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針灸A&B經》中針灸的成就有哪些?

《針灸A&B經》中針灸的成就有哪些?

生於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成長於三國魏朝,成名於魏晉。卒於西晉皇帝司馬燕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享年68歲。

皇甫謐以《蘇文》、《靈樞》、《唐明針灸治療學》三書為基礎,廣泛吸收秦漢時期針灸實踐經驗,按照“取長補短”的原則,全面總結了魏晉以前的針灸成就。根據針灸的需要,筆者認為皇甫謐對針灸學術思想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保存了針灸的古代文獻。《針灸甲乙經》是最早、最完整地收集和整理了黃帝至魏晉時期大量針灸原始資料,保留了唐明孔穴針灸的基本內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隋誌》研究包括《唐明孔穴》五卷、《唐明孔穴圖》三卷、《唐明孔穴圖》三卷、《唐智》十三卷...三卷楊的《黃帝》,今佚。只是因為書有書的本質。"

弘揚了《內經》的針灸學術思想。《內經》是中醫和針灸基礎理論的經典。皇甫謐《針灸A-B經序》開篇說:“按《七略》、《藝文誌》、《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灸經典9卷,《蘇文》9卷,298卷,即《內經》。”皇甫謐重新整理了《內經》的原文和序,使東西相近,便於查找。因為蘇文和真鏡是通過經文討論的,所以理論很多,臨床實踐者很少。皇甫謐將《內經》中有關解剖、生理、病理、體質、臟腑、經絡、診療等方面的知識有機地統壹起來,從整體上指導針灸理論和臨床,發展了《內經》的針灸理論。皇甫謐發展了《內經》腧穴研究,從《內經》確定的160個腧穴發展到348個正式腧穴。在《內經》循經配穴原理的基礎上,建立了畫線配穴法,從理論上實現了腧穴與經絡的有機統壹,扭轉了臨床選穴不壹致、不準確的局面,極大地方便了臨床應用,具有實用性。在臨床診療方面,《針灸學經典A、B》用了壹半以上的篇幅,介紹了針灸的臨床應用,從診斷方法到治療原則,再到特殊穴位的應用和具體疾病的辨證治療,使針灸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對針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西晉以前腧穴學的偉大成就集錦。皇甫謐根據頭、面、頸、肩、胸、背、腹、四肢等體表部位,將人體穴位分為35條線。如背部從第壹椎沿督脈下行至脊柱、骶骨第十壹穴,為中線;從第壹脊椎骨兩側的俠骨脊背,向下壹寸五分至範潔四十二分,這是第壹條平行線。這樣找穴位方便準確,皇甫謐記錄的每壹個穴位都註明屬於哪條經絡,如:“天頂,在缺盆上,撐突直,氣棚後壹寸半。”它是針灸史上的壹大變革,在孫思邈的《千金方》和王誌忠的《針灸自生經》中均有用它來排穴。記錄了70多個穴位別名。摘要:金代以前的文獻中很少記載腧穴的別名,但皇甫謐的《針灸經》中記載了70多個,不僅促進了腧穴理論的發展,也為認識腧穴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方便。同時補充完善了《內經》的無準備內容。很多穴位在《內經》中只是起了名字,並沒有規定方法和位置。《A-B針灸經典》對其進行了補充,如豐福“說壞話,肉就立起來,說壞話,肉就立起來,說壞話,肉就立下來”;把門脫下來,“嘴上有洞,開了就關了”;就拿昆侖來說,據其有“細脈答手”等等。記錄了80多個相交點,不僅擴大了腧穴的適應癥,為檢查和修改提供了依據,也方便了臨床取穴和治療,拓展了取穴思路。如大椎為三陽經之會,不僅能治療督脈“強脊”等疾病,還能治療三陽經的所有疾病;中級,關元為足三陰經之會,既能治經脈之病,又能治足三陰經之病。提出了100多個“脈氣起源”點。比如對面端(督脈穴)是手陽明的脈氣所致,大迎賓(足陽明)是足太陽的脈氣所致。補充和完善了五輸穴的體系和內容。至於五輸穴,雖然《難經》補充了《內經》,但仍不完整。《針灸甲乙經》進壹步補充了手少陰經的五輸穴,使之完整。

建立了針灸操作的標準。在壹本針灸經典之前,關於針刺深度的記載很少。《靈樞·水鏡》壹章只描述了某條經絡該插多少穴的原理,而壹本針灸經典卻壹壹做了具體解釋。比如頭面部3個點,四肢、背部、胸部3-4個點,肩部5-7個點,腹部8-10個點。這種不同針刺深度的區分,既保證了針刺的安全性,也為後世學者建立了針刺操作規範。規定了200點以上的留針時間。書中論述,平均每穴留針時間壹般為9-7次;少商井只剩下1次通話,最多的是環跳和公孫,20次通話(約1分鐘)。規定了強灸的次數。《針灸A-B經》規定,每穴壹般3-4強;其中頭、頸、肩、背多為3強;胸、腋窩、腹部多為5強;最少是1莊,如井分;多數艾灸9強,如大椎;有的甚至艾灸到50強,比如跳來跳去。這與現代臨床中艾灸肌肉部位的原理基本壹致。指出了錯誤針灸的不良後果。《針灸A&B經》中有13個腧穴因錯針引起不良後果,29個腧穴因錯灸引起不良後果。最早使用化膿灸。《針灸經典甲、乙》卷三說:“欲使灸,三日而成。”對後世“灸必灸瘡”的觀點影響很大。如宋代王誌忠主張“凡艾滋病生瘡,則病窮,不可生瘡,其病不愈。”

收集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1)總結了不同疾病的取穴經驗。重點是從第7卷到第12卷共48篇文章,列舉了國內外婦女兒童各種疾病的配穴方法。(2)記錄了500多個處方。其方藥內容在晉代以前的其他古籍中從未有記載,其特點是:方藥多,即壹病壹穴或壹病壹穴,如“骨痹滿,商丘為主”,“足熱,脛痛不能久,濕痹不能功,陰三為主”;少說取某條經絡,多說具體穴位,比如治瘧疾。《內經》說間日瘧不渴刺日;但《針灸甲乙經》指出:“瘧,不渴,間日瘧,天上飛。”;處方中很少提到針灸或艾灸、滋補或導瀉,如“身腫膚痛不能近衣,淫癰久則無情,宅主。”雖有“胃飽而不能食,刺於脊柱”,“腸中總有聲,當時沖心,灸於肚臍”等記載,但寥寥無幾;處方取近點多,遠點少。如《手陽明脈象口腔學》第六篇,對於齲齒、牙痛,先提眼窗、義營、浮白、骨補、顴骨骺、對端、耳門、齦交等近齒穴,再提合谷、三尖等遠齒穴;討論了200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內科疾病,外科疾病,婦科疾病,兒科疾病,五官疾病等等。

它把針灸傳播到了國外,在對外醫學交流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南北朝以來,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醫也傳到了外國,針灸經典A、B就是其中之壹。公元7世紀初,日本模仿唐朝的醫療制度,制定醫令,規定醫生通用教材包括《針灸經典A》、《B》,隨後朝鮮效仿。《針灸甲乙經》也被翻譯成多種外文,傳播到140個國家和地區。

  • 上一篇:求壹個連載工作室雲洛公主的翻譯全文~ ~
  • 下一篇:油餅怎麽做又軟又好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