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四大古鎮是哪四個排名

中國四大古鎮是哪四個排名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令人感嘆無比,這裏曾經帶給人們榮耀和輝煌,至今依舊保留了大量的古鎮和建築遺跡,中國四大古鎮就是我們文化的結晶被完整的保留下來。

壹、景德鎮

景德鎮具有悠久的制瓷歷史和傳統,從五代已經開始燒制瓷器,至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四百多年間,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壹個個地興起,名噪壹時,風行壹世,但大多時間不長,又壹個個地被衰落、淘汰。

入明以後,鈞窯、龍泉窯、磁州窯等系的瓷器,已無法與景德鎮的青花、彩瓷和顏色釉瓷相匹敵,它們或停止生產,或走向衰落。

而景德鎮的瓷工們在自己世世代代的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兼收並蓄歷代各地名窯之所長,加以發展和提高,由原來與各地名窯並駕齊驅的地位,逐漸發展到獨占鰲頭的局面,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地處群山環抱之中,昌江傍鎮而過。景德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浮粱縣境內的麻倉山以及附近星子、樂平、婺源、余江和波陽等縣盡是山陵地帶,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瓷石、釉果和耐火土壹類礦物。

這些制瓷原料不但雜質含量少,工藝性能好,適宜於制造高級瓷器,而且蘊藏量極為豐富。景德鎮及其四鄉山木火焰長,燒瓷最為合適,為燒窯提供豐富的燃料。

很多瓷窯設於昌江及其交流沿岸,河水可供淘洗瓷土;設置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同時,昌江水運暢通,大批瓷器可順流而下至鄱陽湖,轉由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如九江、南京、揚州等地,運銷國內外市場。

宋代景德鎮主要燒制青白瓷單壹品種,青白瓷以其釉色介於青白之間,說它是青瓷又青中顯白,說它是白瓷又白中泛青。這種介於青瓷、白瓷二者之間的青白瓷具有景德鎮獨特的地區特色。

青白瓷晚清以後壹般稱之為“影青”,宋文獻僅見青白瓷壹名,無影青之稱,晚清以至民國初年出版的瓷書又有“隱青”、“映青”、“印青”等等名稱,所指均為青白瓷。

景德鎮發現燒青白瓷的宋代瓷窯遺址有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多處,上述窯址遺留碎片極多,可以想見當時燒瓷的盛況。

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有15個省和自治區出土了景德鎮的青白瓷,上世紀青白瓷流通範圍如此之廣,把出土眾多的青白瓷與瓷窯遺址的豐富遺物堆積兩者互為印證,反映了宋代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與興盛狀況。

景德鎮五代時燒青瓷和白瓷,青白瓷在五代窯址裏尚未發現。按照我國瓷窯發展的壹般情況,後期都繼承前期傳統品種而有所改進或發展。但景德鎮卻例外,五代流行的青瓷和白瓷,宋代不見了,代之以青白瓷,這種現象的出現不能從壹般規律去探索,應有其他的原因。漢唐以來陶瓷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但也有模仿同時期其他品種的事例,如漢代北方彩繪陶是模仿同時期江南地區彩繪漆器,唐代三彩與絞胎是仿同時期絲綢印染及犀毗漆器特征而燒制的,宋代醬釉瓷是模仿同時期醬色漆器燒制的,類似例子還有很多。

玉器歷來屬於稀有物而為統治階層壟斷專用,青白瓷是在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況下出現的,應是景德鎮陶瓷匠師別出心裁地利用當地優質原料燒出了色質如玉的青白瓷,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從它出現的那壹天起就受到人們喜愛,不久便贏得了假玉器的美稱。

南宋詞家李清照《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詞句,這裏的玉枕就指的是色質如青白玉的青白瓷枕;元代青白瓷碗有印“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岡”字銘,表明了青白瓷是仿玉器而作的,寓意很明顯。

