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壹座處於中國山西省中部的古老縣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這座中國北方的小城,引起了世人的註意。
在解說這座古城歷史的時候,時光則要上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當時的周王朝大將尹吉甫為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修建了這座古城。今天在東城墻邊上我們可以看到六百年前平遙人為紀念他修築的廟宇。在東城墻外不足三百米處則有壹個據說埋藏有他衣飾的墳墓。尹吉甫可以說是平遙古城的締造者。
古老的城墻,平遙歷史的開始和象征。在距今二千八百年前後,當時的中國統治者周王朝在現今平遙之地駐紮軍隊、修建住房並用土築起了壹道防禦線,這即是平遙古城墻最早的由來。
公元1368年,中國進入明王朝,北方的萬裏長城得到重建和加固,同時政府在很多重要城市構築了城墻,這個時候,堅固的巨形磚石作為建築材料已經能夠大量生產。
公元1370年,平遙土築的古城墻被改建為磚石城墻,這項工程持續了十幾年,現在完整地屹立在世人面前的平遙古城墻全長六千壹百六十二點七米,城墻高達十二米,墻底寬十多米,墻頂寬三至六米,護城河深三米。在河水幹涸之後只能看到壹段段殘缺不全的河道。每座城門之外都有壹個方形的區域與城墻同高,被稱為甕城。甕城內並設內外兩門,平時用於檢查來往過客,戰鬥時可放進壹定數量的敵人後將兩門關閉,便能由上方將甕城之內的敵人迅速消滅。
古城墻最後壹次做為軍事設施的用途是在1938年2月13日。這壹天,侵略中國的日本軍隊用炸藥炸開了東城墻的壹角蜂擁而入,占領了這座古城。六百年前設計的防禦設施在現代戰爭的炮火中徹底失去了作用,至今城墻東南角這些創傷便是日軍當時炮擊時留下的彈痕。
平遙古城墻在明清兩代五百多年間先後修繕了二十六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家和當地政府又多次維修,已累計投資近千萬元。
平遙古城大致呈正方形,面積僅二點二五平方公裏。古城中心的南北大街構成壹條筆直的中軸線,高十八點五米的市樓屹立在城市的中心點上。四條橫貫東西南北的大街、八條均勻分布的街道、七十二條縱橫交錯的小巷,***同構建了小城井然有序的交通網絡。黃色和綠色琉璃瓦鋪頂的官衙、寺廟與大片青堂瓦舍呈現出壹種等級的象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開始了壹場經濟大變革的運動。人們因為缺乏對古建築的認識或是它們妨礙了城市發展計劃的藍圖,壹時間許多古建在轟鳴聲中紛紛倒下。平遙古城並沒有置身於這場變革之外,同樣它也制定了壹個平遙縣城市總體規劃,按照這個規劃至少要在古城內縱橫開拓幾條寬闊的道路並在古城墻上相應地開挖八個大口子以及修建壹系列高層建築。1981年這個毀滅古城的計劃開始實施,但因為缺乏建設資金工程進展緩慢,這時中國的古建築專家們得知了這壹情況向政府緊急呼籲留下這座古城,建議最終被采納了,平遙古城因為幾十年經濟不發達的原因而得以幸存。今天,在中國四千多個城鎮中平遙已成為能呈現出中國傳統歷史古城原來格局和風貌的唯壹範例。
平遙古城傳統的民居建築屬於中國北方漢民族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每個院落或以磚做的矮墻,四周外墻高達七八米,有利於抵禦北方的風沙天氣。院落多為坐北朝南便於得到更多的陽光。
平遙古民居最獨特之處在於正屋保留了西北地區窯洞的形式。這種窯洞不再是鑿土為窯,而完全是在平地上用磚砌成的,壹般為三孔到五孔。磚砌窯洞的外面壹般還要加築壹道木廊瓦檐以防風雨日曬並飾以題材繁多的精美木雕、彩繪。大戶人家還在正屋之上再加蓋壹層磚木結構的二樓用於會客或充當書房,這些各式各樣的風水壁、風水樓都建在正屋的屋頂之上,力爭在高度上超過四鄰,保住自家的風水。
晉劇《三娘教子》的故事是這樣的:壹位早年失去父親的頑皮少年,在繼母和老家人嚴厲的教育下十年寒窗苦讀終成狀元(晉劇原名叫山西梆子,是流行於晉中地區的地方戲,它的起源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
