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哪些藝人是廣東江門的?

哪些藝人是廣東江門的?

.....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人。

民間藝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相連。近年來,江門市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申報工作,統計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約120項。其中新會小醜傀壹、白沙毛龍鼻、新會彩禮佛拳、開平潘村燈會、臺山浮石浮色、荷塘沙龍、臺山粵樂等7個項目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鶴山獅子藝術、儀式龍舟等650項。

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後,有許多民間藝人扮演著傳承人和“支持者”的角色,如荷花池沙隆傳承人李彥遠、李贊君,鶴山獅藝傳承人馮坤傑,新會葵藝傳承人廖慧琳,白沙毛龍制筆技藝傳承人張瑞恒,泰山浮石浮色傳承人趙汝謙,龍舟節傳承人鄧喜康,龍舟節傳承人鄺國強、鄺誌宰其中,李彥遠、李贊君、廖慧琳、張瑞恒、趙如謙、鄺國強、鄺誌仔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江門文光新局負責人表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掌握和承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也是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人物。入選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實是確定這些民間藝人身份最有效的方式。

據悉,江門的民間藝人主要分布在雜技及比賽、曲藝、傳統手工藝、民間舞蹈、民樂、曲藝、民俗等方面,有數百人,特別是李彥遠、李贊君、廖慧琳、張瑞恒、趙如謙、鄺國強、鄺誌仔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此外,制作新會魚燈的李炎最為著名。

在農村工作的藝術愛好者

江門的民間藝人大多活躍在五邑農村。他們中的許多人年齡較大,學歷普遍較低。他們通常以務農和捕魚為生。對他們來說,民間藝術是不能吃的。

蓬江區荷塘鎮黃灣村69歲的李延元和56歲的李贊都是荷塘沙隆的傳承人,兩人都是小學文化,以種地為生。此外,76歲的鄺國強、64歲的趙如謙、82歲的鄺誌宰都生活在開平、臺山等農村,年齡都比較大,小學文化,農民。陳紅環是新會大嶴的壹位中年婦女。她多年前在《天堂鳥》裏唱過鹹水歌,但畢竟不能給她帶來多少收入。所以,她平時的主業就是養殖和捕魚。記者記得幾年前和她壹起去西江釣蛤蜊。只見洪阿姨慢慢的把50多斤的蛤蜊放入水中,動作十分熟練,沒有壹點聲音。回到家裏,洪阿姨又忙著做飯了。什麽都忙的時候,洪阿姨有時間就坐下來給我們唱幾首鹹鹹的歌,她正在讀書的兒子也會唱幾句,這是洪阿姨教的。當我們離開時,洪阿姨和她的丈夫起航為我們送行。記者不禁感嘆,生活在華僑熱土上的民間藝人,就像腳下的土地壹樣淳樸善良,熱愛生活,熱愛藝術。

這些民間藝人雖然學歷不高,但精通並熱愛某壹門民間藝術,在農村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多才多藝的“文化人”,這讓村裏人都很尊敬他們,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的民間藝人,逢年過節村裏的文化活動少不了他們。民間老藝術家為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做出了突出貢獻,備受推崇。

黃灣村是蓬江區荷塘鎮的壹個自然村。荷塘紗籠是起源於黃灣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這個村的李延元老人,跳了50年舞,對表演中所有的壹般和高難度動作都很熟悉。在傳承中,主要是教舞教主,熟悉紗籠的制作工藝。在原有的基礎上,他壹直在不斷改進和創新。目前他正在嘗試用不銹鋼代替竹木作為龍身。多次參加荷花池沙龍的演出活動,如1990澳門嘉年華文化節、2004華僑嘉年華暨江門旅遊節、2005廣東國際旅遊節民俗演出等,獲得觀眾的壹致好評。

臺山市鬥山鎮浮石村趙如謙老人,自幼隨趙忠高、趙炳培等前輩學習。現為浮石浮彩隊藝術總監,負責培訓女彩娃娃技能,熟悉制作彩櫃技能及道具、服裝、化妝等知識,設置10彩櫃,如嫦娥奔月、昭君出塞、穆坐鎮指揮等。趙對說道。從65438年到0999年,浮石村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浮色之鄉”,老趙曼如謙功不可沒。

