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古箏和古琴音色上有什麽區別?

古箏和古琴音色上有什麽區別?

壹.外觀區別

古琴

古箏

二. 形成年代與名稱區別

在古代“琴”就是指古琴,也稱“瑤琴”“七弦琴”,而“箏”就叫箏,也稱“秦箏”。古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至少有四千多年,據《史記》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而箏的出現要晚於琴,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二千五百余年。

三.體積的區別

古琴形狀更小巧,方便攜帶。古琴壹般長為1.2米左右,寬約25至30厘米。

而箏要比琴大很多,古箏的規格壹般長為1.6米左右,寬約40至50厘米。

四.琴弦的區別

琴最初為五弦,在漢代後定型為七弦,中間沒有琴碼,壹弦多音,壹直延用至今。與琴同時期存世的多弦彈弦樂器是“瑟”,為二十五弦,箏應該是在“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箏在最初為12弦,至唐代為13弦(現日本還有使用),後弦數越來越多,中國現代箏普遍已改為21根弦,中間有弦碼,壹弦壹音。

五.音聲的區別

古琴入心:古琴的音量較小,音色沈厚古樸,能使人靜心放松。

古箏悅耳:古箏的音量較大,音色相對明亮華麗。

六.演奏方法的區別

古琴的彈奏,多稱為“撫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綽、註等等。在右手撥弦、左手按弦取音時,可作往復擺動的“吟”、“猱”和上滑音“綽”、下滑音“註”等多種技巧奏法,從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風格。古琴的琴音有三類:散音、按音、泛音。

古箏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弦,彈出旋律和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七.記譜法的區別

古琴譜自成壹格,古時稱為“文字譜”,到了唐代後稱為“減字譜”。

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八.歷史傳承的區別

古琴有大量傳世的古曲(比如:流水、廣陵散、瀟湘水雲、欸乃、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酒狂等均直接傳承於古譜),僅明清兩代就出版了以古琴專用“減字譜”形式印制的琴譜多達150余部,歷代古琴專用譜記有三千余首琴曲,除去同名不同版本的曲譜尚有六百余首。

古箏的古譜較少,少數傳承古曲如《漁舟唱晚》,應該是民國時期產生的。當代傳播較廣的箏曲多是近、現代箏演奏家、作曲家根據古琴曲以及壹些現代曲目進行創作移植改編的,比如著名箏曲《高山流水》、《秦桑曲》、《寒鴨戲水》、《西楚霸王》、《臨安遺恨》、《瑤族舞曲》《春江花月夜》等。

古琴至今在世界各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中保存有數百張唐宋元明清傳世實物,僅唐代古琴就有近二十張,壹些唐代古琴還能用於演奏。而箏的傳世實物極為罕見,展出的多為根據出土文物(已不能彈)仿制。這是由於古琴板壁更厚、有漆胎保護、制作工藝更精密復雜,按照傳統工藝制作的古琴使用壽命可長達上千年。而箏的面底板壁皆薄,沒有漆胎保護,使用壽命短,這就是“只有千年古琴,沒有百年古箏”說法的由來。

九.學習難度的區別

琴與箏的初級曲目入手難度差不多,到了中等水平曲目,箏曲對手指的速度、力度要求明顯要高,技巧上非常難練。所以技巧上箏更難學,而在意境的表現上,古琴歷來被視為修身養性的道器,有其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需要琴者學問修養的長期積累與體悟,才能深入琴道。

關於古箏:

古箏,又稱箏、秦箏,中國撥弦樂器,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壹弦壹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二十五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壹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壹弦。

命名:

壹說為象其音色,壹說來自二人爭奪樂器的故事。

歷史:

古箏在春秋時期的秦國已經存在,用於原始的舞樂。

漢時,箏為築的琴身加裝至5弦而成。唐朝初年(公元7世紀)有軋箏的記載,證由擊弦樂器轉變為撥弦樂器,並發展至13弦,接近現代古箏芻形。南宋時,軋箏易名“蓁”,7弦箏和13弦同時被使用[,而13弦箏多用於民間。清以後廣用13弦箏而未有7弦箏。

琴體:

箏體為木制空盒,呈扁長方形,面版有弧度突出。弦兩端搭在山口上,左山口呈S形,右嶽山為平直。左側為箏尾,或稱鳳尾,有弦釘以固定琴弦,右側有螺絲釘,可以調節弦張力來控制音高;中間有稱為雁柱的琴碼支撐琴弦,移動琴碼也可調音。箏的弦數因地域流派不壹,最常見為21弦箏,另有16弦箏、26弦箏等,因流派不同而有尼龍鋼弦、鋼弦、絲弦等。

古箏的高音弦最靠近彈奏者,低音弦在最外,由內至外稱1弦至21弦。21弦箏通常按照D大調五聲音階定弦,過左手在琴碼左方按弦方可得到升音;在現代多調式(或稱無調式)樂曲中,則是透過特定音階設定達到不同特殊曲風的目的。

參考鏈接 百度百科 古箏

  • 上一篇:敘述古代聰明孩童的文言文
  • 下一篇:各種煙盒和煙標有收藏價值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