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生需有尺,做事需有度。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都離不開“分寸”二字,而人生中最難把握的也恰恰是“分寸”二字。
為人處世,懂得這3種“分寸”,人際關系才能更融洽,才能進退自如。
1
與朋友相處,保持界限感,熟人生處,友誼才能更長久。
如果界限感模糊,分寸感就會消失。
生活中,許多人際關系往往毀於相處沒有界限感,不懂熟不生處上。
有些人認為和對方關系不錯,就看輕對方,丟失起碼的尊重,不講規矩、口無遮攔,甚至揭人傷疤、曝其隱私,以此為樂;
有些人認為熟人就該天天粘在壹起,電話壹打就到、信息壹發就回;
有些人認為關系好,那就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不分彼此。時間壹長,忘乎所以,過度幹涉熟人的私事;
有些人在熟人面前誇誇其談,認為無話不說才是硬道理。沒有界限、失去底線,言不知止,行不得當,結果自討無趣。
有些人認為,熟人之間,沒有必要囿於禮,沒必要太客套,這本沒錯,但再熟也要有度。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界限感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法則。有了界限感,才能保持合理的社交離,讓人舒服;有了界限感,才能保持應有的敬畏心,讓人放心。
熟人生處,不是不要禮,更不是可以隨意不尊重對方。
如果忽略了熟人生處這壹點,對待熟人不拘小節,行為隨便,最終便會傷了感情、傷了友誼、傷了自己。
再熟的人,輩分上要分清,經濟上要分清,界限上要分清。
尤其是對方地位發生明顯變化時,妳隨時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最重要的是,不能仗著關系熟,就無所顧忌,該有的禮節不能少,馬虎不得。
都說朋友之間不必客氣,禮節多了反而生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禮多人不怪,人家不讓妳多禮,往往都是客套話,千萬不要當真。熟人之間的交往,最需要的,就是要對熟人有敬畏心。言所當言,行所當行。
人際交往中,有壹條黃金交往定律,90%的人踩過坑,它就是“熟人生處”。
熟人生處,意思是對待熟人要像對待陌生人壹樣相處。在實際應用中,它考驗著人的智商和情商。
熟人生處,就要擁有適當的界限感,守住自己的底線和原則,這樣,才能為自己帶來尊重,才能擁有舒適的人際關系。
熟人生處,再熟也要講究。
給熟人足夠的尊重,才能熟而不俗,友誼才能更長久。
三毛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幾年前的壹場頒獎典禮上,郭德綱受邀給沙溢的兒子安吉頒獎。
安吉壹上場,郭德綱就說:“我怎麽看安吉怎麽像我和胡可的孩子。”
沙溢聽了壹楞,只好用玩笑化解:“太不像話了郭老師,不能這樣,都說小魚兒像嶽雲鵬,安吉再像妳,我就沒法活了。”
妳猜郭德綱怎麽說?
“沒事,這說明妳們家人好客。”
當晚本來高高興興的安吉,之後壹言不發。
後來參加真人秀《大牌駕到》時,胡可就回應了這件事。
她表示,開玩笑還是得把握尺度,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安吉雖然只有5歲,但是他能聽懂大人在講什麽。
朋友之間,保持距離是愛護。
朋友之間再好,也不要不分妳我。
朋友間若是沒了分寸感,也許昨天還是兄弟閨蜜,今天就形同陌路,明天就變為仇敵。
只有恰到好處的距離,才是朋友之間情感的最好歸宿。
朋友之間相處,分寸真的非常重要。
真正好的關系,都自帶分寸感。“距離產生美”,老話說的真沒有錯。彼此尊重,彼此珍惜,保持分寸,保持距離,這才是最體面的交往方式。
最好的交往,是保持距離。
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實講的就是壹種具有界限感的人際關系。
過於親密,可能對雙方來說都造成壹種無形的壓迫和困擾,反而不利於關系的穩定和持續。
