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之壹,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壹部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在秦始皇埋葬坑的基礎上建造的。秦始皇兵馬俑位於陵園日落東門外3公裏處。秦始皇兵馬俑造型逼真,沒有雷同之處。秦始皇兵馬俑的戰車、布陣、騎兵排列在各個位置,隨時準備受到敵人的攻擊,就像壹支整齊、威嚴、威武的秦軍,保衛著秦始皇地下王國的安全。整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雄偉壯麗,秦始皇兵馬俑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之壹。
2.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陜西省臨潼縣城東約5公裏的驪山北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陵(包括兵馬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陵墓規模宏大,建造了37年。它分為兩個城市,內城是正方形的,外城是長方形的。墓地的南部是墓區。今墓為四角錐形,底長515米,南北長,東西寬485米,高55米。墓中有很多機關,陪葬了很多寶物。第壹皇陵雖然價值極高,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無法發掘,所以現在這裏只能看到壹個巨大的土堆,觀賞性不強。
3.華清池
華清池,又名華清宮,位於Xi市東部,驪山北麓,距歷史文化名城Xi 30公裏。華清池自古以來就是洗浴勝地。華清池是中國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國務院公布華清宮遺址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清池靠近北京的地理位置,有秀麗的驪山風光和天然溫泉,吸引了歷代皇帝在陜西建都。華清宮建於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華清池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玩耍、沐浴的地方。華清池裏的驪山溫泉,常年水溫43度。華清池是著名的旅遊和洗浴勝地。
4.驪山
驪山位於Xi臨潼縣南部,屬於秦嶺的壹個支脈。最高峰九龍峰海拔1301.9米。山上的松柏四季常青,郁郁蔥蔥。從遠處看,它像壹匹藍色的馬,因此得名“驪山”。驪山也被稱為“繡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倒映在金色的晚霞中,景色格外美麗,有“驪山夜明”之譽。。
5.陜西歷史博物館
位於Xi安小寨東路與翠華路交叉口西北,占地約7萬平方米,是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最現代化的歷史博物館。博物館是壹組模仿唐朝的建築,分為三個展廳。展出的3000多件文物是從陜西省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其中大部分是藝術價值很高的稀世珍品。
6.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濟南南郊,是中國著名的古建築,被認為是古都Xi的象征。相傳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回來後專門從事翻譯和藏經工作。因仿印度大雁塔,故名雁塔。後來,在長安建福寺建了壹座更小的大雁塔。為了區別它,人們把慈恩寺寶塔叫做大雁塔,建福寺寶塔叫做小雁塔,壹直流傳至今。大雁塔的平面呈正方形,建在壹個約45米見方、高5米的平臺上。這座塔有七層,底層離地面有25米長。
7.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建福寺,距Xi市區1公裏。建福寺始建於公元684年。它是為了在唐高宗死後100天為他祈福而建的,所以它最初被稱為仙福寺。698年,改名建福寺。大雁塔和小雁塔是古都長安保存至今的兩個重要標誌。小雁塔和大雁塔東西相望,因比大雁塔小,故稱小雁塔。“小”字精致優雅,但也小氣,在名聲和氣勢上與大雁塔相去甚遠。
8.北林博物館
Xi安碑林位於著名的古城Xi安三學街(因清代長安學派、付雪學派、鹹寧學派均位於此而得名)。它建立於北宋第二年(公元1078),以保存“開石成經”。在過去的900年裏,近3000塊石碑被收集、擴建和精心保護。有六個碑廊,七個碑室和八個碑亭,展出1087方碑。在有著名古跡的展室裏,陳列著儒家學者和哲學家的浩如煙海的石經;秦漢文人的樸素遺風;魏晉北朝墓誌中的華英:唐代名家的絕世書法,宋元名家的瀟灑筆墨。書畫聖手王羲之、畫聖吳道子的筆觸,詩畫俱佳的王維竹影清風,為碑林增光添彩。Xi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國歷史文物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於1962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鐘樓
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最宏偉、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築之壹。它位於Xi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街的交匯處。它是古城Xi安的標誌性建築,被譽為“古城明珠”。
10.鼓樓
Xi安鼓樓位於Xi安西街北院門南端,東臨鐘樓。鼓樓建於洪武十三年(1380)、康熙三十年(1699)、乾隆五年(1740)。樓上有壹面巨大的鼓,因為它每天敲鼓報時,所以被稱為“鼓樓”。歷經歲月滄桑,巨鼓早已不在,而於鼓樓卻巍然屹立。
11.半坡博物館
Xi安半坡遺址博物館,位於Xi安以東約六公裏的半坡村,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遺址,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屬於仰韶文化。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發現了400多個這樣的遺址,因此黃河流域被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
12.Xi安城墻
Xi安城墻建於明朝洪武年間(1370棗1378)。它是在6世紀隋唐城墻的基礎上形成的,周長為13912m。城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厚度大於高度,建築穩定牢固。從1983開始,環城建設工程逐步建成了以古城墻為主線,環城綠化為輔,護城河環繞的環城公園。風格樸實、粗獷、野性,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以城墻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鎖塔、箭塔、主樓、炮塔、胸墻垛、城門等壹系列軍事設施。,構成了冷兵器時代嚴密完整的城市防禦體系,為遊客直觀了解古代戰爭提供了珍貴的文化景觀。
13.清真寺
大清真寺位於Xi安鼓樓西北的花覺巷,又稱花覺巷清真大寺。它和Xi安大榭裏弄穆斯林壹起,被稱為中國Xi最古老的兩座穆斯林寺廟。因位於大榭巷寺東,故又稱東大寺。大清真寺位於Xi安鼓樓西北角,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大型中式古建築群,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結晶。該寺始建於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維護和保護,成為現在的格局。該寺屬於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晉升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5月榮獲xi十大旅遊景點之壹。。
14.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Xi市曲江新區,占地1萬畝,其中水面300畝,總投資1.3億元。它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建在唐芙蓉園原址北側,是中國第壹座全面展示盛唐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包括紫雲樓、宮女殿、禦宴宮、芳林苑、馮明九天劇院、杏園、魯豫茶樓、唐城、曲江柳蔭等眾多景點。。
15.清治
盛流寺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寺廟之壹,在9世紀達到頂峰。它是日本佛教的祖庭,也是日本人心中的聖殿。從65438年到0986年,Seiryuji從日本引進了壹千多棵櫻花樹,種植在寺院裏。每年5、6月份,櫻花盛開,春色盎然,五彩繽紛。至今,清流寺以其傳奇的歷史角色和美麗寧靜的風景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位於Xi安的清流寺是鐵路廟村,也是中日友好交流的象征。它的建築風格很有日本特色,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文人墨客來此遊覽,留下了很多好文章好詩詞。每年壹到三四月份,寺內的幾棵櫻花樹色彩斑斕,似雪似霜,十分美麗。這也是清流寺每年的幾個景點之壹!