景德鎮宋代燒制青白瓷以日用器皿為主,飲食用具有碟、盤、碗,酒具有註子、註碗、杯、托子,盥洗衛生用具有缽、洗和各式香熏,照明用具有燈盞,有供放藥材、香料或婦女化妝用品的盒子。有壹種子母盒,是於大盒之內粘附3個小盒,分別放粉、黛、朱,供婦女化妝時使用。此外,有為善男信女燒制的觀音塑像,有專為陪葬用的塔式蓋瓶,寢具有各式枕,如雙獅、立象、臥嬰和銀錠式,其中以銀錠式較多。下圖為清雍正景德鎮窯墨彩大缸杯。

江南地區宋墓出土物以青白瓷較為常見,少數墓葬有確切紀年墓誌,把紀年墓出土青白瓷加以排比,大致可看出器物演變及流行使用時間。註子註碗是壹組酒器,五代時已很盛行。北宋墓出土註子註碗較多,仍帶有仿金屬器的特征,器身呈瓜棱形比較普遍;早期墓所出註子多數均有蓋,蓋頂均有壹獅形鈕,註子註碗最晚出於徽宗政和時期墓。缽盛行於唐,缽身較高,五代時缽演變為淺式,但仍保留唐代斂口平底,口底大小相若的遺風,宋代青白瓷缽由斂口變為敞口、折肩,肩以下漸漸收斂,口大而底小,器型有較大的變化,流行時間與註子註碗相同。蓋瓶最早出於北宋後期,南宋盛行,瓶體瘦長,上下約略相等;上半部頸細長,頸上堆塑龍、虎、龜、蛇、風、鶴、雞、犬等紋,上有塔形蓋,蓋頂為壹鳥紋鈕,有的為立鶴,下半部瓶身多有附加裝飾,肩部壹周堆貼人物,有的為武士,有的為十二辰。蓋瓶沿襲到元末,上半頸部只占器高的三分之壹,瓶身則變長,與南宋相比,有較大變化。宋代盒子產量很大,南宋時期更出現了專門制作盒子的作坊;景德鎮燒制的盒子形體較小而扁,有圓形、八方形、六瓣形和菊瓣形,蓋面多飾以陽紋印花,盒子底部無釉,有帶作坊標記的,如“吳家合子記”、“段家合子記”等,字銘均為陽文直書,國內國外出土的此類帶作坊標記的有“吳”、“許”、“段”、“蔡”、“陳”、“潘”、“余”、“汪”、“藍”、“朱”、“徐”、“程”、“張”等13家作坊產品,僅生產盒子壹類產品就有如此眾多的作坊,整個制瓷規模就可想而知了。蔣祈《陶記》所說的“昔窯三百余座”的記載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宋青白瓷除了具有胎白、釉潤如玉等特點外,還輔之以刻花、篦點、篦劃和印花裝飾,更增強了青白瓷藝術感染力。北宋前期青白瓷多光素無紋,規整的器型和潤潔如玉的釉質,博得人們的贊賞。中期以後,刻花、篦點及篦劃紋飾在器物上大量出現,神宗元豐紀年墓出土有刻花小盤數件,盤口均無釉,表明是采用的覆燒方法。南宋以後印花裝飾又大為盛行,傳世與墓葬出土物之中有此類印花盤碗不少,盤多覆燒,紋飾題材、布局方法與河北曲陽定窯頗多近似之處,明顯受到了定窯影響。

景德鎮由於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諸如優質高嶺土,山區多馬尾松柴,便利的水上交通,特別是技術高超的制瓷工匠,這些有利條件是江南地區任何瓷窯都無法與之比擬的。

