《陳子昂詩註》。後附其所編《陳子昂年譜》及“諸家評論”。
2.射洪是哪些古代名人的故鄉
陳子昂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壹。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獄中。其存詩***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20]謝東山 謝東山,字陽升,號高泉,射洪縣太和鎮城南謝家壩(今城南王爺廟村)人。他於明世宗嘉靖七年考中舉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登辛醜科進士及第,授兵部主事,後遷郎中,累官至右僉都禦史,山東巡撫。經歷仕宦20年,頗負名望。他勤奮好學,居官時每到壹處,都要召集當地名流學究座談,搜錄奇聞,研討學問。由於他廣征博采,勤積資料,所以著述頗豐,計有《近譬軒集》40卷,《詩抄》40卷,《詩話》4卷,《中庸集說啟蒙》1卷,《貴陽圖考》26卷,《明近體詩抄》29卷,還刪正《嘉靖貴州通誌》12卷。[21]趙燮元 趙燮(xiè)元,字衡軒,清代射洪人,嘉慶丁卯科舉人。學識過人,主講金華書院,多所培植,有功後學。任雲南永平縣令,除盜息獄,頗有政聲。著作有《性原》、《阻海遏盜數策》、《屯田遏盜海運三策》、《諸易管見》2卷、《知非齋文集》2卷、《虎帳元機》4卷、《淡遠軒文鈔》4卷、《淡遠軒詩稿》2卷等。[22]鐘體誌 鐘體誌,字澤生,射洪縣懷德鄉(今東嶽鄉)人。生於清道光二十(1840)年。曾任江西滸灣縣丞六載,繼任德化、新喻、奉新諸邑知縣。凡任中均興利除弊,施行德政。當地民間有歌謠稱頌:“鐘青天,古循吏。視國事,如家事。視民事,如己事。折獄民決,恤災周至。除莠安良,誠壹不二……”致仕後卒於光緒末年,著有《藻雪堂詩鈔》1卷,《藻雪堂文鈔》10卷,《柴桑傭錄》4卷,《籌海蠡言》、《錦江別話》、《藻雪堂聯語》各1卷。[23]夏肇庸 夏肇庸,字京珊,同治七年(1868)進士,射洪縣太和鎮西郊人。工詩善書,曾任山西交城、和順兩縣知縣。同治、光緒年間,曾組織修築太和鎮城墻。著有《清江擢秀集》、《蓉村詩稿》4卷、《京珊文鈔》等。[24]楊煥之 楊煥之(1850—1932),四川射洪金山鄉人,後遷居於官升鄉塔子溝。以教書為業,興緒帝二十三年(1879)任《潼川府誌》射洪采訪,光緒帝二十六年(1882)列歲貢。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慈禧西逃,楊憤然感慨:“秀才當以天下為己任。”遂於次年春束裝奔赴西安,欲“覓路請纓”,求伸報國之誌。抵秦時,聞朝延已與列強簽訂和約,痛感國事難為,遂落居陜西宜君,名其居曰“北山草堂”,以耕讀自娛。民國二年(1913),經友人推薦作袁世凱總統府顧問,後有鑒袁野心勃勃,加之時局混亂,知國事不可為,乃托辭離去,寄友人處襄辦公務,並縱情山水,吟詠唱和,抒發情懷。其詩“言淡旨遠”,“逸興淋離”,“皆出於腑而不能已於言者”。歸裏後,成立達山坡儒壇。所著詩詞甚豐,有《北山草堂詩記》10卷、《北山草堂詩集》2卷、《北山草堂文集》2卷傳世。[25]劉光謨 劉光謨(1846-1916),字文卿,射洪縣洋溪鎮高石階村人(今洋溪鎮岱欽橋村)。曾在自貢、合川等地的書院任教多年,晚年回鄉,繼續教書並整理校刊著作。當時西方列強不斷對我國進行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有誌之士,都在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為求有助於挽救危急的時局,他進壹步擴大治學範圍,開始研究歐美的自然科學。在自流井曾請機器局壹個技術人員為師,學習科技知識。由於他的勤奮努力,學而不厭,對農政、水利、軍事等均能學有所得,以期能為國效力。在外患頻仍,國家多難的時候,表現出了可貴的愛國熱忱。[26]文映江 文映江(1874—1950),字岷山,清末四川射洪蟠龍寺壩人,善詩文,輕寫字,平身生活清苦,秉性孤傲,詼諧放蕩,玩世不恭。壹生能詩善文,往往出口成章。因才高氣盛,放縱不羈,作文說話,妙趣橫生,吟詩作對,尖酸刻薄,民間所傳趣聞軼事不少。射洪人稱他為“文麻子”。莊重之余,即興口占的壹些諧詩趣對,不徑而走,至今民間亦流傳甚廣。臨終前作《獨清先生墓誌銘》,謂生平“惟傲獨窮,惟窮故,不染世風,不悖名教,不喜事功。”並謂“有詩兩千首,文壹千多篇。”其詩文稿今尤存。1996年,射洪縣政協文史委選取其中精華部分,收錄詩文370余篇(首)編成《文映江詩文稿》公開發行,引起廣大讀者的極大興趣。[
