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壹嘗政治史就知道,民族起源論包括自然、契約、武力、私有制、氏族等等。根據自然的倡導者亞裏士多德的說法,“人類生來就是政治動物。“其國家的起源,即由於人類繁衍所需要的壹對男女和主人與奴隸互相保全的願望,自然形成了壹個家庭,從而逐漸形成了壹個自然村落。人性向往美好生活。為了滿足這種自然欲望,在自然村的基礎上自發建立了壹個* * *相同的身體。這種自然發展形成的* * *同構,就是國家。”(《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壹卷第二章)契約論的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盧梭等。其中,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最為典型。壹言以蔽之,就是“壹切社會中最古老的、唯壹的自然社會就是家庭”。每壹個家庭成員,壹旦脫離了家庭的依賴,為了維護他們與生俱來的自由和自在,在社會生活中理性地存在著壹種約束。當社會發展需要人們相互合作,“用壹切力量保護結合在壹起的人和財富”,“每個人和他自己的壹切權利都會轉移到整個集體中”,原來的約束就轉化為“社會契約”。把行為產生的道德和集體的* * *結合起來,“以前叫城邦,現在叫* * *和國家。”當它被動時,它的成員稱它為國家;當它活躍時,它被稱為主權者”(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第壹卷)。武力論認為:“國家起源於古代遊牧民族對農業民族的軍事征服。這壹理論在近代更為流行,評論者遍布歐洲。私有制理論見於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宗族論是中國近代舊史學的代表人物梁啟超所倡導的。任公說:“壹切國家都起源於氏族,族長是壹個氏族的首席祭司,同時又是壹個氏族的政治領袖。”(《梁啟超對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觀察》,《新民叢報》第65期)
我以為自然論把政治和國家融為壹體,但實際上政治先於國家而存在。在古代氏族部落社會初期,在人民集體生活中實施壹定的政治規則和措施,並不壹定需要國家的組織,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契約論把國家和社會混為壹談,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武力論把軍隊和國家相提並論,但實際上軍隊只是立國的手段,而不是立國的原因。任公先生這個氏族發言人,不知道國家政權和氏族原始公社制度的本質區別。
在古代社會,國家和氏族的區分,在財產上,表現為壹個是私有的,壹個是公有的;工業方面,以農、漁、獵、牧業為特色;在生活方面,表現為:(1)在壹定的領土範圍內同體生活,過著相對和平的生活,(2)以血統為基礎的集體生活,過著不確定的生活;在社會中,壹個是有階級的存在,壹個是沒有階級的存在。相對而言,國家是暫時的統治政權,而宗族則是演變成民族後的長期血緣群體。宗族內部的政治組織要想演變為國家政權的統治組織,就需要通過經濟關系的改造來實現。國家政權本質上不是宗族政治組織的繼承和復制,兩者有實質性的區別。基於客觀現實,而非主觀理論,我認為私有制國家建立的理論更符合中國古代社會的實際情況。”(摘自黃先帆《古籍解讀初探——黃先帆學術論文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第壹種思維方式的結果是總結了現代國家的三個特征(即國家起源的三個標誌):
1)統治者和官員的專業化。
2)權力中心的集權。同時,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統壹的、金字塔形的法律體系(在法治國家:憲法-法律-法規-行政命令)或規範體系。
3)政治權力的制度化、非人格化、非人格化。這首先意味著抽象的公共權力與統治者的分離:統治者不是國家,不是公共權力本身,而只是它在壹定時期內的執行者或代表。也意味著公權力的行使要嚴格限制在法定的範圍內,其使用要嚴格遵守現有的法律,而不是統治者個人的好惡,要排除壹切不確定因素。
通過對第二種思維方式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是在公民社會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
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在西方:以希臘城邦-國家-帝國(馬其頓或羅馬)-民族-國家(Etat-nation)為代表的城邦(Etat-Cité)。
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出現的更早,形態也很少發生變化。秦朝奠定了中國現代國家的基礎。
在西方,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大概始於13世紀的英法兩國,其典型特征是王權與宗教權力、封建權力的鬥爭。在這壹過程中,國家獨立於公民社會的地位日益突出。
第壹階段是王權和宗教權力的鬥爭;
第二階段是消滅農奴和佃農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使全國人民只有壹個上級:國王。革命後,這種對國王的忠誠轉化為對民族的忠誠和對祖國的忠誠,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出現了。
第三個階段是各種政治機構和行政機構的出現,如鎮議會和各種咨詢機構(逐漸演變為政府部委),這是現代官僚制的開始。
第四個階段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日益合法化。這個過程可以從英國《大憲章》算起,初步實現了1628的《萊茵報》請願和1689的《權利法案》。它在成文法的框架內規範了政治權力及其運用,後來成為代議制的先驅。到了北美獨立戰爭,尤其是法國大革命,這個過程基本完成了:制定了成文憲法,頒布了民權法案,個人可以反抗國家的過激行為。
[編輯此段落]元素和類別
