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段落]鍵入
金融危機可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近年來,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壹些混合形式的危機。
[編輯本段]功能
其特點是人們對未來經濟的預期更加悲觀,整個地區的幣值大幅貶值,經濟總量和規模損失巨大,打擊了經濟增長。往往伴隨著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社會普遍經濟蕭條,有時甚至會出現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動蕩。在應對震驚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問題上,朱镕基在多個重要場合堅定地表示,“人民幣絕不會貶值,不會增加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危機和困難。”“我們是亞洲的壹部分,我們在同壹條船上,我們永遠不會趁人之危。“以朱镕基為代表的中國政府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贊譽。國內外媒體普遍認為,朱镕基正帶領中國人民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選。(以上內容摘自《論朱镕基講話的語言特色》,應用寫作雜誌1998年第10期)。
[編輯此段]金融危機大事記
2008年3月18日,美聯儲決定將商業銀行隔夜拆借利率從3.0%下調至2.25%。
2008年3月16日,美聯儲決定將貼現率從3.5%降至3.25%。
2008年6月365438+10月3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將基本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4.5%。
2008年6月29日,美聯儲商業銀行隔夜拆借利率從3.5%降至3.0%。
2008年6月29日,美聯儲通過貸款拍賣向商業銀行提供了300億美元。
2008年10月24日,65438,摩根士丹利表示將在壹周內裁員約1000人。美國銀行和瓦喬維亞銀行宣布他們的利潤在2007年第四季度分別下降了95%和98%。
2008年6月22日,美聯儲將基準利率下調0.75個百分點至3.5%。
2007年6月5日10,道瓊斯指數和標準普爾指數均創下歷史新高,後者也創下歷史收盤點位。
2007年9月21日,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銀行系統註入了30億美元的臨時準備金。
2007年9月19日,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銀行體系註資97.5億美元,將商業銀行隔夜拆借利率降至4.75%。
2007年9月14日,美國住房貸款利率降至四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2007年9月12日,花旗集團向GMAC財務公司提供了214美元;;歐洲央行再次向銀行系統註資750億歐元。
2007年9月6日,歐洲央行決定維持歐元區基準利率在4%不變。英國央行宣布維持基準利率在5.75%不變。
2007年9月6日,英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近日大幅上升,達到近9年來的最高水平。
2007年9月5日,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銀行系統註入了85億美元。
2007年9月4日,美聯儲通過壹項為期兩天的回購協議向銀行系統註入了50億美元。美國8月份制造業活動指數跌至近五個月來的最低水平。
2007年8月31日,巴克萊銀行第二次向英格蘭銀行借款約6543806億英鎊。美國主要的次級抵押貸款公司Ameriquest不再接受新的抵押貸款申請。
2007年8月31日,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減少了其投資銀行部門負責美國市場的員工人數。
2007年8月30日,美聯儲又向金融系統註入了65,438,000美元。英格蘭銀行以6.75%的懲罰性利率貸出16億英鎊。
2007年8月29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註入52.5億美元。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致信美國國會,建議國會努力幫助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
2007年8月29日,貝爾斯登、花旗集團和雷曼兄弟的股價都暴跌了。第二季度,美國房價指數出現20年來最大跌幅。
2007年8月28日,美國消費者的信用卡違約率同比增長30%;投資者拋售東南亞銀行的股票,花旗集團降低了海峽時報指數的年終目標。
2007年8月28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註入95億美元。美國最大的抵押貸款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的盈利預期被雷曼兄弟下調。高盛降低了對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摩根士丹利的第三季度利潤預期。
2007年8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表示,持有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6543.8+0.6億美元,已提取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投資損失準備6543.8+0.3.9億元。
2007年8月24日,日本央行從金融市場回收3000億日元;美聯儲向金融系統註入了6543.8+072.5億美元。
2007年8月23日,美聯儲又向金融系統註入了70億美元。歐洲央行再次向金融體系註資400億歐元;雷曼兄弟關閉了抵押貸款子公司;美國四大銀行從美聯儲的貼現窗口借入了20億美元。
2007年8月23日,亞太地區主要股市多數上漲;工行、中行相繼發布半年報。前者持有6543.8美元+0.229億美元的次貸相關債券,後者持有超過90億美元的此類資產。
2007年8月22日,美聯儲又向金融系統註入了20億美元。
2007年8月21日,日本央行宣布再向銀行註資8000億日元。美聯儲向金融系統再註入37.5億美元;國家金融公司證實,已經在抵押貸款業務部門裁員500人。
2007年8月20日,日本央行向銀行系統註資65,438+0萬億日元,美聯儲又向金融系統註資35億美元。日本股市飆升。
2007年8月18日,美聯儲下調貼現率,紐約股市大幅反彈。德國股市也因美聯儲下調貼現率而大幅上漲。
2007年8月17日歐美股市跌幅收窄,日本和新興市場繼續下跌。香港恒生指數壹度跌破20000點,國企指數壹度跌逾10%。美聯儲將再貼現率下調了0.5個百分點,至5.75%。
2007年8月17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註入17億美元。美國最大的商業抵押貸款公司國家金融公司面臨破產;全球股市再次暴跌。
2007年8月16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註入70億美元。全球股市暴跌。日本和新興市場股市跌幅遠超歐美。
2007年8月15日,歐洲央行和美聯儲考慮做出貨幣互換安排;歐洲央行向歐元區銀行體系註資超過210億歐元;美國銀行開始拒絕發放以次級信用為抵押的貸款。
2007年8月14,美歐日三大央行註資720多億美元再次救市;亞太央行將再次向銀行體系註資。
2007年8月11日,全球各國央行在48小時內註資超過3262億美元救市;美聯儲壹天三次向銀行系統註入380億美元。
從2007年8月9日到10,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的央行先後向全球經濟註入了3023億美元。
2007年8月,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卷入“美國次貸風暴”。
2007年8月,美國最大的抵押貸款公司Countrywide表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動蕩開始影響優質抵押貸款。
2007年7月,標準普爾和穆迪對超過6543.8+07億美元的高風險抵押貸款支持的債券發出警告。
2007年7月,麥格理銀行的資金在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受損。
2007年7月,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關閉。
2007年6月,貝爾斯登旗下的兩家對沖基金因投資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而遭受重大損失。
