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言文能體會到了文化美感.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壹些文言文(包括古詩詞),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思想內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範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中學生修養,提高中學生文化素養,有利於將來成為壹個氣質高雅的人.
壹個對古代文學有壹定基礎的人,在實際工作中會有得體的表達和行動,也更容易接近成功.它讓人充實,不輕浮.
了解古今詞匯的關系,擴展語言知識,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壹脈相承,例如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語的來源出處、確切含義和演變過程,也就能夠準確無誤使用成語詞匯.
所以學習文言文能使我們的語言簡潔明快,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學習文言文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我國許多現代大作家由於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語言修養,靈活地運用古典文學裏固定下來的詞、短語或語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文學大家的.
學習文言文能借鑒古代名家寫作技巧.
古代作家所寫的詩文,無論是立意、構思、取材、剪材、用典、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以及敘事、寫景、記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是十分重視文章的意境、結構和語言,通過文言文學習,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對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大有裨益.
中國有影響的文學大家無壹不精通中國古代文學的.
任何國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國文化的底蘊始於古代文學,學習文言文,閱讀古文能使人切實接觸感染到中國的氣質.
文言文記載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讀不懂文言文,也就讀不懂古代文獻,所謂繼承、吸收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同學們學我國古代的文章,只要借助簡單的工具書就能讀懂.我們能理解領悟漢唐詩文,甚至能讀懂甲骨和竹簡時代的文章.
可是英國人要讀懂三百多年前印刷的莎士比亞的原作,非得專家借助厚厚的工具書才能弄明白,中學生要想看懂可不是容易的.
2. 為什麽要學習文言文壹、為什麽要學習文言文: 1、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學習文言文是繼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2、促進現代漢語學習,提高語文水平。
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是“源”,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學習古典作品, 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現力的古代語言,是提高語文水平的壹條重要途徑。
二、文言文有什麽用: 1、培養多種能力,提高美學素養。 2、文言文語言優美,韻律工整,音調和諧,經常誦讀不僅培養了語感,還提高了記憶能力。
3、文言文由於語言的隔閡、時代的隔閡和思想的隔閡,理解起來雖然有壹定的難度,但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從而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1、什麽是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20世紀之後,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2、文言句式介紹: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
他們都分單句和復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
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壹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壹些特殊句式。
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3. 知乎者也矣言哉 古文用語氣詞之乎者也矣焉哉 之: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系:赤子~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系: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閑視~.5.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7.往,到:“吾欲~南海”.乎:〈動詞〉(1)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聲音上揚,下面的符號表示舒氣.“乎”是“呼”的本字.當“乎”借作語氣詞、介詞用之後,就另造了壹個從“口”的形聲字“呼”.本義:吐氣(2)同本義(3)“呼”的古字.呼喚;召喚.如:乎號 〈語氣詞〉(1)表示疑問或反詰 汝識之乎?——蘇軾《石鐘山記》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近者大乎.——《列子·湯問》遠者涼乎.汝多知乎.汙其行乎.——《後漢書·列女傳》斷斯織乎.不亦精乎.(2)相當於“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可乎.——《列子·湯問》不聞藏書者乎.——清·袁枚《黃生借書說》天下事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學有難易乎?(3)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左傳》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史記》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天乎.——清·袁枚《祭妹文》人乎.(4)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於“啊”、“呀” 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5)表示推測語氣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願見之乎.——《三國誌·諸葛亮傳》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6)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於“啊”、“呀” 參乎!吾道壹以貫之.——《論語》(7)表示商榷語氣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韓非子》(8)表示肯定語氣 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韓非子》(9)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頓,舒緩語氣,引人註意下文.如:大家認識壹致以後,於是乎就大幹起來;不外乎兩點,壹是鬥誌,壹是鬥膽 〈介詞〉(1)於;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屈原《離騷》今雖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說》(2)於;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哀十四年》(3)於;在[in].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呂覽·用眾》(4)於;從[from].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 叫囂乎東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說》隳突乎南北.先率遇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國策》(5)於;因為;由於;在於.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不動乎眾人之非譽.——《荀子》德蕩乎名,知出乎爭.——《莊子》(6)於;按照;根據.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則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禮記》(7)於,對.引進動作產生的對象 吾嘗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後綴〉(1)單用或疊用在單音或疊音的形容詞後面.如:許多新事物,確乎到處可見;我心裏熱乎乎的;他胖乎乎的(2)用在動詞或副詞後面,構成新的動詞或副詞.如:他對這點事卻不在乎;幾乎人人都稱贊他(3)用在形容詞後面,單獨不能翻譯 宜乎眾矣.——宋·周敦頤《愛蓮說》洸洸乎幹城之具.——明·劉基《賣柑者言》昂昂乎廟堂之器.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通“也” “乎”與“也”互文通用.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者:助詞1.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詞組、動詞性詞組後面,表示有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或事物.例子:強~、老~、讀~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義後面,表示從事某項工作或信仰某個主義的人.例子:文藝工作~、***產主義~3.(書面語)用在數詞或方位詞後面,指上文所說的事物.例子:前~、二~必居其壹4.(書面語)用在詞、詞組、分句後面表示停頓.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語氣(多見於早期白話).例子:路上小心在意~ 代詞 指示代詞,“這”(多見於早期白話).例子:~番,~邊 也:〈副〉(1)亦表示同樣[also;too;aswell;either].如:我高興,妳也高興;也可以;也是(2)疊用,強調兩事並列或對等[aswellas].如:她會打籃球,也會打網球(3)表示轉折或讓步[even].如:即使失敗十次,他也不灰心(4)表示委婉.如:我也只好如此(5)表示強調[even].如:也須(也應當;也應該);連老人也幹活(6)表示選擇,還是[or] 妳見我府裏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凈肥胖?——《水滸傳》(7)又如:也是(還是) 〈助〉(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 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袁枚《黃生借書說》旋見壹白酋…英將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清·袁枚《黃生借書說》(3)用在句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