我們已經說過,有時壹個國家不僅僅意味著在壹個公民社會內部行使政治權力,還意味著政治意義上的社會本身,例如在國際關系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世紀初的幾位法國和德國學者,如傑利內克、拉班德、卡雷·德·馬爾貝格,創立了國家三要素理論,強調政權與領土和人民的統壹。
國家三要素理論可以概括為:當有壹個民族生活在壹個固定的領土上(往往是同壹個民族或具有相同的認同感),並且在這個民族中行使合法的政治權力時,就有了國家。
所謂領土,在現在的世界裏是三維的:領土、領海、領空。
作為壹個國家的基本要素,領土不僅僅是人們居住的壹塊土地。它也構成了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記憶的壹部分,是這個國家的象征,是連接人們並使他們彼此認同的紐帶。有時,後壹種角色甚至會導致不同種族和民族之間的沖突,例如科索沃和耶路撒冷。
最理想的領土邊界當然是自然邊界:山川河流。但更多情況下,現代國家的邊界是條約邊界。19-20世紀,邊界的神聖性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成為國家主權的載體。20世紀末,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和交流,邊界的重要性發生了變化。
所謂人民,在過去,尤其是西歐,首先指的是壹個民族。在現代,它是指所有的人誰是受主權權力。可以是壹個民族,也可以包括幾個民族;可以是本地人,也就是通過血緣關系獲得這種身份的人,也可以是歸化的外國移民。當他們離開自己的國家時,他們不會失去公民資格。
人民不僅僅是國家的臣民。在現代國家,它首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是壹個國家政權和壹個國家主權合法性的唯壹來源。按照自然法理論和現代民主理論,它在國家權力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或者說國家是他們創造的。在國內政治領域,人們更多地被定義為公民,即有權參與政治事務的人。它超越了人們在經濟地位、文化、職業上的差異,賦予了人們新的身份。
合法政權(政府)是壹個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和法人。因此,國家的意誌不同於統治者的個人意誌。在國內事務中,它依法管理人民,公正處理人民之間的沖突,並作為中央權威處理與其他國內法人的關系。它壟斷法律強制力,單方面制定法律規範,是權威。當然,在現代法治國家,公權力也必須在其制定的法律範圍內運行。
[編輯本段]國家分類
在人類學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壹個國家分為單民族國家或多民族國家。
在政治學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國家分為君主制,君主立憲制,* * *共和制,民主制或者專制制。
在政治經濟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國家分為自由主義國家或社會主義、國家幹預主義和國家保護主義。
但我們這裏的分類是公法意義上的,即國家分為單壹制國家—Etat unitaire(集權或分權)和聯邦制國家—Etat fédéral(也有所謂的confedercy of state,但在這裏,邦聯不是國家,而是民族聯盟,各自保留主權權力)。
單壹制國家的基本特征是中央政府壟斷所有憲法權力,尤其是立法權和司法權。從這個意義上說,事實上,單壹制國家是中央集權的。
單壹制國家可以是集權的,也可以是分權的(分權的定義,不同於分權和聯邦制)。
聯邦制國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享憲法權力,不同國家分享的方式和分享(程度)不完全壹樣。
[編輯本段]國家的概念
關於國家的定義,壹直有不同的觀點和爭論。馬克思主義在深入研究國家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總結各種類型國家的特點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對國家提出了全面而科學的定義:“國家是壹個階級壓迫另壹個階級,壹個階級控制壹切被統治階級的機器。”這是V·I·列寧對馬克思恩格斯國家觀最全面、最準確的概括。它包括三層含義:①國家是階級社會的組織。這說明國家是壹種歷史現象,從來沒有也不會永遠存在。它是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是私有制出現、階級形成後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同樣,國家也必然會隨著階級和階級矛盾的徹底消滅而消亡。這是壹個國家產生、發展、滅亡的客觀規律。②國家是階級統治的。這就點出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被哪個階級的政權所統治。在階級社會中,任何階級的統治都來源於他們的經濟統治,而壹個階級的經濟統治又必須靠其政治統治來維持和鞏固,所以國家政權永遠屬於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政治統治是統治階級的合力,是統治階級集體意誌和力量的表現,壹般通過國家意誌來實現。奴隸國家的本質是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封建國家的本質是地主階級的統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資產階級的統治,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無產階級的統治。(3)國家是壹臺機器。它形象地指出,國家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壹個國家組織與其他社會組織的主要區別在於,它有能力迫使被統治階級服從國家的意誌,有行使這種權力的官員(幹部),有實現這種權力的軍隊、警察、法院、監獄等強制機關,有支撐官員和強制機關的稅收和國債。這三項構成了壹種組織力量和物質力量,即特殊的社會力量。