3.關於射洪的壹些,有誰知道的啊
射洪縣隸屬於遂寧市。
而在唐代,遂寧、射洪都隸屬劍南道。 在唐代,“射洪春酒”以“寒綠”著稱,名馳“劍南”。
杜甫到射洪遊歷時,這裏的“射洪春酒”讓熱愛喝酒的詩聖贊嘆不已,揮筆寫就“射洪春酒寒仍綠”,永載歷史。 比起杜甫贊美沱牌前身的時間更早壹些,中國偉大詩人陳子昂,就帶著他心醉的家鄉美酒射洪春酒,昂首走進了大唐的主流社會。
史載,武周光宅元年,唐朝壹代文宗、詩歌改革旗手、射洪人陳子昂赴洛陽設“金樽綺筵”,以從家鄉帶來的射洪春酒宴請八方故老。隨著清冽,甘甜,芬芳,悠長,沁人心扉的美酒壹飲而盡,“射洪春酒”亦名震京華! 從此,射洪春酒由小量生產的“小缸封釀”到批量生產的窖池釀造。
由此可想當時受歡迎的情景。 射洪春酒——沱牌曲酒,舍得酒的前世,然而,熟悉酒文化的人們都知道,劍南燒春,是唐代著名的酒,遂寧和射洪在唐朝時就是屬於劍南道,“可以認定,射洪春酒就是屬於‘劍南燒春’系列。”
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推測,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就是喝著“劍南燒春”系列中的射洪春酒,寫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這些瑰麗詩篇的;中國最富有哲學頭腦的詩人,就是喝著家鄉的春酒,寫下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千古絕唱的。
再往裏延伸,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射洪春酒促進和繁榮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強大的唐朝的詩酒文化,射洪春酒,組成和成就了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壹段最華彩的樂章。 如果說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王冠,那麽盛唐詩歌則是這頂王冠上最輝煌、最碩大的珍寶。
盛唐詩歌之所以這樣光彩奪目,原因很多,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這些最偉大的詩人們熱愛美酒,其中就包括了射洪春酒——也就是與她壹脈相傳的,今天的沱牌曲酒,舍得酒。 盛唐因子,這在今天的遂寧,射洪和柳樹,都保留了太多的遺跡。
在遂寧,更多的是關於觀音文化的遺產,對於射洪,則更多的是詩酒文化的遺產。由唐而來的詩酒文化因子彌漫在射洪的每個角落中,詩人賀敬之對此曾仰慕之極,感嘆:“天公多情還兼美,安排詩酒是同鄉!” 射洪縣碧水青山,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擁有了上述美酒誕生的壹切要素,所以這裏自古就名酒叠出,在歷史上赫赫有名。
釀酒技術,在射洪有著更久遠的歷史。 據考證,早在西漢時期,射洪就開始有釀酒歷史,以“稻、粱、黍等為原料,藥曲發酵,小缸封釀”,從而釀出色綠而味寒的“射洪春酒”。
在柳樹鎮通泉壩壹帶出土的、今藏於射洪縣文管所的漢代耳杯、陶甑、陶罐、勺、竈等飲酒器皿、釀酒工具就是歷史物證。 到了宋代,“春酒”釀造已很盛行,釀酒作坊達200余家,射洪春酒成為縣財源創增之大宗,縣設酒丞司酒政、征酒賦。
至明代嘉靖年間,射洪人謝東山巡撫山東時,學得“易酒法”,解官歸田後,用湧泉山——今天的沱牌廠區附近的山下之水,將“易酒法”融於“春酒釀造技藝”之中,釀出的美酒更是芳香四溢,古窖池釀酒再度興盛。“謝酒”繼承、融合射洪春酒之精華而名聞遐邇。
