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語序錯誤
7.字詞錯誤
修改方法:
1.用修改符號修改(用於前後矛盾、語句重復、語序錯誤、字詞錯誤、語句順序顛倒、關聯詞應用錯誤、用詞不當
1.病句是指結構不完整,意思表達得不明確、不清楚,有錯誤的句子。進行修改病句訓練的目的是認清寫句子時容易犯的錯誤,使自己少寫和不寫病句,把意思表達得明確、通順。
本年級常見的病句有以下幾種情況:
(1)成分殘缺:這種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聲歌唱。”同學們知道壹個句子壹般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壹部分說的是“誰”或“什麽”,後壹部分說的是“是什麽”、“做什麽”或“怎麽樣”,這兩個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壹不可。
(2)意思重復:這種句子是前邊說了壹個意思,後邊又重復說壹遍,意思重復了。如:“我把不正確的錯別字改正過來了。”這裏“不正確”和“錯別字”意思壹樣,連著用就顯得重復多余。
(3)用詞不當:這種句子是由於對詞義理解不清、用錯了近義詞等,造成詞不達意,違反了句子的結構規律。如:“同學們熱心歡迎新老師。”“熱心”壹詞的意思是:有熱情、有興趣、肯盡力,用在“歡迎”前面顯然不合適。
(4)詞序顛倒:詞序是詞語在句子中排列的順序,這種順序反映了詞語在詞句結構中所處的地位。每壹個詞語在語言結構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離開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詞序不當的毛病。如:“今年的麥子豐收在望,長勢喜人。”小麥長勢喜人,才能豐收在望,詞序顛倒了就不符合客觀規律了。
2.修改病句的步驟。
(1)讀懂原句,弄清本意。首先要仔細讀病句,弄明白它要表達的主要意思。
(2)查找病因,確定病癥。圍繞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屬於哪種類型的病句。
(3)對癥下藥,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後,要針對句子存在的問題,想好刪去什麽、添上什麽、更換什麽,然後動手改病句。
(4)仔細檢查,完成練習。讀修改後的句子,看是否正確,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
3.修改病句的方法。
(1)修改成分殘缺的句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缺少哪個部分。如:“放聲歌唱。”這壹句缺少了基本成分“誰”,所以句子表達的意思不明確,修改的辦法是補上這壹部分,可改為:“同學們放聲歌唱。”
(2)修改意思重復的句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哪個部分的意思是重復多余的。如:“我把不正確的錯別字改正過來了。”顯然“不正確”重復了“錯別字”的含義,修改的辦法是把“不正確”或“錯別”去掉壹個,保留壹個,成為:“我把不正確的字改正過來了。”或者:“我把錯別字改正過來了。”
(3)修改用詞不當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找出哪個詞語使用不當,以及錯誤的性質(用錯了近義詞,範圍使用不當,詞語搭配不當)。如:“小剛十分愛護時間。”“愛護”的意思是:愛惜並保護,用在“時間”前面不恰當,可改用“愛惜”(意思是因為重視而不糟蹋),成為:“小剛十分愛惜時間。”
(4)修改詞序顛倒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找出哪個詞語的位置錯了,如:“我們討論了並且聽了校長的報告。”讀句子後就能發現先討論報告再聽報告是不符合事情的先後順序的,必須是先聽報告再討論報告,成為:“我們聽了並且討論了校長的報告。”
(壹)實詞使用不當