16.興教寺
興教寺位於Xi城南約20公裏處,長安區杜曲鎮少陵苑旁,長安區杜曲鎮樊川北苑(少陵高原)旁。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大師的安葬之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僧人玄奘大師於公元664年逝世,葬於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在樊川鳳棲塬重葬,建五層佛塔。次年,唐肅宗建廟,題字“興教寺”,故名興教寺。
17.水陸寺
水陸庵位於藍田縣東10公裏的普化鎮汪順山腳下。水陸庵原名水陸寺,是六朝古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以保存古代精美罕見的彩塑而聞名,被譽為“中國第二個敦煌”。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墻體塑料集團。壁雕組集繪畫、圓雕、浮雕、建築雕刻於壹體,壁、梁、柱上鑲嵌著3700多個自然界萬物的人物和雕像。壹件件栩栩如生,個個栩栩如生,在壹平方英寸內展現了無數的意識效果。他在人物雕塑上獨樹壹幟,尤為突出。他以故事為基礎,追求動態場景,把握表情、眼神、動態的變化,以寫意達到意境,以塑身表達思想,以人物粗獷、沈靜、溫柔、喜怒哀樂的表情躍上墻壁。
18.八仙神廟
八仙廟,道教勝地,位於Xi東關長樂廣場。它是Xi最大的道觀,也是西北地區著名的道教建築。相傳建於宋代,之後歷代都有修繕。現存的主要建築都是清代建造的。因廟內供奉傳說中的韓中立、張、韓湘子、、曹國九、、藍采和、何仙姑等八仙塑像,故名“八仙廟”。
19.曲江冷窯
曲江冷窯位於陜西省Xi市東南郊的壹條溝裏,大雁塔以東,銀燕路以南,曲江池東南。進入冷窯,可以欣賞到雕刻精美的山門廣場,可以看到王寶釧選擇繡球的浮色樓,可以看看工作室和冷窯故事蠟像館。
20.樓觀臺
陜西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距古城xi安70公裏,穿過107國道,與隴海鐵路、西寶高速、108國道相連。位於Xi周至縣東南15km處的終南山北麓。樓觀臺得名於西周。古代聖人老子在這裏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並在高港建了壹個講學的平臺。因此,它是中國道教聖地,受到道教信徒的推崇。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被譽為中國文化之魂的所在地,有“天下第壹處”的美譽。
21.草堂寺
中國佛寺。位於陜西省戶縣東南15km處,面對鐘南山。龜茲高僧、大翻譯家鳩摩羅什,在秦末迎姚興譯經後不久,定居長安。因以草為殿頂而得名。它毀於北周,唐宋以後多次重建。今天,有三個大廳和鳩摩羅什佛塔。草堂寺,距Xi安約50公裏,位於陜西省戶縣龜峰山北麓,東臨風水,南臨龜峰山、觀音、紫閣、大定等山峰,風景秀麗。它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漢族地區重點寺廟。
22.翠華山
翠華山在鐘南山太乙鎮。當妳去鐘南山的時候,妳壹定要去翠華山。據說大約在周幽王的時候,關中發生了壹次大地震。翠華山發生強烈滑坡,地質結構脆弱。甘秋池和翠花峰是受損最嚴重的地區。大量山體滑坡填平山谷,斷流成湖,形成了秦嶺北坡兩個罕見的堰塞湖,即水丘池和甘丘池。水湫池占地約20公頃,因其海拔在1000米以上,故又稱翠華山天池。崩塌體上部有壹個天然冰洞,風洞中有壹個冰洞。內外溫差可達23℃,常年不結冰。
23.高家大院
高家人家大院位於北院門144號,總居住面積2310平方米。它是壹座磚木結構的四合院,是Xi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該大院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至清代乾隆年間基本成型。庭院主體完成於乾隆年間,整個庭院完成於道光年間。上壹次大修是在同治十年,最近壹次修復是在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