色質如玉的青白瓷對江南地區瓷窯影響很大,出現了不少模仿景德鎮青白瓷的瓷窯,已發現的有江西的南豐、吉州、寧都、贛州、金溪和貴溪窯;福建的德化、泉州、同安、永春、安溪、南安、莆田、福清、閩清、仙遊、連江、浦城、崇安、光澤、建寧窯;廣東的潮州、廣州及惠州窯;廣西的藤縣、容縣、桂平及北流窯;湖北的鄂城及武漢窯;湖南的益陽、衡陽窯;浙江的江山、泰順窯,***8個省34個縣,它們之間形成了壹個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系。青白瓷系是江南地區兩大瓷窯系之壹,影響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明代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廠,專燒供皇室和朝廷對內賜賞和對外交換用瓷器。禦窯廠派有督陶官,集中景德鎮最優秀的瓷匠,獨占優質瓷土和青料,以雄厚的資金,按照宮廷的需要,不計工本,不惜人力,燒制最精美的產品。這樣便把中國制瓷工藝推向壹個新的高峰。

明代的民窯瓷器生產發展也很快,雖然不及官辦禦窯廠的產品精美,但產量巨大,“自燕雲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取於景德鎮”(王宗沐:《江西大誌·陶書》)。其中不乏高級產品,凡屬宮廷需要的“欽限”瓷都由民窯生產。特別是到了明代後期,隨著制瓷業中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民營瓷窯激增,嘉靖十九年(1540年)時,“浮梁景德鎮民以陶為業,聚傭至萬余人”。萬歷年間(1573~1620年),“鎮上傭工”“每日不下數萬人”。官窯有不如民窯之勢,出現“官民競市”的局面,終於形成“官搭民燒”的新制度。此外,民窯圖案紋飾自然豪放,尤其是描摹自然的寫實紋飾,更能體現制瓷工匠豐富的創造力,反映勞動人民濃郁的生活氣息。景德鎮民窯瓷器是值得重視的。

在明代,景德鎮制瓷工藝水平有很大提高,制瓷分工很細,《天工開物》列舉了制瓷生產過程有春土、澄泥、造坯、汶水、過利、打圈、字畫、噴水、過銹、裝匣、滿窯、烘燒等各道工序,從原料開采到燒成,“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就是說,要經過72道工序,才能制成壹件瓷器。大多數工序基本上都有人專司其職,分工的精細,技術上的精益求精,使產品質量不斷得到提高。景德鎮的瓷匠還總結了我國南、北窯爐的優點,發明了蛋形窯,即景德鎮窯。窯爐的革新,使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這樣,景德鎮的瓷業也就愈來愈興旺了。

屹立在昌江之畔的景德鎮,官窯和民窯數百個煙囪晝夜紅焰蔽空,煙火相望,“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盛況空前,成為馳名世界的瓷都。

二、朱仙鎮

朱仙鎮啟封故園位於開封市祥符區,地處鄭汴洛沿黃“三點壹線”黃金旅遊線之上,距離鄭州國際機場僅40分鐘車程,自古盛世繁華蓋世錦繡,具有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春秋時期,鄭莊公在今朱仙鎮古城村處屯兵築城,城曰“啟封”,意圖“啟拓封疆”。漢景帝時期,為避皇帝之諱改“啟封”為“開封”,八朝古都開封由此拉開了帷幕。戰國時期,這裏是俠士朱亥的家鄉,為紀念他隨信陵君竊符救趙立下的功勛,其家鄉遂改稱“朱仙鎮”。

朱仙鎮因傍賈魯河,水路轉淮河可遠達揚州,自唐宋以來,壹直是水陸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明朝時是開封唯壹的水陸轉運碼頭,曾位居華北水陸交通首位,商業繁盛,經濟發達,與廣東的佛山鎮、江西的景德鎮、湖北的漢口鎮齊名,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鎮”。

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厚重的文化,朱仙鎮人文景觀眾多,文物古跡星羅棋布。這裏有“中國三大嶽廟”之壹的朱仙鎮嶽飛廟,有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有建築風格堪稱“東亞第壹大清真寺”的朱仙鎮清真寺,這裏還是“豫劇之母”祥符調的發源地。