這些造型奇特的冷兵器是中國古近代用於戰爭的武器。近千年來在中國民間壹群群身強力壯、掌握搏擊技藝的人專門替人武裝押解貴重財物並獲取豐厚的報酬,這種民間組織被稱為鏢局。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初,遠到中國各地的平遙商人們即使付給鏢局可觀的酬勞也難於保全大量的財產安全到達目的地。當時因為平遙壹家顏料莊的分號遍及北方各省便常有同鄉客商拜托這家商號就近將自己的現銀存入染料莊的分號中,拿著壹張證明回到平遙,再從顏料莊的總號提取現銀,客商並為此支付壹點酬金。雷履泰——顏料莊的大掌櫃,他預感到這是壹個巨大的商機。但雷履泰經過幾年的準備,創造出了壹整套貨幣經營的全新買賣方式,即將現銀的實物轉運改成用壹張專門設計的匯票來替代,大量的現銀不再隨身攜帶。
公元1823年雷履泰正式向東家李大全建議將顏料莊生意改成票號,取名“日升昌”。李大全做為投資方出現銀三十萬兩,這是他的家族幾代經商的積蓄。李大全和雷履泰商定日升昌的壹切經營管理權歸雷履泰並給予雷履泰壹定比例的原始股。日升昌的主要客戶是各種大商號,這些商號憑借壹張張匯票不但安全便利地調拔了資金而且還可以用匯票支付各種款項,從而改變了傳統的現金結算方式。這張關鍵的匯票只有壹張,由客戶持有,采用認票不認人的匯兌制度。匯票還設立了壹套只有票號核心人員才能看懂的、用漢字作符號的密押。票號還實行遲三五日交付的規定,以便丟失票據的人有掛失的時間。每壹張匯票都是專人填寫,除字跡為內部人所熟悉外,更重要的是不斷更換這些密押。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難以破譯這些暗含玄機的漢字密碼。
票號根據路途的長短收取從千分之二三至百分之七八不等的匯費。由於當時交通工具不發達,通常匯款期都很長,票號便利用這段時間以較低的利率向商家放貸、收取利息。票號獲利的具體數目現在已無法查找,比較明確的是日升昌大股東李大全當初投入的三十萬兩本金在壹百年的時間裏為李氏家族創造了壹千五百萬兩白銀的紅利。
每日各分號及總號的營業情況都交由帳房匯總,帳房先生總理全號所有的帳目,帳房並設管帳、幫帳各壹名,分管各類專門的帳目。
票號還有壹套完整的報告制度,這套制度的核心人物便是信房先生,信房先生多是由科甲中人充當,地位和待遇都很高。每日各分號的報告都是利用信件來完成的,總號每日接受信件達百余封之多,需及時回復的也有幾十封。整個票號由大掌櫃壹人全權管理,設有壹兩個助手,日常的經營管理是由帳房先生匯報當日收支,信房先生匯總各分號經營情況交由大掌櫃定奪,具體指示再交由信房轉達給各分號。
在日升昌票號的鼎盛時期,總號由十四五人組成,遍布全國的分號有三十五家,每家有三四人,整個票號系統也不過壹百五十人左右。
票號夥計的選擇有壹套嚴格的規定,必須是年齡在十三至十五歲的小男孩,相貌端正,要進行珠算、楷書考試,還要有同鄉擔保,家世壹定要三代清白。入號以後三年學徒只管食宿、沒有酬勞。學徒期滿後的壹定時間內,工錢也不發給本人,而是由票號直接交給他的父母。票號實行終生雇員制,這些夥計成熟以後會被派往各地分號工作,滿壹定年限後,還會有壹些專門設計的人力股。日升昌先後近十位大掌櫃,最早都是由小夥計做起的。
清朝時官員調動頻繁,經常有大量現銀需要轉運,這些官員便成為票號最忠實的私人客戶。隨著票號的全面興起,無論是政府發放的賑災銀兩,還是地方上繳的稅收,甚至當時的戰爭賠款都是由壹張張各地政府發出的匯票匯聚京城,在各分號提取現銀,直送國庫完成的。
十九世紀中葉,票號業進入了全盛期,全國的票號絕大部分出自山西省,總***有四十多家,其中平遙就占了二十二家,平遙成了當時中國的金融中心,鼎盛時期幾乎控制了中國近壹半的流通貨幣。票號的歷史中,從沒有發現過用假匯票行騙的事情。也正是由於嚴格的管理制度才使得後人難以得到壹張曾經使用過的匯票,這是我們現在僅見的壹張完整的匯票,距今整壹百年。可能是當時筆誤的原因而作廢,幸運地得以流傳下來。這是日升昌票號當年的往來信劄。這個帳本記錄了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日升昌票號的部分帳目情況,這也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壹本最早的票號帳本。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急劇動蕩,票號屢次遭受巨大損失,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平遙票號徹底沒落了。從1823年首家票號日升昌誕生到就位於它對面的最後壹家票號寶豐隆關張,平遙的票號整整存在了壹百年。