熟不拘禮是壹種隨性,但懂得熟而不越界、不逾矩,才是壹種修養、壹種智慧。
保持合適的分寸感和界限感,才是壹段穩定關系的基礎和前提。
只有在相處關系中學會把握分寸,做到進退有度,才能更好維持朋友之間的關系。
2
與陌生人相處,把握好分寸感,給別人留有余地,體現的是自己的教養。
古人雲:凡事當有度,不及難成,過匕之易折。
這便是說為人處事都要掌握分寸,把握尺度,過則為災,過猶不及。
心無邊,行有度。與人交往讓人感覺舒服又不失體面,留白又並不疏遠。
心中有“尺度”的人,明確自己的空間,分清是別人的空間,能守住自己的底線,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做事有余,這是壹個人的能力,更是壹個人高級的教養。
《看見》在播出采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這壹期節目時,中途采訪戛然而止。
采訪中,記者柴靜正在和張妙的父親對話,隔壁傳來張妙母親嚎啕大哭。柴靜起身,對著鏡頭說:“我去看看,我去跟她說說……”她示意攝像師留在原地,不要拍攝。
進屋後,柴靜把手搭在張妙母親的手臂上,任其默默地哭泣。最終呈現出來的畫面,只是張家門簾背後模糊映出柴靜拉著張妙的母親的剪影。
柴靜這壹舉動,贏得了觀眾的心。
柴靜說,如果是二十多歲的自己,可能會端著攝像機闖進去,拍下張妙母親崩潰的畫面,繼續追問采訪。
但是到了35歲的年齡,她放棄了這麽做。
有時候,給別人留壹點余地,也是自己教養的體現。
真正有分寸感的人,做事,能夠知進退,明了得與失的關系;做人,能夠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分寸感,是對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把握,是壹種推己及人的尊重,也是壹種對他人善意的保護。
在《朗讀者》節目上,壹篇文章讓徐靜蕾想起了她的奶奶,直言:“唯壹不能讓我掌控的,可能還是家人。 ”
奶奶過世後,她傷心不已,連弟弟的婚禮都沒有參加,就跑到國外逃避傷痛。
徐靜蕾情緒有些難過,董卿對她進行安慰:“地上如果有壹個人死了,天上就會多壹顆星,因為它要給活著的人照亮。”
然後,董卿才接著問道:“有什麽特殊的時間,妳能感受到奶奶嗎?”
談到這裏,徐靜蕾想起記憶裏奶奶的畫面,在現場失控落淚。
此時,如果主持人趁機追問,讓徐靜蕾說出更多感人的故事,收視率肯定能非常高。
但董卿沒有這樣做,她不再談這個話題,而是靜候壹旁,待徐靜蕾恢復平靜後,溫柔地說沒關系,並巧妙地轉入下壹環節。
正如有人說的那樣:所謂的“分寸感”,其實就是懂得用心裏的尺子,去猜出旁人心中到底需要什麽,並不露痕跡地配合。
有分寸感的人,說話辦事顧及他人感受,點到為止,留有余地;他給人留出適當的空間,不越界,不探他人私隱;他懂得將心比心,與人交往知進知退。
壹個人的修養往往體現在言語上。修養好的人,
說話不會口無遮攔,會考慮別人感受;說話不會揭人短,會顧及別人的面子;說話有分寸,不會戳別人痛點。
3
夫妻相處,忌愛得太滿,把握好分寸感,婚姻才會幸福長久。
劉若英有首歌《為愛癡狂》,唱出很多女人對愛情的態度。
卻從不知道,當女人把男人看得比自己重,把感情當做人生的全部,命運終究會是場悲劇。
薛濤,唐代著名才女。
她和著名詩人元稹的愛情算得上中唐文藝界最出名的愛情之壹。
但這場愛情最後無疾而終,薛濤壹片真心錯付渣男。
她本是萬人愛慕的掃眉才女,卻愛上了情場風流的浪子;她本以為脫離樂籍得遇良人,卻不想壹腔真心終付流水。
而在這無望的等待和相思中,她最終悔悟:
原來,愛得沒有分寸,其實是壹場災難。
於是,她脫掉紅衣換道袍,斷舍戀情歸寧靜,最終安享高壽、無疾而終。
薛濤的故事告訴我們:
壹段感情,不是愛得越深,就會越長久。
物極必反,愛得太滿,沒有分寸感,反而只會是壹場災難。
在電影《十二夜》裏,陳奕迅與張柏芝演繹的這對情侶,經歷了跟大多數人壹樣的戀愛,從甜蜜到激情退卻後再到疲倦。在戀愛裏,張柏芝對陳奕迅付出了很多,原本她以為這是愛壹個人的方式,以為這樣可以相守壹輩子。可沒想到,愛得太用力,讓感情崩潰。
張柏芝哭著問:“為什麽妳永遠都不懂得我對妳做的事?”
