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浦北縣經濟

浦北縣經濟

2006年以來,縣城、泉水、翟偉、黃章工業園相繼建成,入園項目64個,總投資114.7億元,實現了園區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突破。2008年,浦北縣產業集聚區被認定為自治區A級工業園區。“十壹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5255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94倍,年均增長36.92%。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5億元,同比增長13.05%;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37.6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82.67億元,年均增長13.56%,爭取上級水利投入4.08億元。

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2.98億元,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654.38億元,增長35.1%;工業總產值1467億元,增長3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37億元,增長34.2%。財政收入6億元,增長1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萬元,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8245元,增長12.5%。

——五項工作獲國家級獎項。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首批全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和全國農村商業信息服務試點縣,浦北紅耳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越州古城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項任務走在地區前列。被評為廣西園林城市、招商引資先進縣、糧食生產先進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文化產業示範縣、職業教育先進縣、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縣。

2013年,“縣域工業擴容工程”深入實施,新增規模以上企業8家,達到79家;億元企業增加15家,達到40家。投資654.38+650億元建設3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壹批水、電、路網基礎設施,園區建設公租房1381套,不斷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和吸引力。全縣新引進項目22個,總投資9.5億元,累計達到122,已建成項目28個。豫園藥業產學研基地被評為省級技術研發中心,成為全國第三家軟包裝輸液企業。木材加工業異軍突起,有木材企業20家,膠合板行業在全區領先。省級煙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成立,填補了我市煙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的空白。東源木業、華恒木業、關彜塑管、金盛塑管等投資超億元企業建成投產。

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7億元,增長4.3%。糧食總產量25萬噸,增長4.5%,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大力實施“特色農業提升工程”,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新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家,達到21家;新增專業合作社38個,總數達到200個。新建苗木花卉示範基地3000多畝。百萬畝林下經濟產業帶不斷完善。1.3萬畝標準化香蕉生產基地加快建設。官魚養殖產量增長14.3%。甘蔗、蜜蜂、黑豬、紅耳、土豆、甲魚等特色農業穩步發展。通過競爭,獲得總投資1.1億元的第五批中央投資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

第三產業穩步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億元,增長12%。城鄉商業氛圍日益活躍。遠大購物廣場等大型商場建成開業,黃章、北通、大成、翟偉等壹批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加快旅遊發展步伐,啟動全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加快五黃山景區建設,積極開展文昌公園創建國家4A級景區、大朗書院創建國家3A級景區工作。房地產業保持了健康的發展勢頭。全縣在建、在售房地產項目40個,新開工面積32.9萬平方米,銷售面積21萬平方米,增長50%。金融業取得新成就,建行成功爭取設立分支機構,全國村鎮銀行正式開業,綜合金融服務中心成立,創建3個“信用小鎮”和53個“信用村”,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突破654.38+00億元,達到654.38+00.28億元,同比增長654.38+05.8%;貸款余額43億元,增長23.4%。全縣保險機構發展到14家,保險機構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該縣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至60%以上,種植業以糧食生產為主。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75%以上。然而,解放前,縣城的大部分土地歸地主階級所有。再加上舊政府疏於農耕,生產條件改善緩慢,耕作技術常規。民國時期,糧食年產量約為每畝90公斤。

解放後,進行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生產力不斷解放,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科學種田。糧食畝產量從1949的98.2公斤提高到1990的320.5公斤,增長了2.63倍。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7205萬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28億多公斤,增長了216倍。隨著糧食的增加,農民飼養更多的豬和家禽,甘蔗、花生、木薯和水果等經濟作物發展迅速。該縣農業(包括農林牧副)總產值逐年增長,達到211.64萬元(按1980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是989年的173165438。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這個縣的農業經濟已經轉變為農工商並舉的綜合經濟,農民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44元,是1978年人均集體分配61.48元的7.85倍。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全縣農業總產值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種植業比重下降,林牧副產品比重上升。農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70年代的79.26%下降到1990年的49.49%。全縣已形成香蕉654.38+0.5萬畝、荔枝龍眼43萬畝、八角25萬畝、竹子654.38+0.5萬畝、蠶桑3萬畝、速生案20萬畝、淡水養殖4萬畝、瘦肉型養豬場654.38+0.5解放前,這個縣的個體工業比較分散,基礎薄弱。主要有泉水、石獅等4個生產日用白陶罐、壇、碗的陶窯,小江(8階窯56人)、龍門(6階窯40余人)兩個生產日用粗瓷、細瓷、工藝瓷的瓷窯。白石水、北通、王宓、古力、關東立山等地12處,生鐵冶煉成鐵鍋、鐵犁。黃章、龍門、關東等地出產家制紙(指火紙、福字紙);中南地區鄉(鎮)有3-8個地方蔗糖作坊;法國人在柳溪縣新華村(現鉛鋅礦址)開采礦石提取白銀。北通、樂民有10多家切煙煙房。古力、三河手工制槍彈藥作坊50余家,以上行業從業人員2000余人,總產值約654.38+0萬元。

