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短期來看,形勢不容樂觀。8月份CPI漲幅攀升至6.5%後,9月份又回落至6.2%,這讓很多人認為通脹高峰可能已經過去,但6月份5438+10月份再現的6.5%無疑讓之前的判斷過於樂觀。根據高盛經濟研究的預測,6月份5438+065438+10月份CPI將增長6.7%,PPI將達到3.5%。無論我們多麽懷疑甚至質疑這個數字,通脹形勢並不樂觀,這壹點可能是大多數人都認可的。
緊縮政策肯定會變強,但選擇哪種方式可能更重要。無論是控制信貸增速、固定資產投資,還是節能減排,都可以有市場化、行政化的手段。比較兩者。到底孰優孰劣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但是,經濟理論和改革開放的經驗告訴我們,行政手段雖然有時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其成本也是相當高的。所以,在市場手段用盡之前,行政手段壹般是審慎的。
但是,問題就是問題。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還是有很多有利因素的。事實上,今天的許多宏觀經濟問題或多或少都是由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引起的,盡管這是壹種不平衡的增長。但仔細想想,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煩惱,總比經濟發展停滯帶來的失望好。為展望新政策環境下明年的經濟增長,本報推出“2008,銀根緊縮”系列,首期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關於2008年中國整體宏觀經濟的分析與預測,下周還將刊登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經濟學家沈博士關於信貸總量控制的文章。歡迎讀者來信交流,郵箱是guchongqing@gmail.com。(文/谷重慶)
中國經濟連續五年保持10%以上的經濟增速,而通脹率保持在3%左右。然而,近幾個月來,通貨膨脹率明顯上升,公眾中出現了壹些焦慮情緒。應該說,中國經濟正在進入壹個新的階段,壹個更加微妙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做出調整,為壹些突發事件做好準備。最近,中國經濟學家之間以及中國經濟學家與相關部門決策者之間的討論涉及許多問題。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總結和概括,使之成為十個問題,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探討。這十個問題是:
第壹,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是否從8%到9%提高到10%-11%?
第二,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是孤立的、壹次性的,還是普遍的,既有需求驅動的特點,也有成本驅動的特點?
第三,為了實現相對價格調整,通貨膨脹的容忍度是多少?換句話說,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相對價格還有多大的調整空間?
第四,中國資本市場是否存在嚴重的泡沫?政府是否應該對資本市場價格的漲跌采取不幹預的自由放任政策?
第五,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否過快?
第六,通貨膨脹和匯率升值之間是否存在替代關系,是否應該容忍通貨膨脹以換取匯率穩定?
第七,在中美利差縮小,人民幣升值給定的情況下,中國還有加息的空間嗎?
第八,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中國是否應該加快資本自由化的步伐,以減輕升值的壓力?
第九,中國的資本管制仍然有效嗎?應該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還是盡快解除資本管制?
第十,中國流動性的根源在哪裏?
1.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從8%-9%提高到10%-11%了嗎?
直到2003年,人們才認識到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為7-8%。在“十壹五”規劃中,中國政府實際上有壹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目標,這個目標低於8%。2004年,政府還提出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應保持在7%左右。
從2003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勢頭:經濟增長率連續五年超過10%,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人們自然會問: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有顯著提高嗎?我覺得有進步,但不相信有大的躍升。不太可能從7 ~ 8%跳到10 ~ 11%。最近中國經濟增速加快,某種程度上是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在經歷了6~7年的通貨緊縮後,2003~2004年經濟在投資的推動下出現快速增長是很自然的。2005年後“瓶頸”的消除使2006年保持了低通脹和高增長。經濟增長中既有趨勢性變化,也有周期性因素,必須分開來確定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如果目前的經濟增長率是11.5%,那麽斷言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已經達到10 ~ 11%是不審慎的。通貨膨脹不會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而立即出現,而是會滯後壹年或更長時間。如果根據當前的經濟增長率來確定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後果很可能是經濟進壹步過熱。反通脹政策不能等到通脹跡象明顯的時候。更何況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明顯超過了年初的控制目標,有進壹步上升的危險。
2.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是孤立的、壹次性的,還是普遍的,既有需求驅動的特點,也有成本驅動的特點?