1、單音詞和雙音詞選用不當。有的地方該用雙音詞,就不應該用單音詞;有的地方該用單音詞,就不必硬把單音詞加以雙音化。例如:
這兒的河流,流程都不太長,但水量很豐,流勢很急。(“豐” 應改為“豐富”或“大”為好。)
大壩攔擋住河水,壹個人工湖形成了。(“攔擋”應改為“擋”)
2.選錯近義詞:有些詞的意義相近而又有些細微的差別。很容易用錯,選詞時仔細斟酌。例如:
雨滴和汗水混大壹起,他們的衣服濕透了。(“雨滴”改為“雨水”)
3、代詞用錯。例如:
我們明明知道先進單位的缺點,卻不認真地幫助它,反面毫無原則地掩蓋它,這是不負責作的表現,(句中第壹個“它”指“先進單位”,而第二個“它”卻指“先進單位的缺點”,第壹個“它”應改為“這些缺點”)
(二)虛詞使用不當
最容易用錯的虛詞介詞連詞。
1、用錯介詞(最容易用錯的介詞是“對”、“把”)例如:
谷神星這個名詞,可能對我們不太熟悉。(句中的“對”弄錯了對象,應當是“我們對谷神星這個名詞可能不太熟悉”。)
每個介詞有自己的範圍,“向”表示方向,“對”表示對象,“在"表示時間地點情況等。
2、用錯連詞。例如:妳知道我也十分愛好吹笛子,而且吹得很槽。
(句中“而且”表示遞進關系,但是前兩句沒有遞進內容,應把後句改為“而且知道我吹得很糟。”)
3、助詞使用小當。助詞使用不當,主要是結構助詞使用不當,例如:
他們是我們鄉第壹個上名牌的大學的學生。(名中的“的”過多,“名牌”後的“的”可以刪去)
(三)成分殘缺
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省略總是明確的,而且可以把省去的詞語補出來。
但是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則句子結構不完整。
1、缺主語。例如:
通過學習,使提高了認識。
由於曹雪芹所處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小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2、缺謂語。例如:
我們識別是非的能力。
中國人民止在努力為建設壹個現代化的社會主 強國。
3、缺賓語。例如:
大會提出”情況變了怎麽辦”
北京市百貨大樓從市場需要出發,不斷礦人商品。
4、缺定語,這種語病較為少風,但也還是沒有,例如:
讓大學生自謀職業,讓大學生們自己去開拓生活,實在是個好辦法。
(句中的“開拓”不能直接支配“生活”,中間應加個定語,如“新的”、“自己的”之類,不僅“開拓……生活”是如此,類比壹下,”開拓……世界”開拓……境界”、“開拓……局面”、“開拓……天地”、“開拓……領域”等無不如此。)
(四)搭配不當
1、主謂搭配不當,例如:
中學則代的那些問學的愉快笑容和爽朗的歌聲,至今還在我的耳邊回響。我的身體、業務水平比壹年前提高了許多。
2、動賓搭配不當。例如:
清明前後,xx部隊派了800多人次,參加郊區植樹勞動。我們應該接受大家的意見,改進工作中的錯誤和缺點。
3、定語和中心詞搭配不當。例如:
在通往機場的大街兩旁站滿了數萬名歡送的人群4、狀語和中心詞搭配不當。例如:
只要稍微深思壹下,就會理解這個問題。
5、補語和中心詞搭配不當。例如:
司馬文華的立場站得很牢固,感情也表現得很豐滿。
6、主賓搭配不當。例如:
只靠關卡壓,而不做思想工作,不給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是壹種極不負責的工作態度。
7、壹面與兩面搭配不當。例如:
有沒有堅定的意誌,是壹個人在事業上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
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
8、壹個成分內部的相關成分搭配不當。例如:
同時,那些水平優越,譯文精美的譯本身也成了我國文苑中珍寶。
(五)結構混亂
1、語序不當
a、成分次序不當
多項定語次序不當。多項的正確次序壹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表領屬性的或時間、處所的
b、指稱或數量的短語
c、動詞或動詞短詞
d、形容詞或形容短語
