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怎樣鑒別古玩?

怎樣鑒別古玩?

青銅器鑒別

1、查銹觀色

真銅銹的顏色自然堅固;假色銹浮、粗松。壹般假銹色用沸堿水刷,即可露出破綻,有些光亮假銹也挺堅硬,須用打火機或燭光苗烘烤局部,銹色溶化即假,還可用舌尖舔、鼻子聞有化學藥品異味的必為假銹。

2、判質辨跡

判斷器物真偽,找破綻。①從青銅器的腳、角常碰磨處,觀其銅質。宋以後的銅器多以黃色、白色為主。宋以前的青銅器銅質發紅。②看銅器蔭蔽處,如鼎的耳、腹下,是否有合範的範跡;後代仿鑄多采用失蠟法,範跡壹般在蠟型上就已修掉了。③聽聲音。出土的商周銅器多數叩發音渾濁,壹般後代仿器聲音較脆。④仿器也比商周器壁厚、體重。

3、細辨銘文

壹般有銘文的仿器為了顯示銘文,所作銹色多避開銘文,有些銘文是在器上後刻的,所以銘文部位無銹或少銹。銘文筆畫的底部無銹,而真器原有的銘文有銹。商周銅器采用塊範鑄造時,精細的花紋是在外範上刻的,銘文是特制壹塊範板嵌入器底的,所以器物鑄成後,細紋與銘文大多是口窄底寬。而後代仿制直接在蠟型上均已刻好,紋道則口寬底窄,這是鑒定的重要壹點。

4、傳統鑒別方法

諺語有:“先看形、後看花、拿在手裏看底下,緊睜眼、慢開口、銘文要細察、銅質?銹斑、底子 是關卡。”?先看形,就是先看器物的造型,因不同時代的器物均各有其造型特征;後看花,即觀察花紋,每個時代的器物都有它的主要紋飾,且和造型相輔相成;拿在手裏看底下,即細看底下所留範線、網線、鑄疣、墊片和鑄補等;緊睜眼、慢開口,即先看後說,經過分析比較,然後加以判斷。

5、銘文要細查

銘文壹般有固定方位,也有個別例外,有時厚銹覆蓋銘文而影響判斷,故觀察銘文款識時須細察。

6、銅質是關卡

青銅器銹斑,底子是年久氧化而成。故銹質堅硬,分層次,有斷面,底子晴亮,這是銅質的呈現。假銹假底則相反,鑄花上窄下寬。留有鑄瘤及碎裂必真,鑄銘留有範痕,原來氧化層未動者必真。 元明清瓷器如何鑒定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壹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壹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壹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壹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壹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壹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裏紅大碗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裏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制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後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壹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壹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制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 . 嘉、萬以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制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壹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臺、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鬥杯、燈臺、繡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制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壹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虬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鐘罩等。這壹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4 08:33 古幣收藏辨偽

幣收藏是清代乾隆之後逐漸興起的收藏門類。由於我國古幣年代久遠,品種繁多,其中學問可謂博大精深。古幣收藏,入門須先掌握壹點兒辨偽常識,方不致因上當受騙買來假貨。這裏介紹幾種簡單常用之法:

辨銹。年代久遠的古幣,多為銅質,其表面經氧化出現銅銹。造假者也往往在假幣上弄壹層銹。但真幣銅銹由於時間久堅硬異常,不易剔除,而偽品則銅銹質松,浮而不實,用指甲即可刮落。

文章來自藝術中國 /

聽聲。古幣歷千百年,火氣盡脫,將其擲於桌上,聲音純實而無轉音(余音短促)。新鑄偽幣,火氣充實,觸物可發出回繞余音。

掂重。古幣在鑄造時均有壹定重量單位,偽品因其制造方法不同於古,重量必然不同於真品,現在造偽幣多用翻砂法,壹般都較厚重。兩者差別,用手壹掂,即可分別。而改刻古幣造假,壹般都比較輕薄。有的古幣雖然不假,但非珍稀品種,於是造假者便用其改刻成珍稀古幣。這種偽幣分量經處理必然減輕,銹色也會失真。

看質。即察看銅質。明代以前我國錢幣多用銅、錫、鉛合金,間有雜鐵,故稱青銅。明代後期開始用黃銅鑄錢,清代新疆等地還用紅銅鑄錢。如發現黃銅質宋錢,當存疑問,再結合事其他方法鑒別,真偽立見。

文章來自藝術中國 /

記譜。就是記住歷代錢幣的圖譜。有比較方能鑒別。可借助工具書,先記珍稀幣種,再記偽品,熟記於心,應用自如。... ...

  • 上一篇:關於毫州的詩句古文
  • 下一篇:珠寶文化推廣十年隨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