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範成大的《燈市行》,將人們帶入正月十五的熱鬧喧囂之中。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燈節”。關於元宵節的起源,壹般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壹種說法與道教有關。?
道教說他們所崇奉的神——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之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元宵節就起源於西漢皇帝祭祀太乙神。《史記·樂書》載:“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壹甘泉,以昏時夜祭,至明而終。”“太壹”,又稱“太乙”,從先秦時期起就被認為是主宰壹切的神。屈原《九歌·東皇太乙》中就寫到了當時民間祭祀太乙神的禮俗,與屈原同時代的詩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賦》中也記述了楚人祭祀太乙神:“有高士……醮鬼神,禮太乙。”此種風俗到了漢代,上元節時朝廷祭祀太乙用大典,全城張燈結彩,通宵達旦,即而形成了燈節。
?第二種說法認為,元宵節的起源與漢將周勃、陳平等人平定諸呂有關。?
據記載,西漢惠帝劉盈死後,其母呂雉篡位,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呂雉死後,周勃、陳平等人協力於公元前180年掃除諸呂,擁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因戡平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了這天晚上,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慶賀。古時“正月”又被稱為“元月”,“夜”又被稱為“宵”,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後來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便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第三種說法,將元宵節的起源後移到東漢明帝劉莊。?
劉莊喜好佛法,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對佛教感興趣的皇帝。他為了推崇佛教,就下令正月十五“燒燈表佛”,用以象征佛家學說大放光明。因此士族庶民,壹律於正月十五夜晚張掛華燈。《事物紀原》記載說,漢代西都長安城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暝傳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晚,皇帝特許執金吾弛禁,連其前後各壹日允許百姓踏月觀燈。這就是元宵節時許多地方寫有“金吾不禁”的由來。
元宵節的習俗:
?壹、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當時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壹種新奇的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習俗活動的壹項最重要的內容,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元宵節鬧花燈之風盛行,壹直延傳於後世至今。
元宵節又稱為“燈節”。到時官府和民間均懸掛各種形狀、制作精美的彩燈,尤其是沿街民居和商鋪所掛花燈更是爭奇鬥勝、流光溢彩,引來眾多遊人駐足觀看。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回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太平樂”。壹般由三人完成,壹人充當獅頭,壹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壹人引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壹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
?舞龍?
“舞龍”又叫“耍龍燈”,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具有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
龍並不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它是遠古先民經過想象融入中國古代文化體系之中的神聖物種,代表了祥瑞和力量。因此,舞龍有著祈求新年風調雨順、趨吉避兇的美好寓意。
形式完整的舞龍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至唐宋時期,舞龍已經非常普遍。“舞龍”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舞龍時,壹人手持“龍珠”,其他人則控制龍身,壹般壹節龍身由壹個人控制。不管龍身有多少節,每個人的動作必須要協調壹致,才能真正地舞出龍的形意,舞出龍的飄逸的身形。龍的前進方向由控制龍頭的人決定,舞龍跟隨著龍珠擺動回旋,意趣盎然。
元宵節過完,年就過完了,因此人們特別珍惜這個節日。元宵節、宅家過,帶妳無恙、團圓有時!祝大家元宵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