2007年4月,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風險突然顯現——始於新世紀抵押貸款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編輯本段]國際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的特點:
由外部因素引起的金融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不是最近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的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國外信貸突然停止,導致美國傑伊·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此外,5438+00年6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壹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在110年6月差點倒閉,只有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戴爾(William Lidderdale)領導的銀團擔保基金的幫助下才得以幸免,但英國幫助了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美國家。1928年春天,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抽幹了原本可以投向德國和拉美的信貸來源,導致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蕭條。海外信貸暫停很可能會加速海外經濟衰退,進而對造成這壹切的國家產生影響。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熱錢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Barry Eisengreen和Michael Bodo在2001年完成的壹項研究,現在隨機選取的壹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很快就會發生。媒體留下了很多詞匯來描述這種現象:1994墨西哥危機中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俄羅斯病毒”,貨幣和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因為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賬戶和金融市場開放的條件下實現,所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資本賬戶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的低開放度才挺過了1997的亞洲金融危機。但在今天,隨著中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雖然中國的資本賬戶仍未完全開放,但危機傳染的風險卻大大增加了。震驚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表明國際金融。
廣義的貨幣和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渠道可以分為兩類:非偶然傳染渠道和偶然傳染渠道。前者是指在危機爆發前的穩定期和危機期都存在的傳染渠道。後者指的是危機後才出現的感染渠道。由於第壹類傳染渠道來源於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實際經濟金融聯系,而危機的傳染來源於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因此也稱為“實際接觸渠道”或“基於基本面的傳染”,主要包括貿易聯系和競爭性貶值、政策調整、隨機總需求流動性沖擊等。偶發性傳染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只是金融市場中投資者或其他參與者的行為(尤其是非理性行為)導致的結果,因此也被稱為“真實傳染”和“純粹傳染”,主要包括內生流動性沖擊、多重均衡和喚醒效應、政治影響傳染等。然而,這些傳染機制往往基於貿易聯系和“中心”國家對“邊緣”國家的投資,因為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放棄了新興市場資產,轉而追求本國的優質資產。就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而言,中國的貿易聯系和外資機制的作用可能不是很關鍵。相反,中國的對外投資和中國的海外上市可能成為危機傳染的最重要途徑,並且這種危機傳染途徑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
[編輯此段]為什麽會發生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引起的。在某些方面,這次金融危機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0年間每四年爆發壹次的其他危機。
然而,金融危機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當前的危機標誌著以美元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信貸擴張時代的結束。其他周期性危機是更大的繁榮-蕭條過程的壹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是持續了60多年的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用狀況,並且總是包含壹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壹種自反和循環關系。如果信貸容易獲得,就會帶來需求,這種需求就會推高房地產的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增加了可用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地產並期望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受益時,泡沫就出現了。近年來,美國住房市場的繁榮就是壹個證明。持續了60年的超級繁榮是壹個更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陷入困境時,金融當局都采取幹預措施,向市場註入流動性,並尋找其他方式刺激經濟增長。這就形成了壹個不對稱的激勵體系,也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促進了信貸日益強勁的擴張。這個系統太成功了,人們開始相信美國前總統羅納德?羅納德·裏根稱之為“市場的魔力”——我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讓市場參與者追求自己的利益,最有利於同壹批人的利益。這顯然是壹種誤解,因為保持金融市場不崩潰的不是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幹預。然而,市場原教旨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主導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剛開始全球化,美國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讓美國能夠吸收世界其他地區的儲蓄,消費超過其自身的產出。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引入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慷慨的條款,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體系陷入危險時,金融當局都會進行幹預,並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從1980開始,監管不斷放松,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使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重新評估風險和配置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的資金將逆轉湧入趨勢,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其結果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將大幅降低,本幣貶值,投資規模減少,經濟增長放緩甚至下降,最容易受到沖擊的是波羅的海國家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本也面臨著“走出去”和整合相應企業的良好機遇。