[編輯本段]國家的出現
國家不是壹直存在的。在國家出現之前,人類社會處於原始狀態。恩格斯指出,國家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人類社會始終存在兩種生產,即物質資料的生產(衣食住行和生產工具)和人的生產(民族的繁衍和婚姻家庭形式的發展)。社會制度受到這兩種生產的制約。在物質資料生產水平較低的時候,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制度已經成為國家產生之前管理社會的基本社會制度。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生產關系逐漸取代了血緣關系,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結構。新的社會制度取代了由血緣關系決定的氏族制度,即擁有公共權力的國家制度。恩格斯曾強調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指出原始社會制度的瓦解是壹個漸進的過程,物質生產的發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現和奴隸階級的形成是國家產生的前提。在原始社會,當生產發展到第壹次大分工(農牧分離)時,奴隸已經出現,而在第二次大分工(農業和手工業分離)時,奴隸已經成為農業和手工業的主要勞動力。這個時候,國家還沒有出現。只有在階級形成以後,兩個對立階級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時候,國家才出現。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獲得了壓迫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這是馬克思主義與壹切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思想家在民族起源論上的根本區別。
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起源理論提出前後,不同時代的壹些思想家根據本階級的利益和當時的歷史條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起源理論。最具代表性的是神權、暴力和契約。神智學認為國家是按照神的意誌建立的,國家的力量來自神(天、神)。這壹理論在東西方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古代,人們普遍信奉“天”,認為國家的力量來源於“天命”,稱皇帝為天子。在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的勢力主導了整個思想界,普遍鼓吹“壹切權力來自上帝”、“除了上帝沒有任何權力”的觀點。中世紀歐洲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是他的代表,他是神權政治的集大成者。神權政治從16世紀開始衰落,但在壹些國家仍有影響。暴力論認為國家起源於掠奪和征服,強調暴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政治奴役先於經濟發展的過程,國家的產生不是社會內部發展的結果。德國哲學家E.K都靈、奧地利社會學家l·岡普洛維奇、德國理論家k·考茨基都是暴力理論家。契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它將國家的出現描述為人們簽訂契約並遵守契約的結果。從16年到18年,許多資產階級思想家用契約論來解釋國家的起源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英國的霍布斯和洛克以及法國的盧梭都是契約論的代表人物。契約論對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國家的建立產生了重要影響。
[編輯本段]國家的職能
它是國家機器為了實現國家的總任務和總目的的活動方向,或者說是國家活動的總方向和總作用。西方政治學者通常把國家職能稱為國家職能,或者把國家各組成部分的活動、具體任務和國家活動形式描述為國家職能。如果有人說國家職能是個別國家機關的職能,那就是說國家具有立法、司法和管理的職能。有人把國家職能描述為國家活動的特定目的,說國家有三個目的:①保護國家不受他國侵犯。(2)保護中國的每壹個人不受他人的侵犯和壓迫。(3)持有個人或少數人不應該或不能持有的東西。還有人說國家有四個目的:安全、法治、經濟、文化;或者五個目的:安全、秩序、道德、自由、福利。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的職能是國家本質的具體體現,是為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服務的。雖然國家機器的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具體任務、目的和活動,但它們都服務於國家的總任務和目的。因此,狀態功能是指所有狀態機活動的總體功能。
剝削階級類型的國家有兩個基本職能:
①內部控制多被利用。
(2)對外侵略他國領土,以擴大自己的領土,或保護自己的領土不受他國侵略。這兩個基本職能是剝削階級國家的本質體現,內部職能是剝削階級國家的主要職能。剝削階級壓迫廣大工人階級,把他們控制在階級統治的“秩序”之內,是民族本質的主要體現。剝削階級有各種方法來控制被剝削階級的大多數。除了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統治階級在其生產關系的“秩序”範圍內控制被剝削階級的壹切國家活動,都是內部職能,如興修水利、文化教育、幹預經濟、社會救濟、環境保護等。,它們的實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
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無產階級專政,是多數人對極少數人的統治。