世事滄桑,鬥轉星移,別家古鎮日漸繁華,唯有朱仙鎮“因水而興,因水而衰”,默然沈寂在歷史長河之中。

朱仙鎮歷史不該被沈寂,千年古鎮理應再復興。新時期,中原經濟區建設、鄭汴壹體化成果顯著。憑借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良好的地緣優勢,朱仙鎮啟封故園將發展成為河南省建設文化大省和開封市構建文化旅遊體系的重要支撐點。

2012年5月9日,由河南開心壹方集團投資建設的朱仙鎮啟封故園景區舉行奠基典禮,項目集古鎮風情文化、高端養老、生態觀光農業於壹體,是河南省重點項目、省重點旅遊項目、開封市重點項目。項目規劃總占地面積約5300畝,總投資120億元,***分為八個功能區:古鎮風情區、環湖風景遊覽區、休閑度假區、古戰場文化體驗區、生態農家體驗區、文化創意養生區、生態濕地體驗區、生態林地觀光區。

朱仙鎮啟封故園以“生態築城,文化延夢,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為規劃開發理念,營造壹個以水上觀光、娛樂、購物、休閑、度假活動為主的旅遊目的地,打造壹個特色旅遊綜合體。

朱仙鎮啟封故園深入發掘朱仙古鎮的歷史發展脈絡,生動再現朱仙鎮當年商業繁盛、文化燦爛、漕運舟楫相繼、沿河燈火萬家的盛世風貌。它以發展現代旅遊業為主體,以帶動周邊區域群眾脫貧致富為宗旨,加快朱仙鎮周邊美麗鄉村建設步伐;項目根據景區現狀,依托原生態自然環境,以當地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為資源,以都市人群為目標,開發出符合現代遊客需求的專項旅遊項目。

朱仙鎮啟封故園深挖朱仙鎮歷史文化內涵,在倡導文化遊、歷史遊、休閑遊、體驗遊等多種常規旅遊形式的同時,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旅遊設計規劃理念,提出了全新的多業態綜合型旅遊開發模式,為遊客提供原生態、人性化服務。

朱仙鎮啟封故園目前已建成開放的古鎮風情區占地870畝,它包含朱仙古鎮、漕運糧倉區、聚仙湖、狀元街、魁星街、下八行街等區域,匯聚大江南北風格的古建築、臨水民宿和特色商鋪將為遊客開啟壹段浪漫溫馨的中原水鄉之旅。

朱仙鎮啟封故園以復古的明清建築作為主要建築類型,將厚重的歷史、傳統的文化皆收其中,展現給遊客壹片“鎮湖相連、景湖相依、鎮在水中、水在鎮中、鎮湖壹體”的獨特中原水鄉風貌,再現朱仙鎮當年商船晝夜穿梭、夜間兩岸燈火通明、沿河景色蔚為壯觀的盛世景象。

三、佛山鎮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人類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來在這裏繁衍生息,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又稱“禪城”。

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陶瓷、紡織、鑄造、醫藥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壹,先後誕生了中國第壹家新式繅絲廠和第壹家火柴廠,並建立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竹嘴廠”。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嶺南傳統文化。佛山素有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廣紗中心、嶺南成藥之鄉、南方鑄造中心、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佛山是“南國陶都”,制陶藝術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竈,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4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榮獲“中國陶瓷名都”稱號。

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民間自發組織的粵劇演唱“私夥局”是佛山文化的壹大特色,至今長盛不衰。每年壹度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使佛山呈現“紅船泊晚沙,萬人看瓊花”的盛況。

佛山是“嶺南成藥之鄉”。古方正藥的歷史有400余年,其產品種類齊全,大約分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類,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備的中成藥,湧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藥酒、“源吉林”甘和茶等壹批老字號名藥。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鐘、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間藝術的搖籃,孕育並保留了秋色、醒獅、舞龍、龍舟說唱、龍舟競渡等大量體現嶺南文化精髓的民間藝術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紙、木刻年畫、陶塑、灰塑、磚雕等手工傳統技藝精湛,獨樹壹幟。2005年底,佛山參與申報的獅舞、粵劇、龍舟說唱、佛山木版年畫、廣東剪紙、石灣陶塑技藝等6個項目,進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

