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想談談兩位分別來自不同時代卻同樣重要的兩位收藏家——來自美第奇家族的洛倫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以及來自古根海姆家族的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
洛倫佐·美第奇是意大利政治家,外交家、藝術家,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實際統治者 。被同時代的佛羅倫薩人稱為“偉大的洛倫佐 ”,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高潮期,他努力維持的意大利城邦間的和平,而他的逝世也代表了佛羅倫薩黃金時代的結束。
洛倫佐出生於1449年的美第奇家族,洛倫佐的母親,盧克雷齊婭( Tornabuoni),是壹位詩人,曾設法向洛倫佐灌輸對於藝術和美的熱愛,這大大影響了洛倫佐成年後的生活。當時洛倫佐住在祖父在柯西莫的家中,壹群流亡的希臘學者組成了壹個小規模的“柏拉圖學園”,洛倫佐便在這個壹流的人文主義圈子長大。
從1469年到1492年,洛倫佐統治佛羅倫薩23年,對人文主義學術和藝術的贊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保羅·斯特拉森語)。在繪畫和雕塑方面,除了少年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亦有波提切利、韋羅基奧、吉蘭達約、佩魯吉諾、波萊尤奧洛兄弟等。
他的藝術贊助方式也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他的爺爺柯西莫喜歡把財富投入到公眾都能看得到的工程當中,所以他最喜歡贊助建築師。而洛倫佐以極高的鑒賞力成為藝術家中的伯樂,引導藝術家發揮自己的獨特才能。他的人格魅力也吸引著有才華的藝術家聚集在他身邊。波提切利、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後來的大師都是在洛倫佐的贊助中成長起來的。在喬治·瓦薩裏的《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築家列傳》中,洛倫佐·德·美第奇的名字經常以“伯樂”身份出現。
20歲時,達·芬奇的才華引起了洛倫佐的主註意,於是他被邀請進入美第奇宮,洛倫佐幫助達·芬奇拿到了聖多納托教堂畫的委托,達·芬奇為此創作了《博士來拜》。
洛倫佐創辦雕塑學校,希望推薦年輕的雕塑家到他的聖馬可廣場花園中接受訓練。米開朗基羅作為推薦人中的佼佼者,進入聖馬可廣場花園,從此,與美第奇家族的聯系從未中斷,直到生命結束。
洛倫佐的二兒子喬凡尼·美第奇在1513年當選教皇,被稱為“利奧十世”( Leo X)。這位教皇出資贊助的作品,有很多都是今天我們所耳熟能詳的。比如拉斐爾的《雅典學院》、米開朗基羅的美第奇家族陵墓雕像。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創作於1510到1511年,是梵蒂岡使徒宮中很重要的壹部分,這件作品就來自於利奧十世的出資。
在文藝復興盛期過去之後,美第奇家族仍然延續了藝術贊助的傳統,直至美第奇家族的最後壹刻。
但對於統治者美第奇家族來說,藝術不僅僅是他們的個人愛好,贊助藝術讓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公眾關註,是他們取得政治認同的手段之壹。美第奇家族是因為缺少男性而絕後的,家族的最後壹人是壹位女性,也是她將家族的所有財產捐出而換得家族所有的藝術品完好無損的被收藏在佛羅倫薩,避免了被變賣和顛沛流離的命運。
對藝術的投資,無疑給美第奇家族帶來無盡的榮耀。他們被冠為“歐洲藝術最大的贊助者”,“文藝復興教父”,“藝術的保護者”等等名號,也因為他們資助的藝術品被永久的保留在佛羅倫薩,公眾對他們的討論也會永不停歇。
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1898年8月26日出生在古根海姆家族,她的舅舅就是大名鼎鼎的索羅門·R·古根海姆(Solomon·R·Guggenheim)。古根海姆家族是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冶金工業家族,1918年家族財富已排名美國第二。但在這個大家族長大的佩吉回憶:“我的童年壹點也不快樂,甚至沒有任何愉快的回憶”。