兩個月前,很多經濟學家還認為中國不存在通脹問題,CPI上漲很大程度上是壹次性事件,是豬肉和食品價格上漲造成的。所以國外把中國的通貨膨脹稱為“豬周期”。我覺得中國的通貨膨脹其實挺嚴重的,發展前景堪憂。這種擔心是沒有根據的嗎?不壹定,原因如下:
首先,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明顯超過了潛在經濟增長率。按照壹般的經濟學理論,通貨膨脹的發生壹般會滯後壹段時間,而我國高增長低通脹的局面已經好幾年了。
第二,農產品價格總體上漲,不是個別上漲。不僅農產品價格在上漲,農產品的投入品價格也在普遍上漲。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與世界範圍內耕地面積的減少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不無關系。所以很難相信通過增加生豬的數量,就能解決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問題。現在PPI也開始上漲了。所有這些指標都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對通貨膨脹的長期性和持久性保持高度警惕。
第三,更令人擔憂的是,通脹預期已經在普通民眾中形成,對通脹上升的焦慮正在蔓延。即使這種情緒是建立在錯誤判斷的基礎上,但通脹預期壹旦形成,就很難擺脫。預期的形成會改變公眾的行為,使通脹惡化難以避免。
第四,近年來,工資薪金的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預期-工資薪金上漲-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正在形成,或者已經形成。
第五,中國存在嚴重的價格扭曲。因此,有必要調整相對價格。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相對價格的調整必然會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
第六,雖然“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壹種貨幣現象”的說法未必成立,但不可否認的是,通貨膨脹與貨幣現象密切相關。目前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為18%,說明通貨膨脹是有貨幣支撐的。負利率是推動通脹的動力源。
第七,這兩年股市很熱(好像開始降溫了),房地產市場價格壹直在飆升,中國的財富效應不容小覷。
第八,全球都有明顯的通貨膨脹趨勢。原材料價格上漲,石油價格上漲,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國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壹。全球物價普遍上漲,必然會對中國物價上漲產生嚴重影響。
目前,中國許多行業仍存在產能過剩。中國凈出口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種產能過剩。壹個重要的問題是: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中國的通貨膨脹會加劇嗎?這真是壹個難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產能過剩不是通脹的充分條件。比如電視機生產過剩,抑制不了食品價格上漲。更何況中國是壹個開放的經濟體,面對的是壹個很大的國際市場。比如,鋼鐵生產過剩只是針對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對鋼鐵的需求依然旺盛,鋼鐵價格不會因為國內需求不足而下跌。此外,成本推動型通脹不會被生產過剩所抑制。80年代的“滯脹”是生產過剩和通貨膨脹並存。總之,我們完全有理由擔心中國的通貨膨脹前景。165438+10月27日* *中央政治局決定“把防止經濟快速增長變為過熱、防止價格結構性上漲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是完全正確的。
3.要實現相對價格調整,通脹的容忍度是多少?
目前,中國仍然存在許多價格扭曲現象。兩年前,調整這些價格扭曲不是問題,但現在卻成了問題,因為我們已經有了通脹。即便如此,還是要繼續調價,因為我們不希望看到香港貨櫃車繼續在深圳加油,農民繼續遭受“賤糧傷農”,企業繼續浪費不可再生資源,汙染環境而不受懲罰。相對調價刻不容緩,時間不等人。
但由於價格下調的剛性,相對價格的調整必然導致價格水平的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考慮中國可以容忍什麽樣的通貨膨脹率。以前央行的參考目標是3%,現在有的經濟學家認為容忍度是6%,有的認為更高。對通貨膨脹的容忍度並不是壹個純理論的問題。根據中國的經驗,我認為6%不可取,4%已經是極限了。通貨膨脹率應該控制在4%以下。
如果通脹率過高,相對價格的調整將變得毫無意義。在通脹環境下,壹種價格的上漲必然導致另壹種價格的上漲,各種價格競相上漲。除了不斷惡化的通貨膨脹,相對價格的調整根本不可能。現在,中國的年通脹率已經單月超過6.5%,這給了央行壹個非常明確的方向:我們必須采取緊縮政策來壓低通脹率。另壹方面,對通脹的容忍度決定了我們調整相對價格的深度和廣度。相信沒有人願意重蹈上世紀80年代“價格斷檔”的覆轍。
4.中國資本市場是否存在嚴重的泡沫,是否應該對資本市場價格的漲跌采取不幹預政策?