e、名詞或名詞短語。另外,帶“的”定語放在不帶“的”的定語之前,例如:
壹位優秀的有20年教學經驗的國家隊的籃球女教練。
正確次序:國家隊的(領屬性的),壹位(數量)有20年多教學經驗的(動詞短語)優秀的(形容)籃球(名詞)練。
多項關語次序不當,復雜狀語排列大致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賓短語
b、表時間或處所的
c、表語氣(副詞)或對象的(介賓短語)
d.表情態或程序的。另外, 表示對象的介賓短語壹般緊挨在中心語前。例如:在休息室裏許多老師昨天都同他(熱情的)交談。
正常次序:許多老師昨天(時間)在休息室裏(處所)都(範圍)熱情的(情態)同他(對象)交談。
B.分句次序不當。例如:
聞壹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在勇的革命烈士,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
正確次序:聞壹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復句中分句之間有先後輕重、緩急、大小、 因果等關系,要依據壹定的標準排列分句。
C.詞序不當。例如:
王親切地走到我跟前。向我說“要當心! ”(“親切地”應移到“說”前。)
思想和語言的關系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改為“內容和形式”)
2、前後脫節。例如:
《水滸傳》,景陽崗上武松打虎的事是大家都知道的。 (句中“《水滸傳》”同後面脫節,應把逗號改為“中”)
3、格式雜糅。壹句話說到半截,又變成另壹種說法, 造成兩種說法的雜糅。例如:
我校同學1991年的人情消費比1988年的平均花費相比,增加了近壹倍。(句中“比......相比”是兩種格式, 壹種是“同.....相比”,壹種是“比......增加”,可選用壹種格式。)
(六)重復多余
1、重復。重復大都是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
a.他能評上三好生的原因是因為他努力學習,熱心為集體服務而評上的。
b.玲玲用不幹凈、沒有消毒的紙擦傷口,結果傷口發炎了。
(a的主語裏有“評上”,謂語裏也有前後重復,後邊的“而評上的”可刪掉。b的定語“不幹凈”和“沒有”消毒在語意上重復,這裏只用壹個就行了。)
2、成分多余。例如:
他舉起右手,用手從頭上摘下帽子,用手拿在手裏, 吹了吹帽子上的塵土。
聽了小宋的介紹,我在心裏真是由衷地感謝李芳。
(七)詞類誤用
各類詞都有各自的語法功能、規範用法。不按照詞類的語法功能和語文習慣亂用詞類,叫詞類誤用。 詞類誤用有下面幾種:
1、名詞誤用。例如:
每次查房、會診之後, 李大夫總是耐心地指導她怎樣把病歷寫得完整、條理,清晰,告訴她怎樣診斷疑難疾病, 怎樣自理特殊病人。
我們永遠記憶周總理諄諄教誨。
2、動詞誤用。例如:
那是壹個多麽感動的情景啊!
思維這個詞,可以分廣義和狹義兩種使用。 (“使用”改為“用法”或“使用方法”。)
3、形容詞誤用。例如:
只有迅速提高科學文化水平, 我們才能相稱大好形勢的要求。
他的簡簡單單的兩句話頓時增加了我們壹種無可名狀的沈重。(改“沈重”為“沈重感”。)
(八)不合邏輯
1、更替概念。例如:
在會上,大家都談了自己對學校的看法,看來, 大家的希望不壹致。
(句子前邊用了“看法”後邊換成了“希望”包含在“看法”當中,那就應當把“看來”改為“不過”。)
2、前後矛盾。例如:
我斷定他大概會考上大學。
夜,寂靜無聲,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響著。
3、判斷不成立。判斷是對客觀事物進行斷定, 如果斷定不了,判斷就不成立,這個判斷就不起作用。例如:
a.青年從正是世界觀形成的時期。
b.紅壤是我國亞熱帶植物的主要產區。
(a的“青年人”不是“時期”,二者不能組成壹個判斷。“青年人”可改為“青年”,最好改為“青年時期”b的“紅壤”是壹種土壤,不是“產區”、“紅壤”要改為“紅壤區”。)
4、多次否定引起混亂。例如:
難道能否定這次討論會沒有取得很大成功嗎?
塵土太厚,這又怎能不讓衛生檢查團的人不皺眉頭呢?