開平市水口鎮潘村鄉塘春裏村的鄺誌仔、鄺國強老人,在上世紀50年代就學會了給老師紮燈籠。從那以後,他們每年壹月都會參與綁燈籠的活動。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綁了55個大燈籠。他們是村裏為數不多的會打燈籠的老藝術家。他們在潘村制作的燈籠,用料考究,做工精致,工藝精湛。他們用彩紙剪了上千個圖案,燈籠的裝飾圖案也是貼上去的。

走向市場的積極探索者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選擇性越來越強,心態也越來越浮躁。民間藝人還有生存的空間嗎?江門美術館副館長王長淮在擔任市群藝館副館長期間,接觸了大量的民間藝人。他說,“其實我市壹些有膽識的民間藝人已經在市場化的道路上探索創新了。”新會區新局副局長林也認為,“發展是最好的保護。”

張瑞恒的《毛龍碧繪畫藝術展》目前正在白沙寺展出。張瑞恒曾說,“希望更多人做筆,這樣才有氛圍。”張瑞恒現為周剛畫院院長,65438-0976開始學習毛龍書法。20世紀90年代初,張瑞恒在周剛畫院成立“毛龍軒”,建立制筆文化展廳,推廣毛龍筆,創作“毛毛筆”,獲首屆廣東省民間工藝美術銅獎,並在崔德琦博士和教授的指導下研究“毛”畫。曾在澳門文化廣場、江門美術館、法國留尼旺聖保羅等地舉辦毛龍筆及其書畫展覽,培養了壹批制筆人。“張瑞恒既有藝術天賦,又有市場眼光,善於創新。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宣傳了毛龍碧,也宣傳了自己的書畫。這是雙贏,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發展。”王長淮評價道。

吳也是如此。他在臺山市鞏義鎮創辦了武興龍明式家具藝術公司,並招募了許多民間藝人在他的指導下創作木雕。其創新設計的明清風格藝術家具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並在各種展覽中獲獎,在國內市場享有較高聲譽。“我們的客戶都是收入水平高、文化水平高、有壹定鑒賞能力的人,所以我們不僅僅是在打造家具,更是在打造文化。”這是吳對市場的定位。

新會奎香傳統手工藝發展中心總經理廖慧琳,專門從事葵花工藝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快培養了壹批年輕人。新會葵花扇和葵花工藝品也成為新會著名的旅遊產品。談到創新,廖慧琳說:“葵藝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從壹個實用的工藝品逐漸轉變為純粹的收藏工藝品,這可能是葵藝穩步傳承的必由之路。”

民間藝人走市場化道路並不是壹帆風順的,充滿了坎坷和艱辛,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尷尬。“現在的年輕人覺得沒錢賺就不想學民間技藝。他們要看到市場的未來,才能吸引他們去學習,去傳承。民間技藝在市場上的生存和發展太弱,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真正重視傳統手工藝的市場化發展,落實優惠措施,給予相關企業更多支持。”壹位民間藝人語重心長地告訴記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察者

江門的民間藝人壹直對民間藝術充滿熱情,無論經濟條件如何,也從未放棄過不舍的情懷。此外,許多人都采取了自己的積極行動來保護民間藝術並使其傳承下去。他們不愧是江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忠實的守望者。

江門市作家藝術家協會主席陳波是壹名公務員、說書人和民間藝術家。他不求名利,默默耕耘。曾幫助陳毅鋒先生籌建五邑中華詩社、龍溪詩社、朱元詩社、江門楹聯社,並深入民間,與民間藝人打成壹片,大力挖掘和弘揚當地民間藝術瑰寶,為五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推廣不遺余力。令陳波欣喜的是,近年來,江門市的木雕、葵花藝術、毛筆、銅雕、石雕、玉雕等民間工藝在廣東省舉辦的大型展覽中脫穎而出,在廣東省名列前茅。“我們的葵花扇、毛筆等。都是很好的手工藝品,日本人很喜歡。如果政府相關部門能進壹步做好宣傳推廣工作就好了。”陳波壹直在思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

/shownews.php?BAS_ID=21514

  • 上一篇:日本有哪些文化
  • 下一篇:梵高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