在2007年泰安作坊出土文物中,壹只有些殘缺的紫砂陶杯,依然能清晰辨認出上面刻印的銘記號款“謝壽林記”。 清乾隆年間,射洪釀酒作坊多達百余家,其中“家傳秘法”的謝酒老酒坊獨占鰲頭。
至民國初年,酒商李明方繼承老酒坊並更名為泰安作坊,其後,他的兒子李吉安繼承釀酒事業,邀請前清名士 從此,“沱牌曲酒”酒名沿用至今。 央視到來的契機:珍愛我們的文化遺產 跟隨著《國寶檔案》的鏡頭,我們走進泰安作坊,遭遇了歷史,從中領略到了中華國寶文物傳奇不朽的永恒魅力。
在兩千多年的悠悠歲月中,遂寧射洪的沱牌曲酒,創造了壹個又壹個的人間奇跡,不愧為壹個典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燦爛結晶。 從觀音文化到宋瓷,從寶梵壁畫到高峰山,從陳子昂讀書臺到詩酒文化……遂寧這裏到處都是文化遺產,這裏的人民都司空見慣了。
當泰安作坊被旨在為中華國寶文物建檔立案,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央視四套《國寶檔案》攝進鏡頭時,帶給我們的不僅是驕傲,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全體遂寧人提供了壹個重新審視我們自身文化和文化遺產的視界,促使我們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我們的酒文化及壹切深厚文化的歷史淵源,在樹立更加強大的城市自信心的同時,考慮如何更好、更多、更深、更有力量地來保護好我們母親城的不朽歷史和文明,在世界大舞臺上,使我們的文化遺產不失形、不失聲、不失神。
4.關於潘安的詩句
南北朝.徐陵 洛陽道 壹
綠柳三春暗.紅塵百戲多.
東門向金馬.南陌接銅駝.
華軒翼葆吹.飛蓋響鳴珂.
潘郎車欲滿.無奈擲花何.
唐.白居易《不準擬二首》
籃輿騰騰壹老夫,褐裘烏帽白髭須.
早衰饒病多蔬食,筋力消磨合有無.
不準擬身年六十,上山仍未要人扶.
憶昔謫居炎瘴地,巴猿引哭虎隨行.
多於賈誼長沙苦,小校潘安白發生.
不準擬身年六十,遊春猶自有心情.
唐.岑參《東歸晚次潼關懷古》
暮春別鄉樹,晚景低津樓.
伯夷在首陽,欲往無輕舟.
遂登關城望,下見洪河流.
自從巨靈開,流血千萬秋.
行行潘生賦,赫赫曹公謀.
唐.杜甫《花底》
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
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
唐.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與爾情不淺,忘筌已得魚.
玉臺掛寶鏡,持此意何如.
坦腹東床下,由來誌氣疏.
遙知向前路,擲果定盈車.
唐.李嶠《李》
萬裏盤根植,千秋布葉繁.
既榮潘子賦,方重陸生言.
玉花含霜動,金衣逐吹翻.
願辭湘水曲,長茂上林園.
唐.李賀《賈公閭貴婿曲》
朝衣不須長,分花對袍縫.
嚶嚶白馬來,滿腦黃金重.
今朝香氣苦,珊瑚澀難枕.
且要弄風人,暖蒲沙上飲.
燕語踏簾鉤,日虹屏中碧.
潘令在河陽,無人死芳色.
唐.李商隱《擬沈下賢》
千二百輕鸞,春衫瘦著寬.
倚風行稍急,含雪語應寒.
帶火遺金鬥,兼珠碎玉盤.
河陽看花過,曾不問潘安.
唐.駱賓王《和李明府》
傳聞葉懸履,飛向洛陽城.
馳道臨層掖,津門對小平.
霞殘疑制錦,雲度似飄纓.
藻掞潘江澈,塵虛範甑清.
詎憐沖鬥氣,猶向匣中鳴.
唐.盧綸《中書舍人李座上送潁陽徐少府》
潁陽春色似河陽,壹望繁花壹縣香.
今日送官君最恨,可憐才子白須長.
唐.孟浩然《送桓子之郢成禮》
聞君馳彩騎,躞蹀指南荊.
為結潘楊好,言過鄢郢城.
摽梅詩有贈,羔雁禮將行.
今夜神仙女,應來感夢情.
唐.沈彬《陽朔碧蓮峰》
陶潛彭澤五株柳,潘嶽河陽壹縣花.
兩處爭如陽朔好,碧蓮峰裏住人家.
唐.魚玄機《迎李近仁員外》
今日喜時聞喜鵲,昨宵燈下拜燈花.焚香出戶迎潘嶽,不羨牽牛織女家.
唐.溫庭筠《哭王元裕》
聞說蕭郎逐逝川,伯牙因此絕清弦.
柳邊猶憶青驄影,墳上俄生碧草煙.
篋裏詩書疑謝後,夢中風貌似潘前.
他時若到相尋處,碧樹紅樓自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