佩吉的父親本雅明(BenjaminGuggenheim)是古根海姆家族八兄弟之壹,常在海外經商。1912年2月14日,佩吉的父親乘坐著名的泰坦尼克號遇難,由於他生前揮金如土的習慣,導致財產所剩無幾,根本沒能為家庭留下什麽。直到1919年,21歲的佩吉繼承到來自她祖父的財產後,她才最終實現了經濟上的獨立。之後,佩吉在親戚的書店打工並接觸到了先鋒知識和藝術,也因此結識了壹批來自歐洲的先鋒知識分子,開始了解現代藝術。正是在這家書店,佩姬發現了她的向往之處——歐洲。
佩吉來到巴黎時僅23歲。1920年代的巴黎充滿波西米亞氣質,夜夜笙歌的藝術家與文學家們將巴黎渲染成壹派戰後的迷離繁榮。巴黎的生活,使佩姬逐漸融入當時十分活躍的藝術家與文學家圈子,她的好友包括康斯坦丁·布朗庫西、馬塞爾·杜尚、詹姆斯·喬伊斯夫婦、安德烈·馬松等。佩姬在巴黎的生活充滿波西米亞風情,她在當時十分有名的時裝設計師保羅·布瓦萊(Paul Poiret)處購買裙子,然後讓攝影師曼·雷(Man Ray)為她拍照,此外她與超現實主義及達達藝術家也相交甚密。
1937年,佩吉的舅舅索羅門·古根海姆在紐約成立了古根海姆基金會,專門進行現代藝術收藏。1938年,佩吉也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畫廊——“青年古根海姆畫廊”,從此真正走上藝術之路。
此時的佩吉並不掩飾她對現代藝術的無知。畫廊成立之初,她曾坦言道:“我甚至看不出抽象派和超現實主義之間的區別。”而由於她在藝術圈內的良好關系,兩位藝術史中的著名人物成為佩吉的顧問——法國前衛藝術家讓·考克多與杜尚。佩吉成了壹名現代藝術的狂熱愛好者。她大量購買藝術家作品,尤其對康定斯基的作品情有獨鐘。
二戰打響後,佩吉每天奔波於藝術家的工作室,將感興趣的作品全部收為己有。她的收藏也已經囊括當時所有歐洲現代主義代表藝術家,如康定斯基、保羅·克利、蒙德裏安、米羅、賈科梅第等。
此時二戰已經進行到白熱化,整個歐洲壹片混亂,佩吉也稱著這個時期,低價收購了不少作品。在德國占領法國期間,為保護自己收藏的作品,她花費了4萬美元,將這些收藏品偷運出法國。1942年10月20日,佩吉在紐約成立了“本世紀藝術”(Art of This Century)畫廊,首次展覽展出的是保羅·克利的作品,展覽開幕式吸引了許多人。畫廊的開幕式上,佩吉分別帶上了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伊夫·唐吉和亞歷山大。考爾德設計的耳環,以示對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藝術的同等熱愛。
佩吉為壹大批沒有名氣的美國年輕的藝術家們提供了舞臺。秉承佩吉壹貫的好眼力,這位“伯樂”所扶持的千裏馬們大多日後都大紅大紫,形成了著名的抽象表現主義流派,美國本土藝術力量逐漸成長壯大,為紐約取代巴黎成為新的藝術中心埋下了伏筆。
1943年,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發掘美國美國年輕藝術家這件事中。她每月為波洛克支付壹筆費用,以此換得波洛克的幾乎全部作品,並於1943年為其舉辦首次個展。1946年,當佩吉回到法國時,她是全世界唯壹擁有最完美波洛克作品收藏的人,特別是波洛克的早期“滴畫”。
二戰結束後,佩吉回到歐洲,並於1947年來到威尼斯,從此長居與此。第二年,第24屆威尼斯雙年展將整整壹座宮殿交給佩吉,希望她在那裏展示自己的收藏。這次展覽十分成功,佩吉的收藏館成為觀光人數最多的藝術館。也促使她建立自己擁有的美術館。1948年,佩吉選擇威尼斯大運河邊未完工的18世紀維尼爾公館作為自己的宅邸,在這座雪白的大理石單層宮殿中,佩吉安置了自己的家和收藏作品。她的床由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設計,全部銀質。