陳奕迅說:“我沒有叫妳做那麽多事,妳為什麽要做那麽多事。”
看到陳奕迅裏的回答感到有點可氣,氣的是覺得即使給不了對方回報,也不該以此來當作傷害對方的理由,這樣做是壹種辜負,是浪費了對方壹直以來為妳付出的壹片真心。
其實在感情裏,人最怕受到的傷害就是自己的真心被辜負。
雖然感情裏不應該是壹種有付出就壹定要有回報的交易,但還是應該要壹個回應。
如果對方及時回應的話,也許付出的人懂得適可而止,才避免被傷害。
現實中,太多感情裏的人,壹人用力愛,壹人享受被愛,結果這種愛變成壹種累,只好無疾而終了。
這些故事,無時無刻都在告訴我們,對壹個人好,別太用力,別愛太滿,要把握好分寸,否則就像《十二夜》裏張柏芝飾演的角色壹樣,最後傷痕累累。
所謂數有量,尺有度,愛壹個人更需要衡量,要適可而止,不要因為太愛壹個人,而著急把自己所有的愛,都對壹個人好。
那些妳自以為對他最好的,他就會念著妳的好,來繼續愛妳,其實妳愛得太滿,只會放任對方為所欲為,不珍惜。
俗話說的好: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會珍惜;太難得的,才知道寶貴。
無論有多愛壹個人,都不要太用力,愛得太滿,否則別人會把妳的愛當成理所應當,轉而對妳的忽視。
俗話說:“喝酒不要超過六分醉,吃飯不要超過七分飽,愛壹個人不要超過八分。”
愛壹個人,八分足夠;為他情長,也不辜負相愛壹場;再愛他,也要記得留下兩分;把自己放在首位,再愛也別忘了自己。
愛得太滿,沒有分寸感,是壹場折磨,向別人索求太滿的愛也是壹種奢望。有分寸的情,才能夠平淡又長久;剛剛好的愛,才不會傷人又傷己。
將滿未滿的狀態,才是人生最難得的享受;別太用力生活,才會看見更美好的風景。
作家畢淑敏曾說:“親近地保持距離,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在夫妻關系裏,很多人越是親密,越少了界限,說話太過直接,覺得理所當然。
但卻不知,即便親密如愛人,若是沒有分寸感,感情也會被我們壹次次的不知分寸而消耗殆盡。
真正的愛情,從來都不是時時刻刻把妳綁在身邊,死纏爛打,而是不遠不近,給彼此保留余地,保持分寸感。
已經42歲的袁泉,不僅在事業上混得風生水起,在感情方面也讓人頗為羨慕。
她和夏雨在長達12年的愛情長跑裏,有過碰壁,有過分手,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時間,修成正果。
婚後的日子裏,她沒有像新婚妻子那樣整天纏著自己的丈夫,要他時時刻刻陪在自己身邊,而是給了夏雨足夠的自由,也給了自己獨立的空間。
當夏雨遇不到好的劇本時,就在家繪畫、魔術,或是外出滑板,而袁泉則是偶爾參與到丈夫的業余生活中,偶爾也捧壹本書,靜靜地坐在壹旁閱讀或是物色自己喜歡的話劇劇本。
兩人相處的畫面靜謐美好,讓人不忍移開眼。
他們的愛情生活恰恰貼合了羅伊·克裏夫特說的那句話:我愛妳,不光因為妳的樣子,還因為和妳在壹起時,我的樣子。
劉若英也在《我敢在妳懷裏孤獨》壹書中描述了自己和丈夫婚後的生活狀態:
“夫妻倆壹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兩個人壹起回家,進家門後壹個往左,壹個往右。他們有各自獨立的臥室和書房,只***用廚房和餐廳。”
愛默生說,簡單的聊天說話需要分寸感,親密的關系想要好好維系,更是需要合宜的分寸感拿捏,做到不依附、不折騰,懂得讓步,自然而然。
懂得為愛情留壹點空白,給彼此喘息的機會,方能為愛情鑲上十裏桃花,灼灼千裏。
見過身邊太多的情侶分分合合,或多或少都是因為無法理解或過多幹涉對方的生活而宣告分手。
殊不知,真正地愛壹個人,便是為對方留白,給予對方無限可能。
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中寫過這樣壹句話:“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適當地給對方留壹點空白,保持相處的分寸感,才是對愛最好的尊重。
在壹段感情中,為彼此保持適當的分寸感,才能進退有度,於剛柔張弛之間從容遊走。
夫妻之間要有邊界感、分寸感,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收放得體、進退有度,才能讓家真正成為每個人溫暖的港灣。
再相愛的兩個人之間,保有適當的分寸感,是很有必要。
愛人之間適當的分寸感是感情的粘合劑,可以讓感情更幸福。
與人交往,言行要講分寸。有了分寸,關系才會穩固,相處才會和諧。
與人相處,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感。越界易沖突,太遠易生隙。
距離產生美,掌握分寸感,能使相處更輕松,雙方關系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