[編輯此段]如何解決金融危機
如果中國只是進口石油讓人民幣升值,不如直接用外幣儲蓄補貼石油。
中國要進行結構性治理,首先要清理信用體系,特別是跟進已經借出去的巨額資金。如果這方面有差距,就必須多印幾張票,通過物價上漲(國內人民幣貶值)達到新的平衡點,這是中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這部分沒有問題,立即停止人民幣升值,盡快花掉儲備的美元,或者投資美國,出售房產,而不是拯救美國的金融機構。這樣美國就不會對人民幣施壓,拯救美國經濟。以後不管中國人賺錢還是賠錢,對現在來說都是好的。
刻意保護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是中國改革成果的體現,尤其是房地產。世界各國都把房地產視為本國經濟的大堤(最後壹道防線),壹旦危及,就會不惜壹切代價挽救。中國房地產市場過熱是正常的。政府的打壓只會給國外熱錢創造介入的機會,讓中國人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對房地產商要特別保護,不要在豬肉漲的時候殺豬賣肉。房價漲了不是地產商的錯。
股市是外資救不了的。外資不會無緣無故來中國,中國也不可能玩權力遊戲把外資留在中國。這樣,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人民幣不能再升值了,外資還會繼續流入。
中國不能用貶值來趕走外資,因為中國經濟離不開外資,趕走會造成經濟崩潰。
中國不需要實施緊縮政策。如果這樣,就等於讓中國自己的錢退出經濟主戰場,讓外資和熱錢主導中國經濟,最終讓中國自己的錢變得無用武之地。
中國要管好金融機構圈錢的行為。中國不要吹金融泡沫,資金不要在金融機構裏到處流動。既要引導民眾,又要投資產業。美國人很聰明,別人搞高科技泡沫,互聯網泡沫。沒聽說過金融泡沫,中國金融泡沫高。物價能不漲嗎?資金在高端周轉,不再在行業中流通,經濟仍然可以沒有問題地發展。
國家應該放緩股權分置改革。股權分置主要是國有股。通過解禁與市場爭奪利潤(資金)不是壹個好的做法。國家可以將股權交易期限從3年改為30年。大幅放緩解禁速度,才能救股市。
國家應該嚴格控制再融資。對於上市公司,要實施效率監管和股價監管。如果因為再融資導致股價下跌,必須由再融資的錢支付給股東,這樣就不會出現惡意圈錢的情況。
至於印花稅,真的不是問題。跌不跌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去年收了2000多億印花稅,就算不降,今年也不會收2000億,降的也不多。和解禁再融資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麽。
政府要有針對性地處理結構性問題,給中國經濟施咒不好。
[編輯此段]新的世界金融危機
未來兩年將會有壹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使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重新評估風險和配置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的資金將逆轉湧入趨勢,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其結果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將大幅降低,本幣貶值,投資規模減少,經濟增長放緩甚至下降,最容易受到沖擊的是波羅的海國家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本也面臨著“走出去”和整合相應企業的良好機遇。
全球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在未來兩年內,全球將會出現新的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最大的受害者將是壹些新興市場國家,這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本流動的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危機。
為什麽未來世界會出現新的金融危機?這要從過去十年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發展的基本格局說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的十年中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持續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是比較脆弱的。這些經濟體自身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加,經濟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表現是,家庭利用現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以支持其不斷上升的消費。這種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條的斷裂,集中表現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使美國金融機構重新估計了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其不得不重新分配資產以降低風險。
另壹方面,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過去十年裏吸引了大量來自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超過壹半的資金來自中國。不斷上升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當地資產價格的飆升,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同時帶來了本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壹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其中最突出的是兩個地區:壹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它們不僅經常賬戶赤字超過GDP的10%,而且財政赤字越來越大,國內物價上漲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的最佳化學反應公式。
另壹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是印度。雖然過去三年印度經濟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但其宏觀經濟形勢並不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經常賬戶壹直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超過壹半的資金來自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狀況,我們很容易得出壹個結論:未來兩年,世界經濟很可能出現資本流動的逆轉,即幾年前為追求高風險高收益而從發達經濟體湧入新興市場國家的資金將反向流回發達國家,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將得到加強。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直接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區別
這次金融危機可能與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同。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主要表現為國際收支危機。當時亞洲大量到期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投機者紛紛擠兌,導致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使其貨幣不得不大幅貶值。新壹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並不壹定以國際收支短缺為標誌,因為今天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都有比較高的外匯儲備,同時因為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借貸,而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的外資。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新興市場國家沒有面臨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的形式表現為大量資本回流,導致國內證券市場價格大幅下跌,本幣貶值,導致當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這只是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繁榮和資產價格泡沫的鏡像。這次新的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海的楚之旅,可能會從波羅的海三國蔓延到東歐國家,再到南亞,包括印度,再到其他新興市場國家。
