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之美,其光澤,潤澤萬物,滋潤四方;玉是具有天地精華的石頭,承載了億萬年的滄桑。是石化的玉,由內而外美而不媚,捧在手裏心裏暖,君子如玉。
玉匠各有特色,每壹塊玉都是獨壹無二的;國玉和田分為白、黃、藍、黑四種主色,俗稱和田四君子,白如羊脂,黃如雞油,綠如沙棗,黑如濃墨,都有美感。作為華夏文明的傳人,愛玉、品玉之心已經滲入骨髓,融於血液,生命如玉,只是時間問題。
古玉人的輕靈說,玉有塵,濕或幹,玉有松有滲,因滲而變色,顏色重而有光澤。時間長了就變得有氣,氣濃而押韻。老實內斂潤澤是氣的靈魂,是古玉的滲出。它匯聚了大自然的靈氣,當它被時間釀造後,會被珍藏很久。玉質雖堅,必與其光氣韻,故光氣之韻由內而外顯現,平和四溢而不惹眼。歲月枯榮,滄海久旱涅槃,視為熟玉之光。
古玉溯源的目的是觀察玉質、工藝、工痕、砂痕、沁痕、秦色、包漿、光氣,從古玉表面收集這些直觀的痕跡,統稱為表象分析,再通過邏輯推理分析時代的合理性。這是壹個完整的古玉鑒定過程。
趙巖青峰的專欄《尋訪古玉》——文章有深度。
鑒別古玉的五個方向(材質、做工、紋路、琴、光),相互支撐,通過微觀痕跡探尋古玉的滄桑之路。
認知篇:琉璃光,俗稱光氣,分為兩個時期(戰國漢時期和明清時期)。由於打磨工藝和年代的不同,戰國漢代琉璃光的特點是柔、潤、厚、克制;明清琉璃光的特點:晶瑩淺淡。玻璃光的分子結構是土壤和玉器接觸多年,碳酸鈣形成氧化層的晶體。年齡越大,淡淡的感覺越濃越暖。
認知篇:原土,俗稱土裹漿,是古董坑和物品的統稱。分濕、幹兩種環境,漿層較淺,缺乏油性,玉層幹燥、收縮、變形,不如濕環境深,顏色鮮艷。大致可分為血滲、青銅滲、水銀滲、石灰滲等。所謂血滲,是鐵礦物質滲入玉石縫隙形成的。青銅軟泥呈藍綠色,主要是在水坑環境中周圍有青銅器;水銀軟泥是由水銀引起的,水銀是壹種古老的防腐劑。雖然毒性極大,但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水銀軟泥呈深黑色,其效果隨時間長短而異。水銀軟泥滲入玉髓2000多年,黑骨結構似黑玉,已翡翠化礦化,體溫佩戴無害。石灰軟泥,顧名思義,是壹種灰白色的幹軟泥層,表面粗糙。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原始汙濁軟泥層,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地面壓力和溫濕度對玉器的作用造成的。
包漿有鍋巴、鈣化、開窗、石灰沁、黃香沁、玉縮、地彎、冰裂八種。
以下是軟泥包漿的形成周期(來源數據)
1,片片水銀沁,這塊古玉至少有1300年的歷史;
2、鐵紅琴,這種古玉會有棕紅色斑塊,有上千年的歷史;
3、血性,這些古玉有紫紅色或紫色斑點,應該是700年以上的;
4、朱砂秦,如果把古玉的質地砸成淺棕紅色,至少要有1800年以上的歷史;
5、米糠,粥之類的物體粘上去,這種古玉米糠600年疏松,2000年致密;
6、玉石萎縮,600年以上才會形成,嚴重的上千年;
7.釘金琴,常伴有線形窪地,已有1500年歷史;
8、黑漆古,這種有凹陷的古玉至少有1600年的歷史;
9.土琴由紅色或黃色泥土制成,所以呈土黃色或土黃色,有數千年的土咬古玉歷史;
10,黃香芹,帶黃色像香薰或烤,應該有1500年歷史;
11,打開窗戶,已經滿了,但還能看到古玉的原貌,有1800年的歷史;
12,芝麻點,古玉上的芝麻狀點,至少泡了1500年;
13,冰裂,俗稱“開”,和冰裂壹樣,至少有1900年的歷史;
14,牛毛紋,牛毛按壹定方向排列,至少有800年歷史;
15,全真皮顏色,表皮浸濕,內飾還沒完全浸濕。這種古玉已有1300年的歷史;
16,石灰軟泥,如果浸泡嚴重,古玉內部會變成紅褐色。這塊古玉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如果達到骨頭的白顏色,那就是1500多年了;
17,水銀沁,壹千年也不會很暗,兩千年也不會很亮,兩千多年就又黑又厚又亮;
18、凹陷,這種古玉至少有600年以上的歷史,而且年代越久凹陷越深,有時未上漆的部位也會有凹陷;
19,全彩秦,帶棗紅或老式紅,這些古玉至少有1500年歷史;
20、徐根琴,這種古玉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以上特征是辨別古玉的壹些基本認知條件。
七月的烈日擋不住我對知識的渴望。壽博之行讓我對中國玉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分先後,早晚都要學,而且是作為個人創作來學的。我迅速瀏覽了成千上萬本書。好在我對玉有十幾年的認知基礎,從地質結構到紋理結構,新玉和古玉的認知差距越來越小,無非就是光氣不同,加工方法不同,設計風格不同。穿越時空的等待,相對於壹塊古玉,是妳的唯壹。外貌的重現不代表對時間的滄桑漠不關心,時間的痕跡是無法替代的。相對於妳來說,它只是它在存在之旅中曾經擁有的主人之壹。相同的愛好是時空唯壹持續的紐帶。愛玉、品玉的民族屬性融入血液,崇尚美德的人對玉的熱愛是壹樣的。說到愛玉,首先要說玩玉的老祖宗乾隆。乾隆愛玉,聞名天下。他控制和田,設都,由官取權,控制玉道。說到玉器的鑒賞,我們發現所有乾隆皇帝喜愛的古玉都是包漿的。據說乾隆皇帝的文化鑒賞力直接影響了歐洲的文藝復興。
甘龍愛玉和(臺北公博)
古玉文化在乾隆時期發展迅速,逐漸形成了從皇家到民間的完整的玉文化體系,出現了許多仿制作坊,從選材、設計、切工、琴色等方面仿制古玉。所謂“乾隆工人”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滿族貴族是古玉消費的主力軍。這種對古代的追求持續了數百年。直到清末民初,八旗子弟因為資金鏈斷裂,從買家變成賣家,古玉高不可攀的狀態出現了轉機。這種峰谷現象,是大自然永恒的現實主義。世事冷暖,世事冷漠。俗話說人比玉,人也是世間萬物的精靈。隨著時間的推移,玉由新變舊。歷經滄桑,感受到自然外力的壓迫。我雖遍體鱗傷,卻不失玉的光滑。所以滿山翠玉,草木繁盛。人如玉,所以潤物細無聲。人生如玉,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精髓。
趙巖·馮晴的《尋洛雜談》——專欄《古玉尋蹤》——文章有深度。
手心滿是國玉,人生只愛八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