解放後,縣委、縣政府在抓農業基礎的同時,大力發展地方工業。在工交部和工業部的組織下,1952-1954年先後建成了黃章米加工廠和地方國營小江米加工廠,接管了北通、白石水、觀龍等地原業主所有的9個炒鍋廠,5個作為地方國營炒鍋廠經營,4個作為公私合營經營。還有四家合資或私營工廠。1955年底全縣產業調整,部分並入大廠。* *地方國營工廠4個,公私合營企業3個,私營工業13個,手工業者143個(僅指分布在各鎮的數字)。主要工業有:鑄造、陶器、瓷器、建築設備和紡織。1956,對手行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同年年底,據統計有531工匠轉型,形成63家合作店(群)。1957新建浦北縣白石水煉鐵廠、浦北縣翟偉松香廠、公私合營小江熱電廠。從65438年到0958年,小江瓷廠和小江電廠先後被轉為地方國企。同年浦北縣並入合浦縣,白石水煉鐵廠(也是鑄鐵炒鍋)、翟偉松香廠、北通炒鍋廠(1962並入白石水煉鐵廠)、小江瓷廠、小江電廠等地方國營工業得以保留,而豐門、樂民的地方國營石灰廠則下放到翟偉、樂民公社經營。從1970到1982,先後建成了縣煙廠、縣酒廠、縣水泥廠、縣造紙廠、黃章糖廠、翟偉糖廠等10多家地方國有工業企業和9家二輕工業企業。1985年,根據工業普查統計,本縣共有工業企業11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23家,集體所有制10家,鄉鎮企業77家。年末員工總數10075人,總產值7566萬元,產品銷售稅8691000元,利潤173.2萬元。1988年,由縣對外供銷公司、廣西信托投資公司、深圳市怡寶實業有限公司、臺商馬來西亞克南芝木業加工有限公司* * *投資300萬美元興建浦北克南芝木業有限公司,次年6月完成試生產。到1990,全縣已有兩家外資企業,部分機構在水泥、紅磚、印刷行業開辦企業。1970年工業總產值為211萬元,1980年為2740萬元,比11970年增長了0.98倍。1970年稅利63.2萬元,1980年634.5萬元,比1970翻了9倍。1980後,縣屬工業進行整頓,實行廠長負責制,完善承包經營責任制,實行工資總額基數與稅利掛鉤政策,工業產品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1592萬元,首次突破2億元大關,與1949年相比,增長109.130萬元,分別增長196.86倍和1970。全縣形成了二級公路沿線三區八鎮的產業格局,建成了煙花、織造、繅絲、制糖、制藥、建材等支柱產業。2005年被定為廣西縣域產業發展試點縣,是欽州市唯壹的縣。解放前,這個縣的漁業生產是私營的。解放後,1965以前,漁業生產由縣農業局主管,幹部2人,職工1人,農科所成立1魚組。1974農科院魚類組隸屬於水產局。1984水產局和畜牧局合並為畜牧水產局。同年,成立了縣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水產科技和良種推廣工作。該縣的漁業生產分為南、中、北三部分。南、中、北有國營魚類養殖基地。1958-1981統壹分配魚種供應,全縣大部分養魚業由集體放養管理。1982以後,除了縣養魚場和水利部門管理的大型水庫和家庭魚窩,集體所有的山塘、小型水庫、池塘都承包給個人管理,出現了很多專業養魚戶。農業集體化時期的捕撈生產,職業漁民和兼職漁民歸其大隊管理,每月或每年向大隊繳納壹定的管理費和公積金;1982後,漁業生產恢復到壹家壹戶經營。

  • 上一篇:沈壽:因不孕被背叛後,轉而接受狀元郎,死後不肯與丈夫合葬。
  • 下一篇:清朝皇帝為什麽看輕科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