它是最後壹個歷史類型的國家。它的歷史使命是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實現* * *產品主義。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及其歷史任務決定了它不再是壹個原始意義上的國家。它既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也不是單純的暴力工具,而是建設社會主義,為實現* * *資本主義創造物質和精神條件的工具。社會主義國家有三個作用:①鎮壓被推翻的剝削階級的反抗,專政少數嚴重危害社會的敵對分子和反社會分子。②組織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三)保衛祖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社會主義國家的兩種內部職能隨著社會主義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主要社會矛盾和具體任務而變化。社會主義政權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形成的情況下,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取得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後,首要任務是剝奪剝削者,把資本主義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把小規模的個人所有制逐步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在這個歷史階段,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國家的主要任務和職能,就是鎮壓剝削者的反抗,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同時積極組織經濟和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成為國家的主要經濟基礎,剝削階級作為壹個階級被消滅了。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這壹階段,國家工作的重點和主要活動方向是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組織經濟和文化建設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職能。但是,階級鬥爭作為壹種社會現象,在壹定範圍內仍然長期存在,在壹定條件下還可能加劇,所以國家的專政職能不能削弱。
[編輯本段]國家形式
即國家的組織形式,包括國家的管理形式和結構形式。國家管理形式反映了統治階級采取什麽樣的形式來組織和管理政治機關,如君主制、總統制、內閣制、委員會制等等。國家結構形式是指國家整體和部分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如邦聯、聯邦制和單壹制。民族形式是民族本質的表現,決定了民族形式必須與國家的階級本質相適應。但各國的歷史條件、傳統習慣、階級力量對比等因素不同,所以國家形式也是多樣的,即使是性質相同的國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國家形式。國家形式是壹個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由壹個國家的法律(主要是憲法)所確認,並受到該國法律強制力的保護。
[編輯本段]發展與滅絕
國家作為壹種社會政治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國家的發展也呈現出幾個歷史類型的更替。民族歷史類型的變化與社會形態的變化規律是壹致的。馬克思主義在分析社會發展過程時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沖突是社會變革的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本質規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階級關系的變化必然導致社會的變化,使國家權力從壹個階級轉移到另壹個階級,舊的國家類型被新的國家類型所取代。社會革命是改變剝削階級國家的壹般方式。民族歷史類型的更替過程,也是社會進步發展的過程。封建國家代替奴隸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代替封建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代替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客觀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國家作為人類社會的壹種歷史現象,終將消亡。階級的消滅是國家消失的必要前提。只有消滅剝削階級,消滅壹切階級和階級差別,徹底鏟除階級產生和存在的根源,國家才會滅亡。只有在* * *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才能滿足這樣的條件。當時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其豐富,階級差異消失,分配領域實行“按需分配”。對人的統治將被對事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取代,然後國家將自行消亡。壹個國家的滅亡是壹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是任何人發號施令的結果,而是壹個國家充分發揮職能後的必然歸宿。在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國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經濟建設,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度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個過程是為將來國家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實現創造條件。