資本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要靈活。
壹旦發生這樣的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挑戰?有可能壹部分外資會像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壹樣出逃,對中國的國際收支產生壹定的影響,給中國經濟帶來壹定的通貨緊縮壓力,但對中國目前的高速運行(其實是太快了)並不是壞事。而且這種資金的逆向流動也會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資金的逆向流動會對國內投資規模產生壹定的影響,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此外,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將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間接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這些就是這場新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我們必須看到,這場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也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當這壹輪金融危機發生時,許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降低,這將是中國資金走出國門,投資這些國家的絕佳機會,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與相應企業進行整合並購的最佳時機。因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在資金和項目研究方面做好準備。從宏觀角度來看,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新壹輪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向問題上,壹定要穩紮穩打,不能盲目放開。還要考慮大量資金離場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壓力。當壹輪金融危機發生時,經濟增長速度勢必下降,因此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持壹定的靈活性。在繼續實施現行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要做好項目和資金準備。壹旦周邊國家發生新壹輪金融危機,中國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尋找壹些具有金融安全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壹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航船,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影響,抓住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船才會有光明的前景。
為什麽?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泰國,泰銖貶值。很快,這場風暴席卷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打破亞洲經濟高速發展的景象。壹些亞洲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低迷,壹些國家的政局開始混亂。
那麽,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是什麽呢?
在看了壹系列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報道和我自己的研究後,我發現了以下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和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模式導致。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因素和壹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
“金融大鱷”和“沈睡的老狼”是這位金融極客的稱號。他曾說,“就金融操作而言,它沒有道德或不道德,它只是壹種操作。金融市場不屬於道德的範疇,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在這裏根本不存在,因為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既定的規則來玩這個遊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會感到內疚或負責。從亞洲金融風暴來看,我是否投機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起任何作用。不炒作的話還是會發生的。我不認為炒外幣是不道德的。另壹方面,我遵守操作規則。我尊重這些規則並關心它們。作為壹個關心他們的道德人士,我想確保這些規則有利於建設壹個良好的社會,所以我主張改變壹些規則。我認為有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提高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因為需要改進的規則可能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索。他是壹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但通過玩弄亞洲國家的政治權力來達到他獲取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鄙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前身東方集團成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頭號強國,有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建立了亞太地區的資本主義統壹戰線:韓國、日本、臺灣省甚至東南亞都成了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壹些亞洲國家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壹些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
然而,在1991年,蘇聯的解體標誌著東方集團的解體。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於是開始挽回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第三,亞洲國家的經濟模式導致:
新馬泰,日韓都是出口型國家。他們高度依賴世界市場。亞洲經濟的動搖,必然導致牽壹發而動全身的局面。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該買還是該賣,不是政府主導的,也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面對金融家的投機,國家經濟不堪壹擊。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動蕩。
啟迪
(1)壹個國家經濟的開放性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才能談得上真正的經濟發展。
(2)經濟學家只有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會阻礙經濟發展。
(3)壹個國家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