關於資產價格泡沫,似乎沒有必要進壹步爭論,結論應該是明確的。應該討論的問題是,政府是否有權利和義務幹預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現在很多人認為政府不應該幹預資產價格。我們可以幹預通脹,但我們只“關註”資產價格。我覺得政府真的應該盡量避免幹預資本市場,不應該貿然爆破泡沫。但在必要的時候,為了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政府不應該束縛自己的手腳,“該出手時就出手”。看看香港以及其他地區和國家政府在股市劇烈波動時的政策,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前期雖然在細節上有很多改進,但是政府穩定股市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當時的努力,就不會有現在股市更多的平和與淡定的心態。
我們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初衷是為了改善資源配置和公司治理結構,不是為了開賭場,不是為了尋租,不是為了把股票交易作為財產再分配的手段。如果大家都埋頭炒股而忘記了實體經濟,如果企業熱衷於把資金投入股票而不是實業,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前景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的發展表明,制度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5.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否過快?
2005年底,當時的國家統計局局長說,中國的投資率是48.6%。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大幅高於GDP的增長速度,但投資率的統計數據卻有所下降。中國的投資率是多少?不知道,我覺得至少應該是45%吧。與日本等國相比,這個比例確實很高。現在學術界有壹種觀點,認為中國的投資效率相當高。根據壹些學者的計算,中國的資本產出比小於2。如果是這樣的話,似乎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的投資增速並不算太高,中國的投資占比還有進壹步提升的空間。這種觀點有壹定道理,值得進壹步探討。但我個人對這種觀點持懷疑態度。中國的投資效率在相當程度上是周期性的。經驗告訴我們,當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的時候,所有的效率指標都會提高。經濟增速下行後,所有的效率指標都會馬上變得非常糟糕。所以不能簡單下結論。此外,中國的投資統計數據幾乎不可靠。但不可否認的是,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確實不足,應該繼續研究。
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資推動的。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與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非常不同。它造成目前的經濟過熱,但它會在未來造成生產過剩。但正如中國社科院王同三教授所指出的,過去幾年,中國通過進壹步投資,吸收了之前過度投資所創造的過剩產能。可以說,我們通過建設更多的鋼鐵廠(並出口)來吸收過剩的鋼鐵產能。但這種情況不可能長期保持。不久前,有經濟學家警告說,中國會出現通貨緊縮,因為中國前期投資過多。這種觀點不無道理。投資拉動型增長會產生比較大的經濟波動,我們要註意。但目前我認為主要矛盾是投資過熱導致經濟過熱。當然,壹兩年後,不排除中國面臨通貨緊縮的可能性,這裏不詳細討論這種可能性。
6.通貨膨脹和匯率升值之間是否存在替代關系,是否應該用通貨膨脹來換取匯率穩定?
升值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很復雜。匯率和價格是多變量動態系統中的兩個變量。理論上,給定其他變量,我們可以確定升值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但是,我們不能籠統地說兩者之間存在替代關系。在某些情況下(當其他變量在給定範圍內時),它們是可替代的。在其他情況下(當其他變量在另壹個給定範圍內時),不存在替代。應該具體分析。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升值和通脹確實存在替代關系。
從理論上講,如果壹個國家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有順差,匯率升值無彈性,必然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實際匯率升值,直到國際收支最終平衡。換句話說,在國際收支順差的情況下,不升值或升值不足往往會導致通貨膨脹的惡化。但是通貨膨脹本身並不壹定是匯率引起的。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與匯率有關,但並不完全是因為匯率。即使沒有外部失衡,11.5%的經濟增長率的存在,以及全球石油、礦產品、糧食價格的上漲,都足以導致通貨膨脹。升值和通脹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在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中找到,根據該效應,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匯率應該保持上升。該理論以已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他們分別發現了該理論,並在編者註的框架下進行了討論。這裏就不贅述了。
升值肯定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但是,匯率只是壹個價格,反映的是國際收支的平衡。在自由浮動和固定匯率下,匯率不可能成為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目前我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可以人為調節。但此時匯率政策主要是貿易政策工具。匯率的變化主要取決於貿易政策的目標(調整凈出口的增長率和調整國際收支的不平衡),而不是抑制通貨膨脹的需要。比如在經濟過熱時期(物價會上漲),貿易順差往往會減少,甚至會出現貿易逆差。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應該把匯率升值作為抑制通貨膨脹的工具。正確的政策回應應該是采取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升值應該是貨幣政策的副產品。匯率升值是為了讓貨幣政策發揮作用(但貿易逆差可能會惡化)。如果政府擔心貿易逆差會對出口行業產生不利影響,它可能壹方面收緊貨幣,另壹方面允許匯率貶值,以避免貿易逆差進壹步增加。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提高匯率以減少貿易順差的政策目標與收緊貨幣以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目標是相輔相成的。加速升值不僅有助於實現貿易平衡,也為貨幣緊縮留下了更大的空間。既然是“壹舉兩得”,“壹石二鳥”,何樂而不為?但升值不可能取代(或抑制)通脹。
如果用升值代替通貨膨脹不壹定合適,那麽用通貨膨脹代替升值的想法就是很大的謬誤。後者在付出通脹惡化的代價後,無法維持中國出口的競爭力。和名義匯率的上升壹樣,實際匯率的上升也降低了出口競爭力,害怕失去競爭力是中國人害怕升值的主要原因。用通貨膨脹代替升值,是壹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政策主張。至於提高工資的想法,則屬於要素市場價格、收入政策和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問題。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是必要的,但這個問題不能和匯率政策混為壹談,不能用提高工資收入來代替名義匯率升值。
7.在中美利差縮小,人民幣升值給定的情況下,中國還有加息的空間嗎?
