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者,計劃也。古語壹針見血地指出了計劃的重要性,凡事只有做好了計劃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否則就可能導致失敗。
有壹項調查顯示,在現實生活中,只有不到3%的成年人會壹本正經地寫出他們的計劃,並在每天工作開始之前進行自己的計劃。還有壹部分人甚至從小時候就開始計劃起他們的人生了,在他們看來,要想獲得成功似乎非常容易,只需要按部就班地進行就行了,他們所獲得的成就足夠令我們驚異,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最傑出的人。
有這麽壹個故事:
有壹個商人,在小鎮上做了十幾年的生意,到後來,他竟然失敗了。當壹位債主跑來向他要債的時候,這位可憐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敗的原因。
商人問債主:“我為什麽會失敗呢?難道是我對顧客不熱情、不客氣嗎?”
債主說:“也許事情並沒有妳想像得那麽可怕,妳不是還有許多資產嗎?妳完全可以再從頭做起!”
“什麽?再從頭做起?”商人有些生氣。
“是的,妳應該把妳目前經營的情況列在壹張資產負債表上,好好清算壹下,然後再從頭做起。”債主好意勸道。
“妳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詳細核算壹下,列出壹張表格嗎?是要把門面、地板、桌椅、櫥櫃、窗戶都重新洗刷、油漆壹下,重新開張嗎?”商人有些納悶。
“是的,妳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按妳的計劃去辦事。”債主堅定地說道。
“事實上,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壹直沒有去做。也許妳說的是對的。”商人喃喃自語道。後來,他確實按債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時候,他的生意成功了!
對於生意人來說,“善於做計劃”比腦子好使更重要。可見,做事必須有計劃。沒有計劃、沒有條理的人,無論做什麽都不可能取得好成績。
做事有計劃對於壹個人來說,不僅是壹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計劃是原地通往目的地的燈塔和橋梁。壹個科學而周密的計劃,往往能減少人們通往目的地的阻力和波折。計劃行事可以讓人們明確目標,鼓舞鬥誌,而明確的目標和高昂的鬥誌又為計劃的順利執行提供了重要保證,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計劃與行動的能力是生涯發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年人壹般都知道按計劃做事,具有壹定的計劃能力。這壹點已經越來越被人重視。馬鶴淩先生就有句名言:“有原則不亂,有計劃不忙,有預算不窮。”強調透過生涯規劃與工作實踐,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可見目標設定與妥善計劃的重要性。有目標,有計劃,努力去實踐,不管做事的結果如何,總可以使生命更活躍,使人生更多姿多彩。
做事有計劃不僅是壹種做事的能力,更是壹個人性格的壹部分。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情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壹種自然反應,但如果此時父母不註意引導,孩子們往往會養成不良的個性,從而給壹生帶來麻煩。
壹項調查表明,凡是學習成績落後的同學,大多在學習中缺乏計劃的頭腦,沒有合理安排好時間,常常是壹味地埋頭苦幹,結果付出也不少,但收效不好,事倍功半。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孩子學會做事有計劃,即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體的時間規定,有準備,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驟。
孩子總有壹天是要自立於 社會 、自立於人生的,如果能從小培養孩子的計劃性,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定,這對於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和成功無疑是有巨大幫助的。
讓孩子做事有計劃是每壹位家長朋友的良好願望,然而真正付諸行動卻沒那麽簡單。因為即使是大人也很難做到有計劃地去做每壹件事,更別說自制力相對來說還比較差的孩子。所以說,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既是培養孩子,同時也是在鍛煉家長。家長應該對孩子從小用心進行培養。
幫孩子建立目標
有個名叫約翰·戈達德的美國人,當他15歲的時候,就把自己壹生要做的事情列了壹份清單,被稱作“生命清單”。在這份排列有序的清單中,他給自己所要攻克的127個具體目標。比如, 探索 尼羅河、攀登喜馬拉雅山、讀完莎士比亞的著作、寫壹本書等。在44年後,他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氣,在與命運的艱苦抗爭中,終於按計劃,壹步壹步地實現了106個目標,成為壹名卓有成就的電影制片人、作家和演說家。
可見,計劃與成功是分不開的,有了計劃就有了行動的方向和準則,就能邁向成功的彼岸。
設定目標是壹個關於設定計劃,遵循該計劃取得壹個個進步,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的過程。壹旦孩子學會如何去做,他們就能利用這壹工具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強調目標的重要性,並給孩子的各項行為制定壹些目標。當然,這些目標的制定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與父母壹起來制定目標。
讓孩子嚴格落實計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強調計劃的重要性,並給孩子的各項行為制定壹些計劃。計劃制定後就不要輕易改變,關鍵是落實。要求孩子嚴格按照計劃執行,並且長期堅持下去,要盡量講清楚為什麽這樣做的道理,使孩子願意遵守規範,樂於執行有關要求。長此以往,不僅能培養良好的做事習慣,還能培養孩子做事堅持到底的意誌品質。
小強是壹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每周日,爸爸都會監督並幫助他制定出壹周的計劃。可是,計劃制定出來之後,小強總是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落實。這讓爸爸很是郁悶!