誠如佩姬所言:“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壹座美術館。”她的藏品幾乎全面覆蓋20世紀歐洲和美國的各個重要流派和藝術家之作,使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海姆美術館成為歐洲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之壹。作為20世紀最著名且有遠見的收藏家之壹,她的藏品幾乎覆蓋20世紀歐洲和美國的各個重要流派和藝術家之作。她扶持美國新銳畫家,披荊斬棘的壹路走來,對超現實主義、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派的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把現代藝術推向了頂峰。
這兩人相隔百年卻分別對當時的藝術發展貢獻巨大。洛倫佐影響了“文藝復興”的興衰,佩吉直接推動了20世紀現當代藝術的發展。他們有著壹個相同的頭銜——“收藏家”(private collection ),更是他們那個時代藝術世界的“遠見卓識者”和藝術家都推崇之至的“伯樂”。
而選擇談論這個題目是因為,藝術家想讓自己的作品真正走向市場,為自己帶來名聲,“收藏家”是壹個不可或缺的存在。而壹個好的,能影響藝術家甚至於能影響藝術圈的收藏家是什麽樣的,是壹直在探討的話題,也是藝術家成名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壹步。而從洛倫佐和佩吉身上,我們能窺見壹些擁有“遠見卓識”的收藏家,應該有的特質。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藝術界也在持續發展中湧現出許許多多有才華的藝術家,他們的優秀作品,也等待著像羅倫佐和佩吉這樣的“伯樂”去發掘,去資助。然而中國的收藏界似乎更熱愛去收藏,去拍賣壹些“前人”的作品,有時甚至會出現壹旦藝術家過世,價格還能上漲的情況,而這種風氣也導致了假畫輩出,這些假畫往往能賣壹個很高的價格,而能將假畫作的天衣無縫的“大師”本人的作品卻無人問津,這何嘗不是壹個讓人無奈的現狀。市場需求決定了藝術的發展方向,若是壹味的停留在對古人畫作的陶醉中,只會讓中國的藝術市場走向壹個奇怪的方向。
但這些情況並不是簡單的原因所造成的,分析羅倫佐和佩吉的經歷,我認為國內缺少的是[受過良好藝術陶冶的大收藏家]和[群眾對於購買真正油畫的渠道和意識]。我曾做過壹個面對300人的問卷調查,當問到是否願意通過學習相關藝術知識來提升自己的審美時,百分之七十五的人選擇願意;而當問到對哪壹種藝術種類感興趣時,百分之五十的人都選擇了油畫;在願意購買藝術品的人中,選擇合眼緣而不是更重視名氣的人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七;最後,半數的人都選擇承受500及以下價位的藝術品。這也說明,大多數民眾還是樂於了解藝術並購入自己經濟能力可以承受的藝術品的,但是他們中大部分人的審美還停留在小學以及初中課本中那壹些簡單的美術知識中。而沒受過系統藝術知識培訓的普通民眾,去參觀免費開放的現當代展覽,所能獲得的體驗也終歸是有限的,更不用說去欣賞現當代藝術這個大類中的各種分類。
這也導致了,很多民眾雖然已經模糊的有了對審美的追求,比如壹些年輕人已經會很在意自己家裏的裝飾裝潢等的風格,而且他們也會明白藝術品,也就是他們眼中的“裝飾畫”對家裏裝潢裝飾風格起到的作品,而最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選擇了在店商平臺上選擇出貨量大,商業化明顯的廉價商業畫作為代替,而這些畫,少則幾百,多則上千,卻不具備太多收藏價值以及審美價值,這不能不說是很可惜的。
然而我相信這種情況正在慢慢改善。國內在這十年中,慢慢出現了壹批有影響力的收藏家。他們中有的通過壹擲千金擴大影響力,有的默默開辦自己的私人美術館,有的通過創辦畫廊來挑選自己喜歡的作品和藝術家……而近幾年來,高質量的展覽也接二連三的出現,收到的反饋以及社會反響也出人意料的好,看展的群眾越來越多。而因為藝術類學生的不斷增加,這部分群體也算是受過系統美術培訓的人群,走入社會影響身邊的人以及成家後繁衍的後代也會是對藝術有基本了解的人群,對日後的民眾審美的提高以及藝術品購買需求的增加也能起到壹部分力量。而越來越多的收藏者也會湧現,也許,下壹個“洛倫佐”或者“佩吉”就已經出現在藝術圈,等待著將世界藝術的中心,帶到中國來,並在中國的藝術圈掀起壹股滔天巨浪。
壹點拙見,分享在此與各位探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