相當壹段時間,尤其是2005年匯改前後,央行特別關註所謂的利率平價。我們希望匯率以每年3%的速度升值,所以我們試圖讓市場形成每年3%的升值預期。在這樣的預期已經形成的前提下,我們非常註意維持與美國的利差。將中美利差保持在3%。央行這麽做的目的是防止套利資金流入。直到最近,我們在這方面相當成功。問題是利率平價在中國可能不適用。首先,中國存在資本管制。其次,中國的資本市場不是壹個有效的資本市場。最後,中國資本市場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對外國人來說風險太大。即使中美之間沒有3%的利差,3%的升值預期也不足以造成大量的跨境套利和套利資金流入。跨境資本的流入很可能會追逐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20%、30%甚至更高的資本收益。真正在意3%升值預期的大概主要是中國企業。相應的資金回流大概主要是為了減少可能的匯率損失(同時也是為了獲得升值收益)。但這些企業壹般都是制造業企業,金融投機的能力和動機應該是有限的。以前外資進入主要是為了在資產市場套利,所以維持利差不是很有效。但是現在中國的資產價格已經很高了,這也給外資帶來了很大的風險。至少目前來看,流入資產市場獲取資本利得的外資量可能不會很大,利差仍然不會吸引大量外資。應該說,中國還有加息的空間。因此,央行應該根據減少流動性過剩的需要來加息,而不必過於關註中美利差。
但也要看到,如果中國繼續加息,美國進壹步降息,中美利差肯定會越來越小。如果這種利差進壹步縮小,升值預期進壹步增強,套利資金的流入確實可能急劇增加。那時候,我們只有三個選擇。壹是加強資本管制把套利資金擋在國門之外,二是讓人民幣升值吸收過剩流動性,最後是進壹步加大對沖(如果還有空間的話)。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8.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中國是否應該加快資本自由化的步伐,通過鼓勵資本流出來減輕升值壓力?
壹種觀點認為,中國應該試圖將過剩的流動性引向海外,從而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通過引導資本外流來減少升值壓力,類似於制造通脹而不是匯率升值。基於這個原因,我也認為放寬資本外流不應作為減輕升值壓力的手段。因為周期性和發展趨勢是有區別的。資本賬戶自由化具有長期性和結構性,壹旦實施,很難逆轉。宏觀調控政策是短期的、反周期的。宏觀經濟政策要根據周期的變化而變化,資本項目自由化涉及法律、制度、國際慣例、國家聲譽等問題,壹旦實施就不能輕易改變。如果周期方向改變,資本外流需要遏制,我們該怎麽辦?重新加強對資本外流的控制?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將要付出的代價會很高。
另外,用“讓步”來減少升值壓力是否有效,還要看國人對國外資產的需求。中國a股的市盈率明顯高於h股。從在資產市場獲利的角度來說,應該說對國外資產的需求是比較大的。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公布了“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後,很多人提前去香港買股票。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對外幣資產的需求很大。但從人民幣升值預期來看,中國居民持有海外資產的需求可能不大。這兩種力量相互沖突。總之,如果後壹種趨勢盛行,“讓步”政策可能不會很有效。如果前壹種趨勢盛行,中國投資者將面臨許多風險。關於“讓步”政策,我認為應該考慮三點:
首先,進入不了解的國外資本市場風險很大,壹定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中國投資者,尤其是小投資者,不應該驚慌失措地去香港,然後壹下子被套牢。現在我們所有的QDII都在大幅虧損,所以散戶投資者更聰明了。我們最好先做好QDII範圍內的工作。
其次,根據拉美的經驗,“讓步”政策往往不能緩解壓力,有時還會吸引外資。原因很簡單。“進”就是“出”的意思。如果“走出去”很容易,外資肯定會進來。
最後,泰國最近的經驗表明,門壹旦打開,就不容易關上(涉及法律、國際慣例和信用)。所以壹定要提前考慮好,壹旦決定了就不要輕易改變。
我過去多次強調,中國作為壹個人均收入世界第100的發展中國家,不應該成為世界第三大凈資本輸出國。但是,“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同時,中國擔心人民幣大幅升值會對出口企業產生重要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相當壹段時間內很難改變貿易結構,資本流出中國(通過資本項目或通過外管局和中投公司)的增加不可避免。中國應全面研究對外資本流動戰略。什麽樣的資本可以先流出再流出?哪些行業應該鼓勵,哪些不應該?哪些區域是優選的,哪些區域是禁止的?是綠地、並購、參股?是債務、證券還是房地產?什麽類型的企業應該成為海外投資的主體?這些都要綜合考慮,有壹個長遠的安排。如果在充分考慮風險的條件下,資本外流真的能獲得較高的收益率,那麽就應該制定資本賬戶自由化的方案,允許資本外流,但這種外流不應該作為匯率減壓的手段。