位於平遙古城西南六公裏的雙林寺,占地壹萬壹千多平方米。全寺各殿滿布彩塑群體,大的三米多高、小的不過十幾公分,***計兩千零五十尊,保存完好的就有壹千五百六十六尊,歷經六七百年建造完成,在中國被譽為是集宋、元、明、清歷代彩塑藝術寶庫。
進入雙林寺之後便是天王殿,屋檐之下是四尊高過三米的巨大塑像,被俗稱為四大金剛。四大金剛的眼睛是用琉璃珠裝嵌而成顯得生動傳神,這是中國獨具特色的裝飾工藝。在壹進院落的釋迦殿內,佛祖釋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站立的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整個釋迦殿內的四壁布滿了彩塑,講述了從佛祖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的傳奇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態各異,活動於建築、山石之間,構思、構圖絕妙,令人嘆為觀止。
在壹進院當中,還有壹座羅漢小殿,內塑十八羅漢。羅漢的意思是值得受世人尊敬的人,古代藝術家們充分發揮想像力和才華,使這些羅漢像成為中國佛教彩塑藝術從程式化向個性化過渡的壹個明證,被人們稱之為神品。
雙林寺二進院中的大雄寶殿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築,因佛祖能降伏各種惡魔又叫大雄。這三尊巨大的佛像皆是佛祖的三種化身。
千佛殿位於大雄寶殿的東側,殿內彩塑達五百多尊。主像觀音菩薩姿態隨意、面相恬靜嫵媚,是菩薩造像中罕見的迥異之作。而在其身旁護法神韋馱的造像被稱為中國第壹韋馱。像高壹點六米,表情和眼神的配合極具動感,產生了壹種真正剛勁有力的武士之美,是雙林寺中最傑出的彩塑品。四壁周圍五百多個彩塑菩薩表現出豐富多彩的佛國聖景。
與千佛殿相對的菩薩殿,主像是千手千眼觀音。在中國人們的心目中,觀音菩薩最能體恤民間疾苦,所以最具親和力。她的形象更像壹名民間美麗雍容的少婦,生出千手千眼去普救眾生。
位於平遙古城東北十二公裏之處,還矗立著壹座引人註目的寺廟,名叫鎮國寺。鎮國寺始建於公元963年,後歷經了中國各個朝代的修繕。整座寺院坐北向南,兩進院落,面積近壹萬三千平方米。
這座始建於壹千多年前的萬佛殿完整地保持了中國唐朝的建築風格,它的最大特征是整個殿宇近似正方形,屋頂龐大,屋檐如展翅欲飛的雙翼,顯示出壹種雄偉壯觀的氣象,它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壹。在萬佛殿內有十壹尊彩塑,刻畫的是佛和他的弟子們。這些塑像是中國寺廟中現存的公元十世紀時期的唯壹彩塑作品,堪稱國寶。二進院中的三佛樓創建於明代,至今保留著三十七尊彩塑、五十二幅壁畫的原貌。這些佛像和四尊菩薩造型優美、儀態自然,是典型的中國明代(即公元十四世紀)的作品。兩旁山墻壁上的壁畫集山水、花鳥、人物於壹體,用連環畫的形式古樸的繪畫手法精心地描述了佛祖非凡的壹生。這棵古槐樹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它與世代僧人相伴,長得雖沒三米之高,但卻造型奇特,是鎮國寺內的奇景之壹。
平遙地處中國北方傳統的農業區域之中,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炎熱多雨,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高梁和玉米,有農田近八十萬畝。至二十世紀末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
在古城中壹半多的人口依然還保持著農民的身份,但他們早已沒有了用於耕種的土地,大部分人經營著各種小買賣,成為古城中個體經營者的主流。
生活按照慣常的節奏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種聲音在古城的街道中回響。
生命是壹種鮮活而生動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