爸爸決心幫孩子改正這壹壞習慣。這天晚上,爸爸和小強進行了壹次深刻的談話,爸爸告訴他制定計劃的目的就是落實計劃,計劃制定了沒有落實,等於沒有制定。如果這樣的問題出現在工作上,是非常嚴重的失誤。同時,爸爸還要求小強把計劃進壹步細化、量化,分解到每壹天、每壹個小時。在計劃的時間內完成最好,如果不能完成,要有懲罰措施;如果提前完成,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而且還有獎勵。每天晚上,爸爸都要抽出時間對小強的計劃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如果計劃全部落實,就加以表揚,零用錢如數發放;如果有計劃沒有落實,扣發壹天零用錢。
爸爸說到做到,每天小強壹放學,爸爸就拿出壹天的計劃表,逐項進行檢查。沒有落實的,除了扣零用錢之外,還責令在不影響當天計劃落實的情況下把前壹天未完成的補上。這樣就要求小強做事情要努力壹次就做好,不能應付了事。現在小強對於時間的安排越來越科學,學習和做事的效率明顯提高。
經過壹個多月的監督,小強不能落實計劃的壞毛病改掉了。以前,他做作業要做到夜裏12點多,嚴格落實計劃之後,不到10點就做完了,而且做得又快又好。通過嚴格落實計劃,小強也增強了時間觀念、任務感和責任感。
教孩子做事有條理
生活中,不少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的,不是找不到作業本,就是丟了橡皮,打開他的書包,裏面亂得好像垃圾桶;而且在功課上也常常碰到麻煩,不是忘記了老師布置的某些作業,就是做著做著又開了小差……可這不壹定是孩子故意犯錯,很有可能是因為他的條理性還沒有發展完善。所以,父母要教會孩子做事有條理性。
有壹位爸爸是這樣教孩子有條理地做事的:
這位爸爸是壹位收藏愛好者,他發現自己的女兒做事非常沒有條理,常常是亂放東西,用的時候又拼命地找。為了使女兒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這位爸爸就想出了壹個好辦法。
有壹天,爸爸對女兒說:“壹個人如果愛好收藏,他就會感到很快樂。”
女兒有些懷疑地看著爸爸,說:“是嗎?那應該收藏壹些什麽呢?”
爸爸說:“什麽都可以,比如妳喜歡畫畫,那就可以收藏各種美術作品。”
女兒說:“那很容易,我會收集好多好多畫片的。”
誰知,爸爸卻說:“‘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兒有些納悶了:“怎麽不容易?”
爸爸說:“‘藏’就是會分門別類,就是要學會條理化。”
然後,爸爸就給女兒介紹了國際上流行的壹種藏書條理化的“資料十進分類法”。這個分類法就是把所有的資料由粗到細分成類、綱、項、目四個層次,每壹層次以0到9為記號分成10等份。於是,全部資料便可分為10類、100綱、1000項、10000目。
爸爸告訴女兒,“類”代表知識體系,“綱”代表專門知識,“項”代表專業,“目”代表形式。如,知識可分成10類:A.哲學;B. 歷史 ;C. 社會 科學;D.自然科學;E.工程、技術;F.產業;G.藝術;H.語言學;I.文學;J.總類(即不包含在以上九類之內者)……
在爸爸的指導下,女兒把自己的圖書分門別類地整理了壹下,而且把經常要使用的書放在比較醒目的地方,把暫時不看的書放在其他地方。這樣,她就做到心中有數,在尋找圖書的時候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女兒在爸爸的指導下學會了做事有條理,她開始註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書包整理得非常有條理,語文課本、數學課本都是按順序擺放的,只要把手伸進書包摸到第幾本書就知道是什麽,再也不用拼命翻書包了。
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只要父母堅持要求,反復強化,不斷激勵並加以督促引導,就能使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