[編輯本段]國家的基本權利
基本權利
1.獨立自主權是指壹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意誌處理對內對外事務,不受其他國家控制和幹涉的權利。
2.平等權。平等權是指國家在參與國際法律關系時,無論大小強弱、發展水平如何,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和資格,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平等的國際法義務。主要表現在:國家在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中享有平等的代表權和投票權;各國有締結條約的平等權利;國家平等享有榮譽權;國與國之間沒有管轄權等等。
3.自我保護的權利。自我保護權是指國家采取防禦性和自衛性措施捍衛自身生存和獨立不受侵犯的權利。它包括國防權和自衛權:
(1)國防權是國家制定國防政策,進行國防建設,防備外來侵略的權利。
(2)自衛權是當壹個國家受到外國勢力攻擊時,單獨或與其他有關國家壹起以武力進行反擊的權利。各國可以單獨或集體自衛。
[編輯本段]國家管轄權和國家主權豁免
國家管轄權和國家主權豁免
1.國家管轄權
國家的管轄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屬地管轄權。又稱屬地優勢,是指國家對其境內所有不享有特權和豁免的人、事、物行使管轄權的權利。(屬地管轄權不適用於在境內依法享有特權和豁免的外國人或外國財產)
(2)屬人管轄權。或稱國籍管轄權,是指國家對具有自己國籍的自然人、法人或特定物,無論位於何處,都有權行使管轄權。
(3)保護性管轄權。特別是指國家對在境外實施危害國家安全、領土完整、政治獨立和其他重大政治經濟利益犯罪的外國人行使管轄權的權利。這種管轄權的行使壹般基於兩個條件:①外國人在境外的行為侵害了該國或其公民的切身利益,構成該國刑法規定的犯罪或需要判處壹定刑罰以上的犯罪;②根據犯罪地的法律,該行為也構成應受懲罰的罪行。行使保護性管轄權有兩種方式:①上述行為人進入受害國境內時被逮捕並依法管轄;(2)受害國的管轄權是通過國家之間引渡犯罪人來實現的。
(4)普遍管轄權。國家有權對任何人在任何地區犯下的嚴重危害國際社會普遍利益的國際罪行行使管轄權。目前,海盜罪、戰爭罪、危害和平罪和危害人類罪已被確認為國家普遍管轄權的對象。壹國的普遍管轄權只能在本國管轄範圍內或不屬於任何國家管轄的地區行使。
2.國家主權豁免
(1)國家主權豁免。國家主權豁免是指壹個國家的行為及其財產不受或免除其他國家的管轄。但是,在國際法明確規定不允許豁免的情況下也有例外,比如犯下某些國際罪行的情況。
國家主權豁免主要表現在司法豁免上,包括:
(1)壹國不對其他國家的行為和財產行使管轄權;
(2)壹國法院不受理以外國為被告或者以外國的行為為案由的訴訟,除非該外國認可;
(3)壹國不對外國代表或國家財產采取司法強制措施。
(2)放棄國家豁免。放棄國家豁免是指壹個國家自願接受外國法院對其特定作為或不作為的管轄,而不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在外國法院援引其國家豁免。豁免的放棄可以分為明示放棄和默示放棄。默示放棄是指國家通過與外國法院的特定訴訟直接相關的積極行為放棄豁免權和接受法院管轄權,包括國家作為原告在外國法院提起訴訟、正式出庭應訴、提起反訴或作為利害關系人介入特定訴訟。
[編輯本段]遊戲術語
魔獸三國裏的絕世人物郭嘉,因為打字方便被網友稱為國。
[編輯本段]人名:國家
原名郭建庭,出生於沂蒙山區,1962,11。現為巍山文化館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寧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1987中國畫《假期》獲“首屆全國教師作品展”二等獎。
1997國畫《船歌》參加“齊魯風情國際書畫交流展”,在東南亞五國展出。
1999《金瓶梅》入選“中國畫三百幅”展覽。
2001曾經感人至深的歌謠在紀念建黨80周年全國美展中獲得優秀獎(僅限優秀獎),同年石榴圖在654 38+2月澳大利亞21世紀中國畫大展中獲得銅獎。
2002年5月,《沂蒙山母山》在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展中獲得銀獎
2005年中國畫《天地》入選“中國百幅金陵美展”,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其國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美展並獲獎或被收藏。大量的繪畫和論文發表在報紙和雜誌上。
[編輯本段]歌名《國家》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歌曲《國》發行儀式於2009年2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主唱成龍和劉媛媛,以及詞曲作者王平久和金培達都出席了。
這首歌的音樂制作人王力宏也對國家的發行非常高興,表示第壹次看到歌詞就想寫壹個版本的音樂,用自己的感情感動大家。
王力宏目前正在雲南拍攝電影《少年兵》,他和於都擔任《國》的音樂制作人。“當我第壹次看到《鄉村》的歌詞時,我有壹種沖動,想寫壹個版本的音樂。”他說他特別喜歡“在天下之國,在天地之家”這句歌詞。“國家是相對於世界的。沒有和平的世界,就不會有健康的國家。正是這支奇妙的筆,讓《國》超越了之前同類題材的歌曲,給了更多人認同感。”王力宏說,他會選擇壹個合適的時間來完成他的國家版本。“用我的感動感動所有人,是我的心願。”
王力宏在拍戲的時候和王平久進行了長時間的電話交談,多次表示希望自己能為國家做更多的事情。作為壹個中國精英,力宏對國家真誠樸實的心,讓王平九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