市場經濟的大好形勢鼓舞著畫家和文藝工作者為人民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藝工作者”為大概念不能與小概念“畫家”並列。)
他的書籍裏裝滿了書。有文藝書、歷史書、政治書、畫片、雜誌等。(“文藝書”為大概念,不能與下面小概念並列。)
6、包含正反兩方面意義的詞語配搭不當。
“好壞”、“高低”、“是否”、 “多少”這壹類詞兼有正反兩方面的意思, 這類詞語只能和含有正反兩方面意義的其它詞語搭配,如果只顧壹方面,而忽視了加壹方面,就會造成判斷不當的錯誤。例如:
能否做好教學工作, 決定於老師有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思想。(前面“能否”為兩個方面, 後面“有”只壹個方面,不配搭。)
對科技人員強調專,是不是可以忽視他們的紅呢? 還要不要他們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世界觀呢? 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是不是”“要不要”包含著兩個方面, “是肯定的”只是壹個方面,前後不配搭。)
7、條件關系用錯,條件結果關系顛倒。
在復合判斷中,有充分條件判斷、必要條件判斷、 充要必要條件判斷、相容的和不相容的判斷。在使用這些判斷中, 要恰當運用,否則就會產生錯誤。例如:
只要刻苦努力學習,就能取得好成績。(取得好成績, “刻苦努力學習”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條件關系用錯。)
陳小宇同學今天沒來上課,壹定是病了。 (沒來上課的原因較多,不壹定是病了判斷條件不充足。)
只有提高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才能提高群眾的覺悟, 實行責任制。
(條件和結果顛倒)
8、強加因果關系
壹件事的產生,總是有它的前因後果。 如果把沒有因果關系的事情說成有因果關系,那就是強加的。例如:
我廠今年重視了產品數量,所以產品質量下降了。 (產品質量下降的原因並不壹定是“重視了產品質量”, 二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在前壹階段外語學習中,由於我重視了讀、寫練習, 因而忽視了聽、說能力的訓練。(二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九)復句常見的語病
關聯詞語搭配不當。例如:
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實有人物的行動,使事情過於誇大,反而可能給人壹種不真實的感覺。(應把“平常”改為“就”。)
缺關聯詞語。例如:
他雖然是個工人,平常喜歡音樂,作曲很在行。 (應把“平常”前加“但是”)
錯用、濫用關聯詞語。例如:
這本書初版已重印了好幾次,因此最近又經過修訂再版。(應把“因此”刪去。)
關聯詞語位置不對,例如:
盡管天氣如此變化多端,天池是壹片沈靜。渺渺湖水, 卻清徹如鏡。(應把“卻”放在“天池”後。)
(十)歧義句
歧義就是壹句話可有兩種以上不同的理解,歧義壹般是由下面幾種情況引起和形成的:
1、多義詞引起歧義。壹個句子裏有某個詞是多義的, 這個句子可能成為多義句。例如:
這本書是黃色的。(“黃色”可指顏色,也可指色情而言。)
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 (“想”可指“回憶”,也可指“打算、希望”。)
2、多音詞引起歧義。句子中某個詞是多音的, 那麽在書面表達時就可能有歧義。(口頭表達不壹定出現歧義。) 例如:
這個人好說話。(“好”可讀“hào”,指愛好,喜歡; 也可讀“hǎo”是“易於、便於”的意思,但書面反映不出來,故存在歧義。)
這人頭發長得怪。(“長”可讀“cháng”,指長度大;也可讀“zhǎng3”是“生長”的意思。書面也有歧義。)
3、同音詞引起歧義。漢語中有許多同音詞, 這種同音現象使壹些句子在口頭表述時可能產生歧義。 (書面表達上沒歧義)例如:
這是致癌物質。這是治癌物質。(“致、治”都“zhì”聽起來有不同理解,口頭表達有歧義。)
產品全部合格。產品全不合格。(“部、不”都讀“bù”,聽起來意思正好相反。)
4、結構劃分不同形成歧義。同壹個短語或同壹句話, 在語法結構上劃分不同就會產生歧義。例如:
89全國高考題:“我要炒肉絲”。(“炒肉絲”, 可理解為動賓結構“炒肉絲”也可理解為是壹菜名,是壹個名詞。)
咬死了獵人的狗。 (此短語可理解為動賓結構“咬死了獵人的狗”,也可理解為偏正結構“(咬死了獵人)的狗。”)
5、語義不明引起歧義。說話中某些詞或短語語義不明確,也會引起歧義。例如:
北京圖書館收藏著著名學者章太炎的書。 (加點短語可指章太炎所著的書,也可指章太炎所收藏的書。)
開刀的是他父親。(“開刀的”可指醫生,也可指病人。)
6、指代不明出現歧義。例如:
孩子們喜歡離休幹部李大伯,壹來到這裏就有說有笑, 十分高興。(“有說有笑,十分高興”可指孩子們, 也可指李大伯。)
我看見張原扶著壹位老人走下車來, 手裏提著壹個黑色提包。(“提著黑色提包”的可指“張原”,也可指“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