佛山自古人文薈萃,才俊輩出。唐宋以來廣東出過九個狀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時為“氣標兩廣的人文之邦”。近代以來,孕育了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政治活動家張蔭桓、戴鴻慈、譚平山、何香凝、羅登賢、鄧培,民族實業家陳啟沅、簡照南、簡玉階,科學家詹天佑、鄒伯奇,文學家吳趼人,粵劇名伶薛覺先、馬師曾,武術名家梁贊、黃飛鴻、李小龍,名醫李廣海,能工巧匠黃炳、陳渭巖、劉傳,第壹位華人牧師梁發等傑出人物。

近年來,佛山圍繞建設文化名城目標,推動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都市文化相互融合,塑造開放、兼容和創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承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暨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第六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辦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等在國內外有著重大影響的文藝活動。各類文化設施建設均處於全省、全國先進水平,多層次配套發展的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和廣東粵劇博物館落戶佛山,中國美術家協會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落戶順德。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佛山市孔雀廊影音電器有限公司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禪城區石灣鎮街道被評為“中國魅力名鎮”,三水區大旗頭村、順德區碧江社區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佛山祖廟、西樵山、南風古竈、清暉園、皂幕山、南國桃園、陳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評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廟融古代陶瓷、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壹體,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宮”;西樵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美譽;順德清暉園與佛山梁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陳村花卉世界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花卉生產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題公園;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大、品種資源豐富的荷花生態專類園。還有東華裏、康有為故居、寶林寺、蘆苞祖廟、黃飛鴻紀念館、李小龍紀念館可讓遊客領略獨特的嶺南文化。目前,佛山以歷史文化、南國武術、商務會展、產業觀光、休閑度假、購物美食、美化家居等為主題的特色旅遊方興未艾。

佛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珠三角“美食之鄉”。佛山是粵菜發源地之壹,素有“食在廣東,師出佛山”的美譽。壹直以來,佛山以其民間食譜豐富、茶樓食肆林立、烹飪技藝精良而蜚聲海內外。2004年,順德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廚師之鄉”。為弘揚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壹”期間舉辦的“佛山美食歡樂節”,已成為集美食、旅遊、文化藝術為壹體的盛大旅遊節慶活動。

4、漢口鎮

在長江與漢水的交匯處,有壹座十分重要的城市,這便是湖北省會、華中第壹大都市——武漢;然而武漢形成統壹的行政區劃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很長時間裏這裏其實有三個城鎮隔江鼎立,分別是:武昌,漢口和漢陽。

明清時期,這三處甚至不在壹個地級行政區裏面,以清朝為例,清朝時期的武昌縣屬於武昌府,並為武昌府的附郭縣;漢陽縣則屬於漢陽府,是漢陽府的附郭縣,漢口當時也是歸漢陽府所屬漢陽縣管轄。

壹直到近代北伐軍攻克武漢三鎮之後,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將武昌、漢陽、漢口三鎮作為“京兆區”,統稱武漢市,並正式從廣州遷都武漢,這是歷史上第壹次在官方文件中將三鎮合並為壹個行政區劃。

那麽,武漢的核心在哪裏呢?這還真不好說,現在“武漢三鎮”的範圍即是今日武漢市的七個中心城區,武漢市的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在武昌(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武漢近代工業發祥地中國在漢陽(今漢陽區);而武漢市的金融、商貿、對外交往中心和主要交通樞紐,則是在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_口區)。

但是,現在武漢市區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是漢口無疑。

  • 上一篇:適合告白的甜蜜情話
  • 下一篇: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的相關活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