9.中國的資本管制還有效嗎?應該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還是盡快解除?
很多人認為管制是無效的,但外管局在今年7月發表的壹份報告中明確指出:“外匯管制總體上是有效的。”國內外學者利用價格計量和流量計量進行了規範研究,發現中國的資本管制還是相當有效率的。既然還有效,就不要輕易放棄。目前我們想控制通貨膨脹,但又不想升值。資本控制成為重要武器。為什麽不丟棄它?
維持資本管制更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金融體系還很脆弱,各種失衡還在繼續惡化。在中國,尋租、套利、套利的機會比比皆是。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中國的財富再分配進程如火如荼,整個社會充斥著浮躁的心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承受不了跨境資本流入流出的沖擊。
我們應該根據我們的法律、中國改革的實際和穩定宏觀經濟的需要,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資本管制的解除必然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後壹步。資本賬戶自由化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大方向和重要內容。然而,在中國最終完成經濟改革和市場機制進壹步完善之前,人民幣不應自由兌換。我不認為我們能在五年內實現這樣的目標。
10.中國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在哪裏?
中國的流動性過剩來自兩個方面:貨幣的供給端和需求端。流動性過剩等於貨幣供給減去需求。當供給不變時,需求的減少也會產生過剩。資本市場的獲利機會和通貨膨脹導致的負利率會減少貨幣需求,也會造成流動性過剩。即使央行通過對沖政策充分吸收貨幣供給端造成的流動性過剩,流動性過剩依然會存在。
在1995~1996的通貨膨脹時期,我國實現了存款利率與通貨膨脹率掛鉤的政策,從而保證了實際存款利率不會隨通貨膨脹率下降。利率指數化政策穩定了居民的存款需求。這壹政策在當時對控制通貨膨脹起了重要作用。這種經歷不要輕易忘記。
從貨幣供給端和需求端區分流動性過剩的來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央行對沖政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出售央票)和利率政策的不同作用。對沖政策可以有效吸收國際收支失衡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帶來的流動性過剩。利率政策可以增加居民對貨幣(儲蓄存款)的需求,但對從供給端減少流動性作用不大。在西方國家,央行加息意味著提高隔夜貸款利率(日本)、聯邦基金利率(美國)和主要融資利率(歐元區)。這些貨幣市場短期貸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成本,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金融市場利率上升。中國加息往往意味著同時提高存貸款利率。這種加息除了貨幣政策方向的變化,對貨幣供應量的作用並不明確。但是,利率的提高對增加居民的貨幣需求有明顯的作用。因此,央行應該在不同情況下使用三種不同的貨幣政策工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出售央行票據和加息。當然,在利率市場化沒有完全實現之前,利率政策的使用總會存在有效性的問題。
2008年,中國應該能夠保持目前的增長勢頭。但中國外部環境可能惡化:美國次貸危機進壹步擴大,美國經濟增速放緩,歐洲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然而,中國經濟可能會遇到壹些困難,如通貨膨脹加劇、資產泡沫破裂和貿易順差減少。但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中國也應該能夠依靠擴張性財政政策來拯救困境。相關部門要做好規劃,讓財政政策壹旦需要就能迅速發揮作用。所以,我還是很看好2008年的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